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希寧
編輯| 小明
視覺| 浩洋
2022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這之前國際博物館協會通過Instagram公布了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從2000年的主題——“致力于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開始,近年來的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越來越多地開始強調博物館所發揮的力量。那么博物館究竟為什么有力量,有哪些力量,又怎么發揮力量的呢?小象君請來了我們的新成員希寧,為大家講解博物館的學術支撐體系、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如何進行科普展示。
李希寧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在讀學生,喜歡動物,尤其是犬科的狗子和貓科的“大貓”。很喜歡在讀的專業,想要一直朝這個方向前進。沒啥特長,但希望在喜歡的領域不斷向上,多做一些事。
01自然博物館的職能
博物館是一個出于公共教育和利用的目的,對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進行收藏、研究、闡釋和展出,最終實現知識傳播的非正規教育機構,具有收藏、科研、教學、知識傳播、科普教育等職能。
收藏是博物館一項重要職能,不同博物館根據其定位的不同,收藏對象也不同。例如自然博物館收藏有很多動植物標本,這些標本可用于動植物分類的科研工作及教學。同時標本作為展品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又是知識傳播、科普教育的基礎。本文主要討論如何借助自然博物館的力量發揮其科普教育的職能。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上圖)及上海自然博物館(下圖)
那么應當如何借助自然博物館的力量發揮科普教育的職能呢?
近年來的“博物館熱”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也讓博物館有更多機會挖掘潛力,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但目前自然博物館在科普教育職能方面發揮的影響力還善不明顯,要充分發揮自然博物館的科普教育職能展覽需要有學術支撐體系、有研究成果轉化即展覽要有科學性、還要有講解的導向作用。
首先,展覽要有學術支撐體系。
自然博物館常常作為教學基地,向參觀者傳達的信息需要具有科學性,而科學性就來自于博物館的學術支撐體系。
學術支撐體系建立在博物館研究部門自己的學術研究、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相關研究成果的搜集、梳理和轉化工作上。學術研究成果對展覽的支撐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展品的標識牌上標注的信息,展覽的布置依據,還是講解詞的編寫都需要以學術研究成果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
比如大家俗稱的“山貓”,標識牌上寫的得是學名——“歐亞猞猁”,而不是“山貓”。同時標識牌上的物種保護等級也應根據最新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來更新,或根據“IUCN紅色名錄”來更新物種的受威脅程度。
野外的猞猁
2021年新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很多動物提升了保護等級,比如說豹貓。生境破壞、盜獵等原因造成的大型食肉動物越來越少甚至野外滅絕后,豹貓成為了很多生態系統中占據較高營養級的捕食者。豹貓分布廣泛,食性多樣,被認為是生態系統的“底線”。
在新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豹貓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標識牌上保護等級信息的及時更新,有助于人們了解豹貓的保護現狀,重視對它們的保護。同時一些“降級”的野生動物(如北山羊)標識牌上保護等級的及時更新,也是在告訴參觀者這個物種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此外,標識牌上物種的分類信息也依據新的分類學研究而更新,比如傳統分類中歸于隼形目的鷹科,在新的鳥類分類系統中已被單列為鷹形目。這些信息的及時更新有利于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時掌握正確的知識和信息。
所以不管是博物館研究部門自己的研究還是對相關研究成果的轉化,都要以自然博物館自身的使命為導向,即為研究成果最終要轉化為展覽,實現科普教育服務。
其次,展覽要有科學性。
我們之前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可能很少會關注到博物館展品的陳列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種講究來源于學術研究成果的轉化。相比隨意陳列的展覽,按照一定依據進行布置陳列的展覽能帶給參觀者的信息更多。在自然博物館中,動物標本常見到的兩種陳列方式是按生境陳列和按分類系統中的親緣關系陳列。
按生境陳列就是根據動物的生境進行展示,其中除了包括生境中的動物標本外,還會還原該生境下的植被類型、生態環境。這樣的陳列方式可以直觀地讓參觀者知道某種動物的生活環境是什么樣的,它們的“鄰居”都有誰以及它們的食物鏈是什么樣的,并感知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
根據生境劃分場館的貓盟華北自然生態博物館
比如可可西里的展區里,我們能看到擅長在崖壁上攀爬跳躍的巖羊。巖羊的角和頭部之間的角度很特別,能保證它們在崖壁上跳躍時,角先于頭部著地,起到緩沖保護的作用,很好地適應了生活環境。
作為巖羊的捕食者,雪豹也練就了一身好“功夫”,長長的尾巴在攀爬跳躍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平衡作用。這些都是能在一個以生境為基礎的展覽中獲取到的信息,比起單獨物種的介紹,這樣有關聯的信息似乎更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態系統中各物種間互相聯系,息息相關。
按分類系統中的親緣關系陳列有利于在科普教育過程介紹類群的特征,同時對于相關專業學生學習分類學也有很大的幫助。按分類陳列還有助于幫參觀者厘清一些認識,比如說“豪豬”不是“豬”,而是嚙齒目的一員,也就是說它和老鼠的親緣關系更近。從它們的頭骨標本還可以看出它們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發達的門齒,這和它們的食性是相關聯的。
