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短视频_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_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_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_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濕地保護 > 政策法規 > 部門規章 > 正文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

媒體:百度文庫  作者:內詳
專業號:濕地資訊
2017/4/20 12:39:11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

濕地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樣具有多種功能。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此外,濕地可以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濕地范圍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超過6米的水域。所有季節性或常年積水地段,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灘涂、珊瑚礁、紅樹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海岸帶等,均屬濕地范疇。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是中國今后一個時期內實施濕地保護、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行動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濕地概況:

1、沼澤濕地。中國的沼澤約1197萬公頃,主要分布于東北的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若爾蓋高原及海濱、湖濱、河流沿岸等,山區多木本沼澤,平原為草本沼澤。我國較大湖泊周圍,一般都有寬窄不等的蘆葦沼澤分布。另外,無論是外流河還是內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

有蘆葦沼澤分布。

2、湖泊濕地。中國的湖泊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并顯示出不同的區域特點。據統計,全國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個,總面積約90864平方公里。

3、河流濕地。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約1500條。因受地形、氣候影響,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勻。絕大多數河流分布在東部氣候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干旱少雨,河流較少,并有大面積的無流區。在內陸河區內有大片的無流區,不產流的面積共約160萬平方公里。

4、淺海、灘涂濕地。中國濱海濕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個省區和港澳臺地區。海域沿岸約有1500多條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淺海灘涂生態系統、河口灣生態系統、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等六大類、30多個類型。目前對淺海灘涂濕地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灘涂濕地圍墾、海水養殖、鹽業生產和油氣資源開發等。

5、人工濕地。中國的稻田廣布亞熱帶與熱帶地區,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的稻田約占全國稻田總面積的90%。近年來北方稻區不斷發展,稻田面積有所擴大。全國現有大中型水庫2903座,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另外,人工濕地還包括渠道、塘堰、精養魚池等。

二、濕地保護現狀:

(一)、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為保護珍稀瀕危水禽,已將11種水禽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將22種水禽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對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除在保護區內就地保護外,還進行了人工繁育工作。朱鹮是當今世界最瀕危的涉禽。從1981年在陜西秦嶺洋縣境內發現7只朱鹮以來,開展了多方面的朱鹮保護和人工繁殖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1999年野外種群和飼養種群總數達到約200只。為加強對濕地野生動物的易地保護,中國已建立了揚子鱷、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白鰭豚、大鯢及其它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或繁殖中心。安徽省揚子鱷繁育中心的揚子鱷種群已達8000多條。

(二)、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

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各種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資源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國從70年代開始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截止1999年底,已建立各種類型濕地保護區260處,保護面積約1600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43處,面積約402萬公頃。這些保護區為保護濕地資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水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擁有的淡水資源量在世界排名第109位。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特別是加強各類濕地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同時在水資源優化配置、調整用水結構、普及現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四)、濕地生態治理和污染控制

濕地生態治理和污染控制。為了防治海洋和內陸水體污染,中國政府積極穩步地實施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中國水環境污染控制與防治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停止采伐天然林、開展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和加大山水綜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時在嚴格控制工業企業“三廢”排放,減輕農藥和化肥對濕地的危害;減少礦山尾礦、礦渣、廢石、廢水的亂排放,防治地質、海洋災害對濕地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廢棄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許多探索性工作。

(五)、濕地調查和科學研究

濕地調查和科學研究。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濕地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五十年代以來,有關部門和科研教學院所就濕地調查、分類、形成演化、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開展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資源狀況;對沼澤、湖泊、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在一些珍稀水鳥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生態習性、飼養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護策略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通過開展鳥類環志工作,對中國鳥類特別是水鳥的遷徙活動有了深入了解。在濕地水生動植物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黃渤海區、杭州灣、大亞灣、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口等海域與流域的污染與生態系統的研究。 在世界淡水豚的研究領域中,中國關于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工作處于領先地位;楊子鱷、中華鱘、胭脂魚等物種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大鯢、海龜、山瑞等物種的人工馴養以及其它相關科研領域里的一些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六)、宣傳與教育

宣傳與教育。為了提高全社會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有關部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濕地的功能效益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利用“世界濕地日”、 “愛鳥周”和 “野生動物保護月”等時機,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活動,并編輯出版大量的宣傳保護濕地的書籍、畫冊、電影以及錄象片,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促進了全民濕地保護意識的提高。

