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丹頂鶴高亢嘹亮的鳴唱,我們走進向海。走進這原始生態與現代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瀚海奇葩。
從通榆縣城向西至40公里左右處,自然景觀猛的發生了變化。放眼望去,蜿蜒起伏、連綿不絕的沙丘上,各種樹木混雜在一起,高低相間,錯落有致,俯仰生姿。白楊高大挺拔,直刺云天;家榆虬枝盤結,枝繁葉茂;山杏紫干綠葉,郁郁蔥蔥;蒙古黃榆如傘似蓋,亭亭玉立。各種小灌木間雜其間,一株株一簇簇如神來之筆,恰到好處。樹下綠草茵茵,野花遍地,駐足其間,微風帶來縷縷淡淡的幽香,讓人頓時心清氣爽,抑郁之氣蕩然無存。
美不著鉛華,天然去雕飾。這就是向海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原始。
走進向海,不要停下你的腳步,快快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去盡情的領略這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精品的魅力和風采吧。
座落于吉林省通榆縣西北部的向海,是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評審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已經納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向海境內地形復雜,生境多樣。多種生物區系與復雜的生態環境相互滲透。沙丘、草原、沼澤、湖泊相間分布,縱橫交錯,星羅棋布,構成典型的濕地多樣性景觀,形成四大生態景觀——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葦蕩、羊草草原。
走進向海,一座座沙丘蜿蜒起伏,東西向呈帶狀分布,各種各樣的原生植物點綴其上,綠意盎然,生機蔥蘢。遠遠望去,似條條巨龍翻滾舞動于云蒸霞蔚,碧海藍天之間;置身其間,那高大挺拔、蒼翠欲滴的家榆樹,年復一年地置身于莽莽沙丘之上,守望這塊神奇的熱土。珍稀樹種蒙古黃榆,一株株,一簇簇,一排排,一層層,千姿百態,如古藤盤柱,像霸王揮鞭,似游龍過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就了蒙古黃榆的千姿百態。酷暑盛夏,你來這里,它長舒猿臂,替你撐起羅傘,亭亭華蓋,為八方游客納涼遮雨,吐露芳香。
走進向海,湖泊水域星羅棋布,似條條銀鏈穿梭縱橫,如塊塊寶鏡鑲嵌在綠玉之中;各種鳥兒飛翔游弋其間,儼然人間仙境,鳥類天堂。萬頃湖泊,波光瀲滟,連天接地,剔透晶瑩,原始如畫,水墨丹青。碧水連天,云生水起,彌漫如海,秀美中有博大,天然中有偉岸,吞云霧而納百川,潤萬物而生和諧。天高氣爽之日,你漫步向海湖畔,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百鳥的歡唱,那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啊。寬闊的湖面上,百鳥云集、鋪天接地,雁鴨爭泳,鴛鴦戲水,天鵝們悠閑的隨著微波飄來蕩去,一只鸕鶿猛的潛下水去,銀光一閃,一條肥美的鮮魚就成了這漁夫的美餐,湖邊淺灘上,鶴鷸鷺鸛,涉足水中,勝似閑庭信步,最美的還是丹頂鶴,一襲白衣,頭頂丹紅,裊裊婷婷,氣質高雅,宛若仙子翩翩降臨人間, “饑食唯瑤草,渴飲必瓊漿。”是丹頂鶴的真實寫照。大自然啊,為何如此眷顧這塊神奇的土地,讓這精靈般的鳥兒生生世世在這里繁衍生息、不離不棄。一抹夕陽給水面染上一層躍動的金色,極目遠眺,浮光躍金,漁舟唱晚,云水接天,百鳥歸巢,淺吟低唱,你應我和。這就是向海,秀美靜謐,恬淡和諧。如果您想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下鳥的氣息,您可自撐木船或乘游船貼近千鳥巢。千鳥巢位于向海湖中一孤島上,那里有數以萬計比麻雀還小的燕子,叫灰沙燕。遮天蔽日地盤旋在島的上空。再仔細觀察您會發現,這島的北側有成千上萬個僅有五厘米左右的小洞,這些小洞就是灰沙燕的“家”。這時,當您聆聽著密密壓壓的鳥鳴,沐浴著向海湖清新的雨露,才真正感受到置身大自然懷抱中的天人合一。
