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緣,得知“濕地中國”正在舉辦“西溪濕地杯”網絡創作競賽,不免為之心動,因為經常在一個旅游網站——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看到“濕地中國”的友情鏈接,所以,就想當然的以為也是個旅游網站呢,便自忖,雖然走過的旅游景點不算很多,但“游記”之類的涂鴉,還是有三兩篇自鳴得意的“作品”的,雖也預料到拿不上什么獎項,但也能自得參與的一樂呀。于是,便冒冒失失、莽莽撞撞、忙不迭的向濕地辦申請了“高級注冊會員”,哪知,滿懷躊躇的進到“濕地”一看,頓時傻了一雙高度近視的老花眼——原來,這“濕地”還真的是遍地水靈靈、濕洼洼的,咱那些“旱地”上的游記,看來是派不上多大用場了,萬般沮喪之際,總不甘心就這樣進了濕地腳不沾水就灰溜溜的拔腿走人,總要留下點兒“到此一游”的小爪印什么的,也算找個自我心理平衡吧,呵呵。
“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轉了大半天“濕地”,真的是大開了眼界、大飽了眼福,原來,這濕地保護,已經納入學術的范疇、專業的規模了,這對于保護自然生態、優化生存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實在是具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功德。看著一幅幅美麗的濕地風景照片,讀著一篇篇濕地保護的感人文章,使我不禁聯想起自己家鄉的變遷……
我的家鄉——天津,有很多的地名,都是以“沽”來命名的,諸如:西沽、塘沽、大直沽、丁字沽、大沽、漢沽、葛沽、咸水沽……是以,天津就有了一個很詩意的代稱——津沽大地,顧名思義,當是與今天所說的“濕地”有所相符的了。可是,現如今,人們在這些命名為“沽”的地方,看到的,卻是寬廣的柏油路、錯綜的立交橋、高聳的摩天樓……莫說是“濕地”,就連個水洼兒,也是少有存跡了。記得兒時,嘗聽祖輩、曾祖輩們不無懷戀的對我們講述著他們小時候,在這些沽上,歡游戲水、捉魚抓蝦的快樂光景,而如今,我們也只有透過祖輩們沉浸于回憶時那淋漓酣暢的愜意笑容中,去想象和憧憬那時的沽上風光美景了。
家鄉這境物的無情變遷,無疑是緣于自然生態的天然流失和人為破壞的雙重因素,事已過,境已遷,只留下了“津沽”二字,令人們時時懷念起她的從前……
所幸,如今,隨著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和增強,津沽大地又有了嶄新的容顏和面貌,海河、津河、月牙河、子牙河……等等的改造工程,使津沽再現了美麗的沽上風光。
說到津沽的“濕地”,如今保留、繼承和發揚得最完整最光大的,要算是津沽的品牌特產——小站稻了。津沽小站稻,得名于葛沽一帶一個叫“小站”的地名,始于宋遼時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為宮庭御膳米。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崔旭《津門百詠葛沽》曾有詩云:“滿林桃杏壓黃柑,紫蟹香秔(同粳)飽食堪。最是海濱好風味,葛沽合號小江南。”
如今,天津小站稻經過培育更新,以其品質優良、顆粒均勻、如冰似玉、晶瑩甜糯、清香爽口,而享譽國內外,在全國被列為名特產品。自五、六十年代起,即遠銷日本、古巴及東南亞各國。
拉拉扯扯的說了這許多,只是作為一個外行對于“濕地”保護這個全新的領域,說一點兒浮皮潦草的感知和認識,給這本來很已經“濕”的濕地,再灌上一點兒有嫌多余的水,也是希望如我這般于“濕地”一無所知的外行們,對“濕地”多一點兒了解、多一點兒認識、多一點兒關心、多一點兒愛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