近年來,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了濕地保護的有關內容,培養青少年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高等院校設置了與濕地相關的專業。政府及有關部門多次舉辦培訓班和講習班,大大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濕地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

三、濕地利用的重要意義

(一)、濕地功能和效益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濕地的生態效益

維持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賴濕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種,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和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在4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中,約有1/2生活在濕地中。中國是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亞洲有57種處于瀕危狀態的鳥,在中國濕地已發現有31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中國濕地鶴類占9種。中國許多濕地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珍稀水禽、魚類的棲息地,天然的濕地環境為鳥類、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利用野生稻雜交培養的水稻新品種,使其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糧食生產方面產生了巨大效益。

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功能十分顯著。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通過天然和人工濕地的調節,儲存來自降雨、河流過多的水量,從而避免發生洪水災害,保證工農業生產有穩定的水源供給。

2、濕地的經濟效益

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中國魚產量和水稻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濕地提供的蓮、藕、菱、芡及淺海水域的一些魚、蝦、貝、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中國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于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

提供水資源。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態要素,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我國眾多的沼澤、河流、湖泊和水庫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著巨大效益。

3、濕地的社會效益

觀光與旅游。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游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區域。濱海的沙灘、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資源,還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壯觀秀麗而吸引人們向往,辟為旅游和療養圣地。尤其是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教育與科研價值。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們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對象、材料和試驗基地。一些濕地中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在研究環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二)、中國濕地保護的緊迫性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在濕地保護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但在人口和經濟的壓力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濕地資源依賴程度的提高,直接導致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普遍破壞。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濕地的多種功能和綜合價值仍未被公眾以及一些管理者認知,濕地被視為荒地、各類濕地資源是原始性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在一些天然濕地集中分布地區因圍墾、污染、泥沙淤積及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的濕地破壞仍在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現已沿河流流域擴展,將威脅到更多的天然濕地以及野生動植物等資源。從全國總體情況看,天然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濕地生態系統依然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如再不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濕地資源的破壞將嚴重威脅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的生存環境,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已是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濕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巨大的物種庫和基因庫,有許多具有價值的生物資源和開發潛力。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中國目前在濕地基礎研究方面相當薄弱,家底不清、對濕地的許多特征尚不甚了解。以目前的技術和資金難以準確、全面的評估中國濕地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和價值,有許多生物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利用它之前可能已消失了,這對人類無疑是一種不可挽回的損失。為此,極有必要搶救性地盡快保護好中國濕地,特別是那些尚未受到人為干擾或干擾較輕的濕地,以有利于我們未來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備條件時有新的資源被發現,它們所創造的財富和效益是目前難以估計的。為此,早日著手保護,將對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保護好今天的天然濕地也就是保護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資源。

更為重要的是,生態系統的破壞在許多情況下往往不可逆轉,即使經過治理使其恢復也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濕地資源遭到破壞,會遭到自然界的殘酷報復并蒙受巨大損失,這種報復甚至殃及子孫后代。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的脆弱狀況和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不僅加劇貧困程度、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而且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為了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避免這樣的后果繼續發生,必須盡早盡快行動,保護中國有限的濕地資源,使濕地資源達到永續利用,與人類長期共存。

(三)、中國濕地保護的必要性

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關系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最佳的發揮濕地多功能效益,就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強濕地的保護管理工作,特別要制止目前普遍存在的掠奪性開發濕地資源的行為,以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保護濕地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濕地是一種多類型、多層次的復雜生態系統,具有水陸過渡性、系統脆弱性、功能多樣性和結構復雜性特征,支承著獨具特色的物種和較高的生產力。中國雖然濕地面積較大,但人均占有量極低,地區分布很不均衡,可利用的資源量并不多。在現存的天然濕地中,至今未遭到人類強烈開發的湖泊、沼澤和河流,基本位于我國中西部生態脆弱地區,這些濕地仍面臨不合理開發的巨大威脅,一旦破壞,結果將導致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區湖泊的迅速萎縮、堿化,濕地喪失等,加劇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的惡化。為此,重點保存并保護好中西部生態脆弱和環境惡劣地區的濕地資源,全面保護我國天然濕地,不僅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強制性義務。

四、指導思想與目標

(一)、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

根據中國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的現狀,以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堅持“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充分發揮濕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制定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原則