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研究的深入,分類系統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按分類陳列的展覽需要根據研究成果及時調整標本的放置位置以及更改標本標識牌上的信息,以保證傳達給公眾的信息是準確的。
02博物館導覽如何講出好故事
科研工作場景通過玻璃展現在公眾面前,西雅圖伯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
現在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走馬觀花地拍照打卡式博物館參觀了,人們開始對博物館背后的知識和故事充滿了了解的欲望,而講解就是幫助大家開始了解的那座橋梁。通過講解,參觀者能從參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思考和體會。這也要求講解不能僅僅是講解詞的“復讀”,而是要有導向作用,要有科學性、通俗性、針對性以及思想性。
講解首先需要建立在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即要求有科學性。
如今人們對博物館的科普教育職能愈加重視,講解首先要保證傳達給大眾的信息是準確可靠的,如若傳達的信息是有誤的,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對大眾會產生誤導。
但倘若傳播的信息是科學的,那么通過講解傳達給參觀者,再通過參觀者傳播給更多的人,對社會上大眾環保意識的普遍提高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也是博物館充分發揮科普教育職能的體現。
有一次我去某個自然博物館參觀,講解員在介紹昆蟲時舉的例子是蜘蛛。而蜘蛛其實是蛛形綱,不是昆蟲綱。昆蟲是那些“體分頭胸腹,四翅并六足”(雙翅目只有一對翅膀,即兩翅)的節肢動物。
我們平時會籠統地把蟑螂、蜘蛛、蜈蚣都稱為蟲子,混淆了“昆蟲”的概念。這么一看,蜘蛛和蜈蚣的足已經“超標”了,所以它們并不屬于昆蟲。講解員在介紹時如果能從這點出發,詢問參觀者“蜘蛛是否屬于昆蟲”后再做講解,既能傳達正確的科學知識,又能通過互動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讓大家對此印象更加深刻。
講解的通俗性
在保證科學性的同時,注意講解要通俗易懂。講解內容中常會涉及一些專業術語,大量的專業詞匯不利于參觀者理解,且會使講解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講解時需要對術語進行一些轉化。
比如在介紹大杜鵑的寄生性繁殖行為時,“巢寄生”一詞對于沒有接觸過相關知識的人來說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轉化一下,表述為“雌性大杜鵑在繁殖期不會自己孵卵,而是把卵下在其他鳥類的巢內,讓其他鳥替它孵化并撫養雛鳥”就會好理解許多,也能讓參觀者印象更加深刻。
講解的針對性
其次,講解還需要有針對性。如今,博物館的參觀群體組成更加多元化,不同群體適合的講解方式、講解內容不同。比如,面對小孩要著重講那些他見過的、能理解的東西,同時要灌輸一些保護自然、保護動植物的理念。
孩童對自然的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熱情,應該珍視這份好奇心和熱情。同時他們也是社會的未來,他們的環保意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將來全社會的環保普及程度。
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針對不同群體設置了不同的講解方式及體驗項目
講解的思想性
最后但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講解要有思想性。 即要能讓參觀者有所感觸,產生思考。
參觀時大家也許都更喜歡關注大熊貓、東北虎、金絲猴,也知道要保護它們,但卻很少有人會關注野兔、鼠兔、老鼠,而它們卻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基石物種”。
現在為什么越來越難在城市中見到貓頭鷹的身影了呢,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它們沒有食物來源了。老鼠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直不太好,人們對老鼠的態度更多的都是消滅,然而它們是許多猛禽、中型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組成。
曾經被人們花了半個多世紀來消滅的鼠兔,卻在地區生態系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個生態系統可能沒有頂級的捕食者,但卻一定有“基石物種”。要想恢復中大型食肉動物,必須先保證這個生態系統里還有它們的食物,也就是那些“基石物種”。
在講解人們所熟悉喜愛的一些明星物種時,也向參觀者介紹諸如鼠兔、老鼠、有蹄類這些重要的、能讓大中型食肉動物種群恢復起來的“基石物種”,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它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這樣也許人們能對這些物種改觀,并開始關注它們。有了了解、關注,就會有行動,只有行動起來才能帶來好的改變。
簡·古道爾博士說過“真正的改變是從心開始的”,講解員要講述那些自己真正有所感觸的東西,才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也才能真正地打動參觀者。
現在關注環保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人對環保,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多只停留在這是一項政策上,還沒有真正行動起來。若是能通過講解讓公眾開始了解環保,關注該怎樣改變生活方式,并最終行動起來,我想那博物館就是真正發揮了它科普教育的職能。
對于自然博物館中的展示標本來說,博物館給了它們第二次生命,而從心的講解使它們更加熠熠生輝。
自然博物館在當今的科普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有完善的學術支撐體系,并能將研究成果轉化,通過科普講解傳播給公眾的自然博物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科普教育這一職能。
我也期待著以后能有越來越多各具特色的自然博物館,共同為科普教育注入堅實力量。也希望對博物館有了更多了解的大家,在以后的參觀過程中能更加關注博物館的陳列和講解中傳達的思想,更加用心地參觀,每次參觀后都能有新的收獲!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