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生淮南為桔,生于淮北是枳,一方水土產一方物,名酒產地必有好水。正如:好馬配好鞍,紅花綠葉襯,龍井茶要用虎跑水。茅臺酒產于貴州省仁懷縣,源于赤水河水質特好,古井貢酒揚名天下得益于那口古井,青島啤酒口味不一樣就是因為有了嶗山水,滇中名酒玉林“七彩緣”更是少不了玉林泉釀制。好水釀好酒,好酒配好詩。 -----題記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中國是一個釀酒、飲酒的國度,也是一個賦詩、吟詩的國家。李白自稱“酒仙”,白居易自命“醉戶”,歐陽修自號“醉翁 ”。而他們的佳作,詠酒頌酒的絕句,也如美酒一樣令人陶醉。王羲之酒后成書《蘭亭集序》,唐伯虎大醉而作《桃花庵歌》,王勃飲罷而就《騰王閣序》,曹操煮酒論英雄,李白舉杯邀明月,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蘇東坡把酒問青天,甚至李清照都常常沉醉不知歸路。酒為詩侶,詩見酒魂,詩酒聯袂而行的歷史演進,在古人心目中積淀為一種邏輯模式:飲酒必須賦詩。所以,詩與酒在中國文學史與中國酒文化史的歷史長河中結伴航行,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最早的證據。它通過文字記載了305首古代無名氏的詩篇,其中有44首涉及到酒。陶淵明是第一個有意識地將詩與酒“攀親結緣”,并在詩中賦予酒以獨特象征意義的詩人,“忘憂物”的指稱,便是他的發明。在其現存174篇詩文中,有56篇寫到飲酒,約占40%!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自敘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活畫出自己嗜酒如命,隨意縱放的情貌。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是詩人,也是酒鬼,他自稱“酒中仙”,坊間也有稱他為“酒星魂”或“酒圣”的。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據郭沫若先生的統計(見《李白與杜甫》),李白留下來的1050首詩歌中,與酒有關的有170首,占總量的16%;而杜甫留下來的1400多首詩歌中,與飲酒相關的就有300多首,占總量的21%。而在《唐詩三百首》選本中,明確提到酒的詩有46首,占15%強。唐詩說“有花無酒不精神,有酒無詩俗了人”,民諺又有“無令不成歡”的說法。不論是群飲行令,還是自斟獨酌,詩情都應該是酒興的必然產物。
唐代酒筵間有一種十分常見的游戲活動――酒令,是酒與詩詞歌賦相結合的精神文化產品。把游戲搬到酒桌上,讓它與酒行為相結合,并根據游戲的輸贏來決定對飲酒者的飲免。因此, 作為酒令節目的酒令著辭大量涌現。酒令節目中, 無論是送酒、勸酒著辭, 抑或改著辭令,依次巡酒中即席而作, 彼此歌唱, 其作品也都由兩人或多人集合成組,也有由一人創作而成。關于唐代飲筵行令的情景, 在中唐以來的詩人筆下, 屢有所及。北宋劉放指出“ 唐人飲酒, 以令為罰。韓吏部愈詩云‘ 令征前事為。’ 白傅居易詩云‘ 醉翻斕衫拋小令。’今人以絲管歌謳為令者, 即白傅所謂。王昆吾在總結唐代酒令著辭的創作過程時指出“ 依曲拍擬訂令格, 依令格寫作著辭, 然后進人著辭的演唱。令格在這里是一個聯系曲調與歌辭的過渡形式, 有它自己的獨立性。”如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 興來從請酒, 意墜即飛獻。令急重須改, 歡馮醉盡呈。”賈諫《春池泛舟聯句》“ 杯停新令舉, 詩動采箋忙。”杜牧《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城日晚悠悠, 弦歌在碧流。夕風飄度曲, 煙嶼隱行舟。問拍擬新令, 憐香占彩毯。當筵雖一醉, 寧復緩離愁。”