制定本行動計劃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遵循與濕地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符合國家現有的濕地保護與利用政策;

2、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及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堅持生態效益為主導,三大效益協調統一的原則;

3、堅持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4、根據中國國情和濕地保護現狀,堅持突出重點、先急后緩、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原則;

5、遵循《濕地公約》的有關規定,認真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的原則。

(三)、總目標

全面加強中國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重點保護好在國際與國家領域內具有重要意義的濕地,保持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其造福當代惠及子孫。

(四)、近期目標(至2005年)

基本遏制人為因素導致的天然濕地數量下降趨勢。

實施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濕地綜合治理措施,建立退化濕地的恢復與合理利用的示范。

通過強有力的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了解、認識、關心濕地,重視濕地保護的環境和氛圍;同時積極進行人材培養,為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制定和實施《中國濕地保護條例》以及相關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管理規范,逐步建立起中國濕地保護的法規體系,進而為建立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國家政策、法律體系奠定基礎。

建立起協調的濕地管理機構和部門間有效的協調機制,為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在全國有效地實施提供管理保障。

通過嚴格執法、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濕地開發的評估制度等多方面的措施,有效遏制改變天然濕地用途或嚴重破壞濕地生態功能的商業性開發利用活動。

將濕地資源的調查、評價、監測與國土資源調查等銜接,完成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初步建立中國濕地監測體系和濕地數據信息管理的框架。

編制中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規劃和濕地合理利用示范建設規劃,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建設10處國家級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試驗示范區;擴大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基本形成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體系。

(五)、中長期目標(至2020年)    

通過20年的努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完善、科學、規范的濕地保護與管理體系,使中國的天然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基本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力爭使退化濕地得到不同程度恢復治理,節水農業和濕地合理利用技術得到廣泛使用,使中國濕地能明顯地發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具體體現是: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規及其政策體系;使具有國際或國家重要意義的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網絡;一批重要的濕地資源得到恢復,生態功能明顯提高;建立推廣一批適合中國國情的若干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模式,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濕地監測體系;濕地保護與國家以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效地發揮綜合效益;初步形成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良好管理秩序。

五、濕地行動計劃的優先行動

(一)、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政策、法制體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建立行之有效的濕地管理的經濟政策體系對保護中國濕地和促進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通過建立對威脅濕地生態系統活動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濕地資源保護活動的鼓勵性政策,協調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并通過建立和完善法制體系,依法對濕地及其資源進行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才能有效地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優先行動主要有:

1、評估現行政策和現有法律法規對中國濕地保護現在、未來的作用;改革現有政策中制約、阻礙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發展的內容;及時增補、修訂法律法規中的不完善內容,盡快制定國家濕地政策。

2、在國土資源利用的整體經濟運行機制下,逐步建立完善鼓勵并引導人們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限制破壞濕地的經濟政策體系。如濕地開發和利用中的有價補償利用及生態恢復管理的政策;將水資源與濕地保護有效結合的經濟政策;提高占用天然濕地的成本;制定天然濕地開發的經濟限制政策和人工濕地整理、開發的經濟扶持政策;建立鼓勵社會與個人集資捐款以及全社會參與保護濕地的機制等。

3、制定鼓勵節約利用濕地自然資源和在部門發展中優先注意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在投資、信貸、項目立項、技術幫助等方面解決政策引導問題。

4、制定濕地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的全國性專門的法律法規。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濕地開發利用的方針、原則和行為規范,明確各級、各行業的機構權限以及管理分工,規定管理程序、對違法行為的處理方法和程序等,為從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為準則,并將濕地、水資源的綜合管理、環境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利用規劃、國際公約等與濕地立法協調一致。

5、鼓勵地方立法機構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建立并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同時注重發揮社會各屆以及當地社區的民間保護習俗、鄉規民約等的綜合作用。

6、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對執法的技術、手段加強研究。

7、加強執法力度,嚴格執法,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制裁過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濕地資源的行為,打擊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建立聯合執法和執法監督的體制。

(二)、建立濕地保護的管理協調機制

建立有效的濕地保護管理協調機制是涉及中國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發展目標是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也是濕地保護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濕地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管理涉及著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關系多方的利益,政府部門之間目前急需在管理方面加強協調與合作。優先行動主要有:

