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事——將進香港
媒體:原創 作者:老黑
專業號:老黑
2009/5/31 11:43:34
從深圳寶安機場到羅湖口岸這段路,我坐在福田保護區陳主任的車上,總覺得這車開的咋這么快,看看車速顯示表,還不到一百二,高速路上的正常車速呀,也許是就要進入另一個社會了吧,故土難離引發的心理感覺吧。路兩邊花團錦簇,還沒來得及看出是什么花,便一一從恨前閃過,只有花香透過沒關嚴的窗縫不時讓我感受深圳的美,著實讓我戀戀不舍。想和陳主任說話,又怕我倆方言太濃難以溝通,其實我也沒啥要緊的話,就是想對人家說一聲謝謝,我們赴港學習給人家保護區帶來這么多麻煩。于是,我便把思緒轉到了我將要去的香港。
香港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對大陸人來說并不陌生,但香港人真實的生活,大陸人卻比較生疏,因為地理上雖然可以輕以跨過,思想認識上卻難以愈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水火難以相容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使人感到有西半球到東半球之遙,晝夜黑白之分。改革開放前的歲月里,我們從各種媒體的宣傳口徑中,很輕松的就能總結出香港是一個紙醉金迷睡死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充滿剝削的人吃人的社會。在那“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紅色社會里,我們窮的錚錚有骨,對類似香港一樣的資本主義富裕嗤之以鼻。
香港,也是中華民族恥辱的代名詞,是落后被欺侮的紀念地。我想是沒有必要再揭過去的傷疤,細說香港輪為殖民地過程了吧,她今天能夠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也說明中國已今非昔比,祖先臉上的污穢被子孫們洗掉了,中國沒有憂慮沒有短處的在世界民族之林站起來了,盡管還是一國兩制,但畢竟我們團員了。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處于殖民地地位的香港,以一個彈丸之地,在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僅靠商業和轉口貿易,經濟發展卻有亞洲四小龍之稱,我想,這不能歸咎于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如果是的話,大陸社會主義體制下現在的經濟發展形勢將如何解釋。),應該是一種生存理念在做支撐。五千年文明古國文化底蘊深厚,孔孟之道、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傳統學說曾廣播全球,為世人所推崇研究,都從不同角度汲取著營養,完善著自己的生存理念,我們卻把先人的智慧鎖進博物院里面向世界妄自尊大。
中國大陸人最喜歡的就是面子,為了面子什么都可以不要,起內訌,事情發生了不是研究怎么解決,而是互相推委,相互指責,甚至互相拆臺的事也屢見不鮮,為了面子消耗了多少精力、多少資源、多少人力財力誰也說不清楚,面子上過不去,事業就免談。這是通病,各階層都存在。這是代價,加大了發展成本,滯約了經濟發展。外國人拿中國人做過比喻:我們做事原則是,你做的好,我想法比你做的更好,你們做事的原則是,你做的好了,我不是想法超過你,而是怎么拆你的臺,怎么把你搞臭,搞的你自動退出竟爭為至。如此這般,經濟發展能和人家比嗎。
我們過去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有很多生存意識和理念幼稚的可笑,應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再思考。發展經濟必須要改變我們現有的思路,只有大量的積累社會財富,才能提高社會物質文明,才能穩定民心,實現和諧發展,才能不落后不挨打不再有國土被劃為其它強國的殖民地。
我們這次到香港學習考察他們的濕地保護管理方法就是一個新的嘗試,不管你是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我們只要效果,濕地保護好了,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態系統安全了,生態循環正常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成果自然就會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