走進向海,放眼望去,蒲草葦蕩,生境多樣,多種生物,相互滲透。無邊濕地,綠浪滾滾,蒲草蘆葦,生機盎然,茫無際涯。霍林河,額木泰河,洮兒河三條水系齊聚向海,形成了向海濕地大面積的蘆葦沼澤區。星羅棋布的湖泊中,蒲草叢生,蘆花搖曳;微風劃過,蕩起層層碧浪,這里是水禽們的家。每年春天,她們呼朋引伴地來到這里,筑巢搭窩,繁育后代,當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破卵而出,密密麻麻的蒲葦又成了她們天然的避風港灣。到了秋天,放眼望去,那一片片金黃,讓你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金色的秋天。蘆葦和蒲草還是編織的上好材料,沒到農閑時節,伴著村姑們歡愉的笑聲和歌聲,一塊塊精美的蘆席、蒲墊呈現在你面前,那是怎樣的藝術品啊,讓人愛不釋手。近幾年,葦貼畫這種新興的工藝品也悄然走進了向海,大有方興未艾之勢。
走進向海,不應該不去領略一下蒙古草原的風光吧?那一望無際的羊草草原,如翠如黛。走進草原深處,如同走進了仙境——景色迷人,草木含情。讓你不由自主地吟誦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廣袤原野,芳草如茵,百花爭艷。淡紫的 “馬蓮花”,粉紅的“芍藥花”,白蔟蔟的“狼毒花”,紅艷艷的“百合花”,還有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也都爭搶著來湊熱鬧,把個大草原打扮得姹紫嫣紅。盡情地呼吸幾口夾雜著脈脈花香的清新空氣,心情定會為之一蕩,心胸隨之開闊起來。行走在羊草草原,你就象走進了野生動物園。不時你能看到慌忙逃躥的野兔、狍子,攜兒帶女的山雞,成群結隊的斑翅山鶉,披霜帶雪的野狼,亮翅舞爪的禿鷲;飛奔擊雪的野兔,舉止凝重的天鵝,目露兇光的金雕;雁戀高天,鷹聲鶴戾。仰天望去,云在走,鳥在飛;閉眼聆聽,鳥兒在鳴叫,牛羊在合唱,那已經不是一種聲音,而是大自然創作的一首交響樂了。
玩累了,那就投入向海湖的懷抱吧,讓那清澈透明的湖水盡情的擁抱您,酣暢淋漓的暢游一番吧,洗去一身的疲憊。然后躺在潔白柔軟的沙灘上,將細沙蓋滿全身,來一個沙浴,那份愉悅,那份愜意,自是無法言表了。
到向海,仙鶴島是絕不容錯過的,這可是向海的魂啊。仙鶴島三面環水,一面臨山,島上灌木蔥蘢,葦蕩連片,群鳥咸集。珍禽館內,高傲輕盈的東方白鸛、性情機敏的灰鶴、玲瓏乖巧的蓑羽鶴、體態優美的丹頂鶴,讓人在短時間內迅速飽覽了“鶴家族”里的珍品。而半散養的丹頂鶴是島上最重要的“人物”,它們時而怡然自得地漫步在草地湖畔,時而追逐著游人親切嬉戲,好像圣潔無瑕的天使,把人與自然無間地融合在一起。
您還可參觀游覽和考察向海鳥類博物館,它是專為旅游者、科考專業人員和鳥類愛好者們提供的理想科普場館,在此人們可以盡情欣賞各種鳥類和動植物標本,并觀看《家在向海》電視風光片。
百鳥樂園里彩羽繽紛,雁翔鶴舞。進入園內,白鶴、東方白顴、白天鵝、黑天鵝、白尾海雕、鴛鴦、大鴇、風頭麥雞及各種野鴨等等,有的在悠閑散步,有的在低頭覓食,有的在嬉戲玩耍。最引人注目的是仙風道骨、氣宇非凡的丹頂鶴,頭頂那一點丹紅,造就了世界上最永恒的色彩組合——紅、白、黑;細如竹節的長腿、優美的細頸長脖,尖而長的喙,時而翩翩起舞,時而振翅欲飛,時而舉頭唳天。也許這就是丹頂鶴因向海而舞,向海因丹頂鶴而揚名天下的原因吧?據導游介紹,向海有棲息鳥類29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2種。在這和諧的大家庭里,他們相依相戀,共生共存,見證著人與自然的水乳交融、和諧統一。
