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沙共舞的綠色行動踐行者
--- 記張家口市林業局副局長康成福
2007年4月6日,幾十家境外媒體記者齊聚塞外山城張家口采訪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肆虐的寒風中,“長槍短炮”對治沙農民、基層干部和林業工作者。
康成福,張家口市林業局副局長,主管治沙。自然成了最主要的采訪目標。
雅典電視臺的記者悄聲問我“這位康先生說了30多分鐘,沒有看一眼材料,那么多的數字,他哪能都記得那么清楚?”
我笑而不答。
熟悉老康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治沙,什么也顧不上,以情治沙,以力治沙,以夢治沙,他的夢想就是要與沙共舞。
以情治沙:一個隨性的人,癡情治沙,視事業如生命,近30年與沙為戰。
初識康局長,是在2001年,各媒體記者赴山城張家口采訪治沙,他就是主管副局長,帶我們走壩上看萬畝退耕還林示范工程,走壩下入農戶尋治沙良策,幾天的采訪歷程讓一堆“老記”成了老康的鐵桿朋友。老康談起治沙,不論是各種數字、退耕政策、治沙典型隨口說來不能不讓我們佩服。
他的司機王小波說“我們康局長對沙子比兒子親。”
赤城縣是康局長的老家,我們采訪的時候正值中秋,為了采訪一位雕鄂鄉的一位治沙老人的事跡,他過家門而不入,在家企盼的母親如果知道肯定在想“沙子比母親更親。”
李斌科長說起主管領導老康“他下鄉對他來就是全天候,常常是前腳進家門后腳又得走。家務活和教子上學、照顧老人的事兒就全擱到了他妻子肩上。上學的兒子很少能跟父親過個周末,他也很難抽出時間陪妻子上一趟街。一次,鄉下年邁的父親生病想到市里醫院檢查治療,本指望兒子能夠接自己去,給他打去電話,他正好在縣里檢查工程,就告訴父親等他抽開空去接父親。老父親天天等天天盼,一等就是30多天。”
從我們對老康的了解和溝通,他是一個情感細致的人,而他把更多的情感投入到治沙當中。
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要到張家口視察,老康為給總理匯報好,踩點踏線,周密準備,連續三天二夜沒休息,為領導準備匯報材料,把防沙治沙的渴望和建議,融入那充滿激情的文字里。
總理來了,他卻累倒了。
老康說“總理關注治沙,關注張家口是我們的幸福,作為最基層的務林人,讓沙止住,讓農民富起來,讓家鄉的人不再遭受沙魔之苦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我個人再苦再累都是高興的。”
以力治沙:一個率直的人,醉心治沙,十年奮爭,總結推廣了獨具特色的張家口治沙經驗和典型。
二十一世紀的頭一個春天,連續不斷的沙塵天氣使中國西北、華北大部分地區迷漫在沙塵之中,首都北京也未能幸免。這種惡劣天氣發生次數之多、時間之長、頻率之高、范圍之廣、強度之大,為建國50年來所罕見。沙塵襲來,天昏地暗,眼難睜、氣難喘、路難行,汽車停運、航班延誤,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人們在無助、無奈的同時,聚焦沙塵暴、關注沙塵暴。一時間,揚塵、揚沙、沙塵暴成為中國各大新聞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
張家口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北部,與北京一山之隔、一水相連,作為首都的上風上水之地,也是風沙近逼北京城的主要風沙通道。新聞媒體的記者們來了,治山治水的專家們來了,國家領導人也來了。2000年5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親臨張家口視察防沙治沙工作,并做出了“防沙止漠刻不容緩,生態屏障勢在必建”的指示。同年6月,國務院召開會議,專門聽取了國家林業局對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作思路的匯報,決定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該項工程涉及五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的75個縣(旗、市),規劃總目標是到2010年治理沙化土地1011.7萬公頃(15175.5萬畝),以遏制沙塵危害。張家口作為距離北京最近,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的地區,防沙治沙責無旁貸,自然成為了工程建設的主戰場。