1、通過制定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以及各級人民政府在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管理職權責任和規范部門間協調機制。

2、成立全國濕地保護領導小組,建立國家林業局組織協調全國濕地保護與國家機構間在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領域共同合作的有效協調機制,通過部門間的聯合行動,促進國家以及部門的決策能夠注重評估濕地的自然價值、生態功能及其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的綜合效益。

3、在領導小組下組建由相關主管部門濕地保護管理人員組成的工作組,建立聯席工作制度,組織實施相應的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有關的工作,協調各部門的相關工作。

4、地方政府的管理機構,也應明確職責,配置相應管理人員,建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管理協調機制。

5、提高政府、非政府組織、當地社區在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的能力,加強濕地周圍區域各有關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協調,采取協調一致的濕地保護行動;探討濕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綜合管理途徑,鼓勵并引導當地居民和社區組織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工作。

6、建立對天然濕地開發以及用途變更的生態影響評估、審批管理程序,實施濕地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涉及濕地開發利用的重大問題方面,通過部門間的聯合行動,采取協調一致的保護行動,嚴格依法論證、審批并監督實施。

7、發揮宣傳媒體、群眾團體、研究機構等的輿論監督作用。

(三)、減緩濕地退化,加強對濕地的綜合保護治理

根據中國濕地資源保護的現狀,多方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地恢復已退化的濕地,減緩降低人為因素對濕地的負面影響,開展一批重點濕地的恢復治理工程,有計劃地恢復五大淡水湖泊面積,濕地點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開展治山與治水結合進行的綜合治理,促進濕地的綜合保護與治理,有效地減緩濕地的退化,遏制人為活動導致的天然濕地數量下降趨勢。優先行動主要有:

1、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國家、省區的土地利用、生態治理、資源恢復、水資源管理、河流流域與海岸帶管理以及相關的管理規劃中。

2、通過評估影響河流流域綜合管理的主要障礙,尋求解決方案。編制流域土地、水資源、野生動植物保護、使用和管理的綜合規劃,使河流流域管理與濕地保護協調一致。對河流流域土地用途、使用權現狀進行評估并進行調整安排。

3、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力度,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感。對長江中下游的湖區內、江河干流上影響行洪的民垸,采用放棄和清除措施,實行退田還湖。具體可實施退人不退耕,洪水退后還可耕種的“單退”和既退人又退耕的“雙退”措施。從抓好試點入手,切實解決退田還湖的落實兌現,對退田后的濕地應積極建立保護區、禁獵區或生態治理區,明確土地經營權和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權,實行國家統一規劃管理。

4、大力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河湖淤積;對部分河流、湖泊、水庫進行清淤工作;改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

5、在不同地區,有重點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濕地,開展退化濕地恢復、重建的示范區建設,如實施沿海紅樹林生態恢復工程等。

6、制定與濕地保護相聯系的水資源管理戰略,加強水資源開發對濕地生態環境及與之相關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預測、監測;建立最優的河流水量分配方式,以維護河流流域的重要濕地自然狀態和其他重要生態功能;研究并推廣科學的水資源利用方式。

7、把水開發項目對濕地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加強對其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研究、監測;使水開發項目的建議書在立項初期得到詳細的評審,并選擇替代或降低影響的方案,盡可能地減少工程建設引起下游濕地退化造成的社會和經濟損失;對于已受到水利工程建設負面影響的重要的天然濕地,要建立天然濕地補水以及魚類保護的保障機制和補救措施。

8、調查濕地周圍污染源的類型、污染物的數量、排污途徑及其最大排污量,對排污種類、時間、范圍、總量進行規定和限制。

9、有計劃治理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河流,并限期達到國家規定的治理標準。對排污超標的部門、企業和單位予以約束和處罰,并限期整改。按國家有關規定,對那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單位,堅決實行關、停、并、轉、遷。

10、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對因開發利用造成的濕地環境破壞問題,要建立責成開發利用部門采取補救措施積極加以解決的措施。

六、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對濕地的盲目開墾和改造

盲目的進行農用地開墾、改變天然濕地用途和城市開發占用天然濕地直接造成了中國天然濕地面積消減、功能下降。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沿海地區累計已喪失濱海灘涂濕地面積約119萬公頃,另因城鄉工礦占用濕地約100萬公頃,兩項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全國圍墾湖泊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由于圍墾湖泊而失去調蓄容積350億立方米以上,超過了我國現今五大淡水湖面積之和,因圍墾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

