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 Nipponia nippon;Crested Ibis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瀕危物種。體長約 77cm。裸露的臉頰呈朱紅色,黑色的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后頸部還長著幾十根粗長的羽毛組成的柳葉形羽冠,披散在脖頸之上;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兩個翅膀的下側和圓形尾羽的一部分卻閃耀著朱紅色的光輝,是一種美麗的涉禽。
喜歡居住在濕地、沼澤和水田附近。白天在水田中漫步覓食,夜晚則在高大的樹上棲息。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都是它們的最喜愛的食物,有時也吃一些小昆蟲。朱鹮為“一夫一妻”制,一雌一雄終生相隨,恩愛無比。3 ~ 5 月繁殖季節,朱鹮在林間相互嬉戲、追逐,尋找合適的伴侶共筑愛巢。它們選擇高大的栓皮櫟、馬尾松、板栗或山楊樹,在粗大的樹枝間,用樹枝、草棍搭成一個簡陋的巢。每窩一般產 2 ~ 4 枚淡綠色的卵。經 30 天左右的孵化,小朱鹮破殼而出。60 天后,雛鳥的羽翼漸漸豐滿,開始了飛翔。
朱鹮體態秀美典雅,行動端莊大方,在我國民間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稱為“吉祥之鳥” 。我國古代稱朱鹮為朱鷺,最早記載見于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 。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羽毛如剪色如染,遠飛欲下雙翅斂。避人引子入深壍,動處水紋開滟滟。誰知豪家網爾軀,不如飲啄江海隅。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籍游歷終南山時,目睹朱鹮身資華彩后有感而寫的詠物詩。可見當時朱鹮是很常見的水鳥。僅在數十年以前,朱鹮不僅常見于我國東部的廣大地區,而且在前蘇聯、朝鮮和日本等地也都有一定數量。每年春夏季節在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日本和朝鮮的北部繁殖,秋冬時沿著我國東部海岸遷徙到長江下游和福建、臺灣、海南等地越冬。但是,從 20 世紀 50 年代以后,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朱鹮用于筑巢的大樹被大量砍伐,采食的水域被農藥污染,環境極度惡化,迫使它們無法在丘陵、低山的水田、河灘、沼澤和山溪等適宜的地方生活,而逐步遷到山中地帶,數量急劇減少,分布區也越來越小,60 年代后就難以見到它們的蹤跡了。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于1981 年在陜西泰嶺南坡洋縣境內發現了當時世界上僅存的 7 只野生朱鹮。中國自此開始了對朱鹮的保護和研究。通過不懈努力,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正在不斷恢復。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