2001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給河北張承兩市的任務是250萬畝,張家口承擔著 萬畝,康成福就成了治沙工程實施的最直接責任人。
如何完成任務,如何讓治沙工程成為百姓受益、政府得綠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老康動起了心思,但更多的動的是精力和汗水。
一年的時間,老康走遍了張家口13個縣區工程涉及點的每一個小班。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開展沙漠化土壤普查、森林經理調查、營林調查等專項調查工作。從工程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到質量檢查驗收,老康事必躬親。
老康坦言“退耕還林是一項涉及面大、環節多、政策性強、管理運行非常復雜的工程。退耕治沙對于我們張家口是重大的發展機遇,重大的政治任務,重大的歷史責任。時間短、任務重,我們沒有理由退縮和偷懶。”
2000年,壩上四縣退耕還林試點,退耕12萬畝,造林種草24萬畝;2001年全市實施退耕還林107.5萬畝,造林215.2萬畝,創造林綠化工程之最;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在全市全面啟動;2003-2006年,京張、宣大、丹拉、張石四條高速公路綠化300公里,實現了綠化與美化的結合,創造了張家口歷史上一次造林一次成景的最佳戰績。
康成福抓工程是一把好手,無論在張家口還是在河北省林業系統,提起他,全是豎起了大拇指。他的好多理念和做法來自于工程實踐,應用于工程管理,推廣于河北全省。
針對退耕還林工程的治理模式和管理運行機制,編制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管理運行流程》,其規范和指導作用使得張家口市的退耕還林工程在全國免檢。
老康造林、治沙招多效好。
為抓成效,從過去的兵團式造林轉向分戶造林和專業隊造林;由過去的普通工具造林轉向專業工具造林;由過去的用混等苗造林轉向用分級苗造林;抗旱造林技術覆蓋面達到90%以上,容器苗造林突破3000萬株(袋),使造林質量和成效大為提高。
在抓工程管理,尊重歷史、立足現實而不迷信定式,老康提出了在工程擺放上,堅持因害設防、集中治理、重點防護的理念;在建設模式上,采用帶、網、片結合,實行喬灌混交、林草共建、綜合治理、全面覆蓋的做法;在樹種配置上,大力推進樹種的多樣化,除選用傳統樹種外,加大常綠樹種、抗旱鄉土樹種、灌木樹種、兼用樹種的造林比例。
談起康成福對于治沙的貢獻,國家林業局治沙辦的處長白建華這樣說“我們一策劃重大的調研活動,一策劃新的政策出臺,考慮基層經驗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康,有難事、大事找老康已成為我們治沙辦的口頭語錄,老康有思路、有想法,他辦的事讓我們放心,我們戲稱老康是治沙辦的編外職工。”
老康以自己的作為讓國家局和省林業局的領導們對其更加放心,“老康理念”已成為針對壩上治沙模式的代言。
要想治沙,必須讓事實說話。張家口的事實就是規模。
為引導工程向集中規模、綜合治理方向發展,老康提出“精品帶動,抓住重點,建設精品。”
過程自不待言,成效擺在了省林業局和國家林業局領導的面前,張家口市如今10萬畝以上工程區1處,5萬畝以上工程區6處,萬畝以上工程區15處。精品工程多多,其中京張、宣大高速公路通道綠化工程造林2.4萬畝,通道兩側主林帶1.2萬畝成為塞上一景。
“張家口治沙苦,干林業苦在張家口”。這句話成為省林業局一些資深處長的名言。因為張家口的立地條件差,造林成活率低,通過常規的投入、常規的管理在該市是難有效果的。
但老康不服氣,他們采集百家之長用了各種抗旱保活技術措施,克服了氣候干旱、立地條件差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使造林平均成活率達到85%以上,其中主栽樹種成活率達95%以上,在全省通道綠化工程質量聯合檢查評比中取得了總評第一的好成績。
成績得益于汗水,老康和他的一幫子務林人累在一線、苦在一線、忙在一線。他們在工程建設中,大力推廣了喬灌結合、針闊結合、林草結合、林藥結合、林花結合等造林種草模式。在壩上地區,大力推廣了林草結合模式,種植了榆樹、樟子松、檸條、沙棘等樹種,間種草木棲、紫花苜蓿等牧草,使工程建設與當地群眾以牧為主的生產需求相結合;在山區坡地采用針闊結合造林模式,坡耕地退耕采用了水平溝與魚鱗坑相結合的整地方式,既提高了工程蓄水保土能力,又兼顧了群眾的經濟利益;在壩下淺山丘陵地區推廣林草結合、林藥結合、林花結合模式,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張利明處長在檢查張家口造林成效地時候連說三個“沒想到”。即“沒想到在一個窮市,基層投入大;沒想到在一個造林難成效的地區,造林兩率高;沒想到在一個治沙的前沿,有一種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氛圍”。