中國的沼澤濕地由于作為泥炭開發和農用地開墾,面積急劇減少,濕地生態功能明顯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出現生態環境惡化現象,如風蝕加重、土壤局部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加重、旱災次數增多等等。

圍墾與濕地用途的改變,還使水生生物喪失了棲息空間,漁業生產、濕地經濟植物的種植失去了發展場所,對漁業資源的破壞也相當嚴重。

(二)、生物資源過度利用

中國重要的經濟海區和湖泊,酷漁濫捕的現象十分嚴重,不僅使重要的天然經濟魚類資源受到很大的破壞,而且也嚴重影響著這些濕地的生態平衡,威脅著其它水生物種的安全。中國許多海域的經濟魚類年捕獲量明顯下降,漁捕物的種類日趨單一、種群結構低齡化、小型化。在內陸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如白鰭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江豚已成為瀕危物種,長江鱘魚、鰣魚、銀魚等經濟魚種種群數量已變得十分稀少;濕地水禽由于過度獵捕、撿拾鳥蛋等導致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特別是在鳥類遷徙季節,一些人使用排銃、地槍、農藥等方法,不擇手段地進行獵取,嚴重破壞了水禽資源。中國的紅樹林由于圍墾和砍伐(木材、薪柴)等過度利用,天然紅樹林面積已由50年代初的約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的1.4萬公頃,已經有72%的紅樹林喪失。紅樹林的大面積消失,使中國的紅樹林生態系統處于瀕危狀態,同時使許多生物失去棲息場所和繁殖地,也失去了防護海岸的生態功能。珊瑚礁是中國南部海域最富特色的景觀和自然資源,多年來由于無度、無序的開發,已使珊瑚礁受到嚴重破壞。

此外,沼澤濕地中的泥炭資源、北方沿海的貝殼砂以及沙岸,也都因過度或不合理開采而受到破壞。

(三)、濕地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濕地是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過度的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中國濕地供水能力受到重大影響。

因過度從濕地取水或開采地下水,使西北、華北的部分地區濕地水文受到威脅。西北地區如塔里木河、黑河等重要的內流河,由于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進人退。近年來,黃河水量干枯的趨勢加劇,1997年利津水文站累計斷流天數達226天,占全年總天數的62%,嚴重影響了下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國西部地區的湖泊也因上游地區超負荷的截水灌溉,而導致湖泊萎縮,水質咸化。新疆準噶爾盆地西部的瑪納斯湖,50年代面積為550平方公里,到了60年代,由于無節制的農業墾荒和截水灌溉,注入該湖的河道從此斷流,目前該湖區已變成干涸的鹽地和荒漠。

在水資源利用中,我國農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70%,但水的利用率卻相當低,只有20%-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利用率水平;此外,傳統的灌溉方式往往還導致土地的次生鹽堿化。我國的工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20%,在工業生產中,中國的工業企業單位產值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工業循環用水率很低,淡水資源浪費嚴重;同時,一些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將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既降低了水的利用率,又污染了濕地。

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斷了自然河流與湖沼等濕地水體之間的天然聯系;挖溝排水,又使濕地不斷疏干,導致濕地水文變化,功能下降,濕地消失。建國以來,僅長江流域就修建了近4.6萬座水壩、7千多座涵閘,但由于缺乏規劃和措施,造成中下游大部分湖泊與江河隔斷,長江的魚、蟹、鰻苗種不能進入湖泊,湖區的魚卵不能溯江產卵繁殖,使水產資源大大下降,其潛在的危害尚無法估量。

(四)、濕地污染加劇     

污染是中國濕地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濕地污染不僅使水質惡化,也對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危害。目前許多天然濕地已成為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區。

中國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污染,富營養化程度嚴重,部分湖泊汞污染也很嚴重。已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污染危害,其中有約10%的湖泊達到嚴重富營養化程度。1998年的環境公報顯示,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

近年來,近岸海域水體污染嚴重,總體呈繼續惡化趨勢。因水質污染和過度捕撈,近海生物資源量下降,近海海水養殖自身污染日趨嚴重。其中,尤以無機氮和無機磷營養鹽污染最為嚴重,超標面很廣。