向海的文明源遠流長,敖包山遺址,記述了濕地變遷五千年的歷史。1664年清朝順治初始,向海建一座廟,取名“青海廟”,1784年乾隆帶著劉墉、和珅等三十四人微服私訪曾下榻于此。因“青海廟”的“青”字比“大清帝國”的“清”字少了三點水,視為削去了大清帝國的半壁江山,故怒改廟名,將此廟賜名為“福興寺”,而且親筆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匾額,并留有“云飛鶴舞,綠野仙蹤。福興圣地,瑞鼓祥鐘。”兩塊碑文。現北京雍和宮《福興寺志》還有記錄。
西藏布達拉宮六世班禪額爾德尼來寺傳經說法。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這里還曾掩護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烏蘭夫的子女。1937年3月,烏蘭夫帶領抗日武裝作戰,家被抄沒,就把兩個兒子——十多歲的布赫和五、六歲的烏可力送到“香海廟”住了一年。1944年冬,烏可力去蘇聯培訓,路過向海,又在“香海廟”住過一夜。1998年,烏可力重訪香海寺,還找到了當年拴馬的老榆樹,撫今追昔,感慨不已。
也許您一進廟門就被院內的幾株參天古榆所吸引 ,幾百年來她們日夜守衛庇護著向海,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植株碩大得兩個人合抱不攏。由于這古榆承載著向海的歷史,又記錄著向海的今天,古往今來當地的人們愛她、信她,奉她為神樹。看到樹上的紅布條或紅絨繩了吧,那是癡心父母在樹上“拴娃子”,以求早生貴子或子女平安。人們還賦予古榆美麗動聽的傳說,那傳說多如樹上的葉子。有說她們是仙女下凡游遍大江南北,卻唯獨愛上了向海這里比仙境還美的天然景致,愛上了向海這里比神仙還善良的人們,遂化為榆樹扎根在向海,又孕育了千萬株小榆樹遍布向海各個角落,為向海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無論歲月滄桑,還是貧瘠荒涼,對向海愛的初衷不改,真情不變,一如每一位勤勞、勇敢、善良的向海人對向海的忠誠與執著。
1994年,“向海廟”重新修復,已故國家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親筆題名“香海寺”。
游覽之余,少不了要品嘗蒙古族風味——鮮嫩奇香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叉烤肉,配以美酒,伴之以蒙古族姑娘、小伙的歌舞表演,真可謂賞心悅目,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走進蒙古包,剛剛坐定,歌聲便已響起。潔白的哈達、飄香的美酒已敬獻上來了。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豪情,在這里你會體會得淋漓盡致。“白日放歌須縱酒”,那么就喝吧,來一個一飲而盡,來一個豪興酣暢。您還可以去品嘗鮮魚宴、農家菜等,保證您唇齒留香,樂而忘返。
此外,通榆的傳統年畫、玉米皮工藝編織品、蘆葦編織品、蘆葦工藝畫和蘆葦根須畫都是很有名、很實用和極具欣賞價值的旅游紀念品,均已打入國際市場。
天生向海,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瑰寶 !
古樸向海,承載著千年歷史進程的滄桑 !
永遠向海,是你我永遠魂牽夢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