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部4日在北京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從遙感觀測的數據上看,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面積保持穩定,減少不足1%,但中國濕地面臨干擾的壓力相對較大。
當天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首次將濕地這一極具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的指標納入年度報告。據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宮鵬介紹,報告對2001年和2013年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以及中國20處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進行了客觀的評價。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宮鵬表示,從遙感觀測的數據上看,其中,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面積保持穩定,減少不足1%,但中國濕地面臨干擾壓力比較大,“遙感能看到的濕地受干擾的程度和濕地的破碎化遙感能看到,這兩個指標,世界有20%比較差,中國有30%比較差,就是說我們國家濕地相對于國際重要濕地的平均水平,我們面臨的壓力比較大。比如,濕地的水面在東北有一定趨勢的減少,因為沒有水濕地的正常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另外一個濕地本身,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有防洪、抗拒自然災害清理水資源過濾水資源的種種生態功能,當變成農地、旱地、魚塘,功能就太單一化了,算經濟賬來算就太不劃算了。”
據了解,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球范圍的大型重要濕地進行監測分析,分析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對保護濕地的重視與貢獻。而這一舉措也得到了濕地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談到為何是中國開創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全球濕地的先河,宮鵬告訴記者:“為什么國際上沒有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濕地分布的很多發達和不發達的國家,而且濕地是一個很難用人到現場做調查的地方,在全球分布的地區人也比較少,另外用衛星去觀測的話,因為濕地分布比較稀疏,采集的數據又比較大。是一個很有難度的工作,我們國家最近利用國際開源,還有我們自己國家增強衛星數據的采集能力,有一個穩定的隊伍,才能把這件事做起來。”
這份報告還關注了全球生態環境熱點問題以及熱點區域,選定“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盟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四個專題開展監測分析。中國科技部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告訴記者,這些遙感監測數據將為各行各業提供決策依據,“但是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非常重要,因為它這個數據是一個基礎性的數據,各行各業包括政府,各種社團組織做決策的時候,他們都離不開生態環境的基礎數據,我們的熱點主要是引導生態環境,所以它的用途還是比較廣的。比如說要推動“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首先你要對整個區域里的生態環境的底賬是什么,這個是最基本的。所以我們做的這項工作的角色就是提供最基礎的數據。”
報告還顯示,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4種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達到27.64億噸,同比增產1.2%。2014年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與2013年基本持平。據了解,這些數據將以季度報告的方式在網上發布,及時客觀反映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將增強全球糧油信息透明度,對保障全球糧油貿易穩定與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