2005年市政府下發生態工程造林模式的意見。
2006、2007、2008,數字的年份紀元讓張家口一年一大步。綠色在增加,務林人在消瘦。成就寫在了山城大地上。林業生態工程實施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000多萬畝成為河北省第二林業大市。
力付出,汗水流出,澆灌的是綠色,成就寫在了各級人的心中。
國家林業局和省林業局對于成績的最初建設者給予了更高的評價。
康成福在2003年被評為全國林業先進工作者,2007年作為全國防沙治沙代表出席了全國防沙治治大會,得到了總理久違的接見。
為治沙投入的是夢想:一個有夢想的人,希望以畢生精力造福治沙事業,謀求著與沙共舞。
記得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句精彩之言“人可以無成就,但不可以沒有夢想”。
康成福以其人格的魅力在詮釋著這句話,有作為更有夢想。
在老康主管治沙的這近十年間,成就多,效果好。僅從2003年到2006年,小小的張家口市就完成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任務891.92萬畝,封山育林214.55萬畝,飛播造林65.6萬畝,農田林網建設8.27萬畝。縣鄉村道路綠化6000多公里。
成就不是數字能說明的,是事實在說明一個真理“以老康為代表的張家口務林人的心血和汗水得到了認可。”國家林業局監測“張家口市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林草覆蓋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提起這個肯定,無論是治沙標兵白俊杰,還是現任局長冀海英,他們以兩任局長的身份總結了一個窮市的五個“前所未有”。即“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投資額度之大,前所未有;農民受益面之廣,前所未有;工程質量之高,前所未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造林綠化事業開展之廣泛,前所未有。”
五個前所未有是以老康為代表的務林人的成就。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有了榮譽和成就之后,許多人會躺在榮譽上吃老本,而老康卻想的更遠。
河北省林業宣傳中心主任范明祥這樣說“康局長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有夢想的人,他的夢想不是黃梁夢,而是扎根于現實基礎的治沙富民之夢。”
治沙是長遠大計,是百年工程。這種工程呼喚著全民的參與,全球的共鳴,不是一個兩個治沙英雄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一兩個萬畝工程能夠解決的問題。
老康之能在于能治沙,但不傻治沙。為治沙,他想的很遠,遠的讓諸多新聞記者佩服。
老康是一個全面的人才,更是一個治沙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多年來,他國利用自學的計算機處理技術解決了張家口歷史上、現實上及將來的好多問題,拓展了治沙思路。他的聰明與睿智在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得到了重視與驗證。
老康研建的崇禮縣和平林場森林資源檔案微機管理系統,編制應用程序50多個,處理數據近百萬個,建成了全市第一個微機化管理的森林資源數據庫;利用自己編制的計算機自動優選回歸分析軟件,應用于全市五個主要樹種5000多棵樣木的生長率分析,處理數據約30多萬個;為壩上高原區經營用表的編制,處理數據約20多萬個,取得數學模型12個,為科學營林提供了可靠的依據;2001年5月出席參加了由北京沙漠化防治協會發起舉辦的“國際環境保護研討會”,撰寫的《張家口市土地沙化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的論文,作為主題發言受到專家好評;作為專家受到美國政府的邀請,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訪問。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的白建華處長評價康成福“老康之能,別于專家,別于基層工作者,他是兩者的結合體。我們好多規劃和調研要讓他來參與,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得到了工程實施與基層的結合點。他想的遠、做的更遠。”