花蕊夫人《宮詞》“ 新翻酒令著詞章, 侍宴初聞憶卻忙。宣使近臣傳賜本, 書家院里遍抄將。”白居易《醉歌· 示伎人商玲瓏》云“ 玲瓏再拜歌初畢, 誰道使君不解歌。? ?玲瓏玲瓏奈老何,使君歌了汝便歌。”又其《勸我酒》云“ 勸我酒, 我不辭請君歌, 歌莫遲。”所指即為“ 一曲送一杯” 的送酒著辭, 并說明了送酒著辭不僅由歌妓主持其間, 而且由歌妓與飲者即席依同一格調而作, 用相互送酒的方式進行。如憲宗元和末三位歌妓張云容、蕭鳳臺、劉蘭翹與平陸尉薛昭于婚筵的一組送酒著辭:“臉花不綻幾含幽, 今夕陽春獨換秋。我守孤燈無白日, 寒云壟上更添愁。”(蕭歌送張、薛)“酒幽谷啼鶯整羽翰, 犀沉玉冷自長嘆。月華不忍扁泉戶, 露滴松枝一夜寒。”(劉歌送薛酒)“韶光不見分成塵, 曾餌金丹忽有神。不意薛生攜舊律, 獨開幽谷一枝春。”(張和酒歌)“誤入宮垣漏網人, 月華凈洗玉階塵。自疑飛到蓬萊頂, 瓊艷三枝半夜春。”(薛和酒歌)四人依次巡酒, 依次作辭, 依次歌以送酒, 依次歌以和酒, 前后聲息相通, 主題相同。唐宋兩代酒令尚多通行于上層社會。明清兩代是酒令大普及的時代,也是酒令大發展、集大成的時代。明清兩代輯錄酒令的書,就有34 部之多,《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聊齋志異》及文人筆記小說,都有不少有關酒令的記載。酒令是酒生活文化的魂魄,今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已多半“大江東去”了。
作者曹雪芹,每天著書均離不開酒,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日子。著名的文學作品《紅樓夢》可以說是酒液中浸泡出來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關于宴飲、配酒、酒儀、酒德、酒趣等知識與描寫,全書一百二十回中,共出現“酒”字580多次。一百一十七回邢大舅、王仁、賈薔等在賈家外書房喝酒止,直接描寫飲酒的場面共有60多處,平均每兩回就要寫一次飲酒。《紅樓夢》第五十回寫到的“蘆雪庵爭聯即景詩”就是一種“聯句令”的情景。在夜雪初晴之際,李紈等13 個人,在大觀園的蘆雪庵備酒設席,以雪景為題材,13 人拈鬮為序,限押“二蕭”的詩韻,各道出兩句五言詩,組成一首五言排律,為酒助興。由王熙鳳開頭說了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紈聯道:“開門雪尚飄。”這是承上而聯,繼之又說:“入泥憐潔白”,這是為啟下而道。香菱聯道:“匝地惜瓊瑤。有意榮枯草”,探春聯道:“無心飾萎苕。價高材釀熟”,李綺聯道:“年稔府糧饒。葭動灰飛管”,李紋道:“陽回斗轉杓。寒山已失翠”??行這種聯句令,聯到中途,可以不按次序搶聯,以聯多者為勝,以聯少者、聯不上者、聯不對者、聯不工者為負,罰酒。可見行雅令是很訓練才思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以及桃園三結義等,都借助了“酒”作傳媒與線索,來鋪寫情結與文章。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描寫景陽崗武松打虎,以店家勸阻飲酒,“三碗不過崗”相烘托,更顯其醉后英雄本色;描寫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也以和尚飲酒,不守清規來加以反襯,增添其傳奇色彩,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根深葉茂,芳香獨特,源源流長,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把酒敘情,吟詩作對,醉酒當歌,借酒明志,留下佳作無數。以詩比酒,美化了酒;飲酒詠詩,升華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