稻田等人工濕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產品,已成為濕地的面污染源,進而影響了內陸和沿海的水體質量。據對全國2258個縣76-80年的統計,平均每公頃耕地每年使用10.8公斤農藥。

中國酸雨主要分布于西南、華中、華東、華南地區,中心區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率在90% 以上。由酸雨造成的天然水體酸化現象,對濕地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五)、泥沙淤積日益嚴重    

長期以來,一些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的森林資源遭到過度砍伐,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影響了江河流域的生態平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積,濕地面積不斷縮小,功能衰退。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及東北地區洪澇災害頻繁,與這些地區濕地水文發生的變化、湖泊攔蓄洪水功能下降有著直接關系。

根據水利部門全國實測河流泥沙資料分析,平均每年約有12億噸泥沙量瘀積在外流區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庫中,或被引入灌區以及分洪區內。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量達15億噸之多。

(六)、濕地保護與利用存在問題的原因

造成中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諸多問題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保護區管理亟待加強。中國已在一些地區建立了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但目前中國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尚不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布局、類型尚未進行濕地保護空缺分析評估,禁獵、禁漁、禁伐等其他保護形式發育不足,濕地自然保留區域相對偏少。現有保護區的管理還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設備、資金缺乏,影響了濕地自然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

2.法制體系不完善。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專門法律、法規;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有關濕地保護的條款比較分散,且不成系統,無法可依或法條相互交叉、重復的情況并存,難以很好發揮作用。在執法方面,也存在著執法人員不足,缺少必要的技術裝備以及交通、通訊等設施,影響了正常的執法工作。

3.缺乏濕地管理協調機制。濕地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牽涉面廣、部門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協調機制。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因在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標不同,利益不同,各自為政,各行其事,矛盾較為突出,影響了濕地的科學管理。

4.監測體制不完善。缺乏對資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濕地生態變化、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監測。對污染監測,在布點的數量、測定的時間等方面都未能達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門在使用的監測方法、設備上也存在差異,監測標準尚不統一。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已有的濕地基礎信息,包括數據、參數等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信息成果共享;部門、單位之間尚缺乏資料共享機制。

5.濕地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不健全。尚未對濕地作出有效的環境影響評價,即使有的地方對濕地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濕地評價體系和指標體系,未能達到評價的目的。長期以來,中國濕地研究、監測、保護、利用工作缺乏統一的濕地效益評價指標,所采取的觀測和研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對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系列分析比較困難;加之以往對濕地功能和效益的評價大多以定性描述為主,缺乏系統、定量的研究,對濕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價值評估的研究開展得也比較少,滿足不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濕地的效益進行全面、系統、科學和準確評價的要求,極大地影響了對濕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6.基礎研究薄弱,人才缺乏,技術水平落后。目前濕地保護的基礎研究還非常薄弱,特別是對濕地的結構、功能、演替規律、價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制約了濕地保護與管理的進行。全國從事濕地研究的人員很少,人才嚴重缺乏。同時濕地保護、管理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落后,缺乏現代管理技術和手段。

7.資金缺乏。資金嚴重不足是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濕地調查、保護區及示范區建設、污水治理、濕地監測、濕地研究、人員培訓、執法手段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缺乏專門的資金支持。由于資金短缺,使許多濕地保護項目和行動難以實施,已建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不能發揮其正常的保護功能,必要的濕地基礎研究難以進行。

8.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滯后。濕地保護是一項新興事業,目前全社會還普遍缺乏濕地保護意識,對濕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認識。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宣傳、教育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形勢的要求,宣傳教育工作的廣度、力度、深度都不夠。因此宣傳普及濕地知識,提高全民的濕地保護意識,是中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閱讀 24969
推薦
網友評論

發表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頁, 首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区 | 91av亚洲 | 黄色特级片黄色特级片 | 黄色网址进入 | 久久国产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韩美香港a一级毛片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国产 | 久久9色 | 国产毛片毛片毛片 | 啪啪毛片 | 久久久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在线 | 久久97视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大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久久网 | 看免费的毛片 | 粉嫩粉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免费激情网站 | 色域tv | 精品亚洲综合 | 成人毛片av在线 | 99热草 |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大片在线播放 |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 va免费视频 | 俄罗斯hdxxx| 黄色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福利 | 国产羞羞网站 |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av | av成人在线电影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多人混战 |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高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8一贰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