治沙是全民工程,為了這一工程,不分管宣傳的老康卻有一大群媒體朋友。
“我們憑一已之力治沙,百年也就是百十畝,而呼喚全社會共同治沙卻是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
找媒體、講現實、入現場、談思路。老康在治沙這場戰役中把第一道工序進行的非常之好。
近幾年來,老康抓住社會關注熱點,成功策劃開展了十多次不同形式的大型宣傳活動,在各級電臺、電視臺、報刊組織播(刊)發新聞稿件達近千件(次)。強有力的宣傳攻勢,擴大了張家口的對外影響和社會認知程度,突顯了張家口在京津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全市林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輿論氛圍。
99年,保衛母親河——綠色希望工程的首期試點工程在懷來和涿鹿兩縣啟動; 2000年,精心策劃了“保衛綠色,關注森林”大型系列宣傳活動;2001-2007年,每年至少有兩次以上的記者組團采訪;2007年幾十家境外媒體采訪張家口。
造勢而不借勢,宣傳事業而不宣傳自己是老康的不足也是他的實在之處。
“我從事林業二十多年,熱愛林業、宣傳林業、建設林業是我的本職,我把營造萬頃綠洲、建設京門屏障作為自已人生的目標和追求,我就是要腳踏實地,方能無怨無悔。”老康說的不是口號,而是內心深處最純樸的想法。
治沙之戰讓沙區人談沙色變,老康卻獨特地提出“與沙共舞”
“我們受沙魔之苦是現實,我們治沙之舉是默默的行動,歷史的欠債要讓我們這一代人和下面幾代人來償還,我們責無旁貸。我們不可能掩藏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現實。”老康談起沙子沒有一絲一毫的隱瞞。
要治沙首先要治窮。老康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從退耕還林工程試點之初,他就提出了沙產業的概念。
“治沙是政府行為,也是全社會的行為,國家要生態、社會要效益,老百姓要的是利益。如果單就治沙講治沙,今年治明年毀不會有任何的效果,要讓治沙的實施主體也就是基層群眾動起來、活起來才是長久之計。”
老康自有他的“兩大法寶”一是產業,二是機制。
從2001年始,張家口市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與農業結構調整進行了有機結合,發展農民增收的后續產業。
彈指一揮之間,六年過去了,張家口在沙區產業上萬出了幾大步。發展生態經濟林,仁用杏基地200萬畝,葡萄基地5萬畝;草產業,僅壩上地區通過林草間作的造林種草模式,新增種草面積150余萬畝;蔬菜種植、食用菌栽培、奶牛養殖、林草間作、林藥結合、林花結合模式也讓退耕農戶受益匪淺。
要讓農民從傳統的耕作習慣中解脫出來一靠利益帶動、二靠政策推動、三靠機制帶動。
聯績、聯責、聯利等諸多機制讓張家口的治沙走向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年來,在張家口政府一把手為工程建設的第一責任人,主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強化考核管理,層層簽訂責任狀,一級抓一級,把工程建設成效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和領導工作業績做法在燕趙大地得到了推廣;聯責機制讓工程的實施主體的受益主體達到了責權利的統一。聯利機制則牽動的是農民,通過落實退耕還林政策以及各項工程造林優惠政策,明確所有權和收益權,建立起維護造林營林者合法權益的聯利機制。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落實退耕造林及荒山承包機制,采取“任務到戶、責任到人、分戶施工、合同管理”的做法,把退耕還林的政策、任務、責任特別是林(草)權屬落實到每一個退耕農戶,并及時發放林權證書,使廣大退耕農戶真正成為工程建設的主體、受益的主體和責任的主體,嚴格按照工程驗收情況和有關規定,兌現糧款補助,在工程區形成了“干好干壞不一樣、管好管壞不一樣”的氛圍,通過利益機制增強廣大退耕農戶的質量意識。
我在文章結尾的時候,我想起了溫總理高度評價我的朋友林巖的一首詩,“胡楊百年不倒,百年不死,百年不朽。”治沙也在呼喚這種精神。
貪天非一日之功,治沙非一代之事,長久之事長久辦,重要的應該是有思路和夢想。
老康真的有。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