本報濟南4月21日訊 省地質測繪院日前完成的《
山東省濕地資源調查報告》顯示,山東濕地總面積為17122平方公里,占山東省陸地總面積的7.58%,是長江以北濕地面積最多的省份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濕地資源分為近海及海岸帶、湖泊、河流、沼澤濕地4大類17種亞類,基本特征是自然濕地迅速減少,人工濕地面積大幅增加,黃河三角洲濕地成為自然濕地的“新秀”。具體分布為:近海及海岸濕地面積為9941平方公里,占全省濕地資源面積的58%,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是以黃河為代表的河流濕地和以南四湖為代表的湖泊濕地,面積分別為2867平方公里、1435平方公里。
省地質測繪院總工程師潘寶玉介紹,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寶貴資源,是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
門類齊全、面積廣闊的濕地,造就了我省良好的生態,使我省成為最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但近年來,隨著人類對土地資源需要的增長,以及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災害的作用,我省濕地保護形勢日益嚴峻。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我省濕地變化巨大:一是湖泊、河流濕地面積逐年縮小。由于淤積和圍墾造田等因素,北五湖基本消失,在其基礎上建設的東平湖水域面積縮小了16.7%,南四湖縮小了26.45%,白云湖縮小了92%。沂沭河流域是我省南部重要的濕地,但大量的水庫建設使河流水面迅速減少。其次是濕地受到較嚴重的污染。工業廢水、圍湖養殖、海岸灘涂養殖,導致湖泊、河流、淺海污染和海水富營養化,嚴重危及到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目前,沿海灘涂濕地面積為4693平方公里,鹽田和蝦田面積就達到2714平方公里,占到灘涂濕地面積的57.8%。第三,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省各地修建了大量的水庫,水庫面積凈增1186平方公里,這些庫塘濕地為防止旱澇災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對流域的生態環境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有關專家指出,濕地的逐年減少,除自然災害外,主要是人為開發臺田、養殖等造成的。如果對這些行為不加制止,我省濕地將受到嚴重威脅。建議政府對濕地保護立法,取締圍湖造田等行為,避免人為縮小湖區面積。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我省最大也是惟一自然增長的濕地,也應當搞好保護規劃,防止人為開發導致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