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開昆明市區地圖,一塊塊綠意盎然的環湖濕地宛若一幅幅山水畫,帶給昆明人清新體驗。工作人員介紹:“過去的滇池大多區域就是這樣一個階梯結構,我們建設濕地就是要恢復滇池生態良性循環。
濕地不等于公園,部分不宜開放
打開昆明市區地圖,一塊塊綠意盎然的環湖濕地宛若一幅幅山水畫,帶給昆明人清新體驗。濕地使普通市民有一個綠色生態的休閑去處,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保護滇池生物多樣性、維系水生態安全屏障。當我們享受環湖濕地帶來的益處時,也必須意識到,了解濕地、保護濕地是每一個昆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環湖濕地目前建設如何?濕地的規劃依據和具體功效是什么?近日,記者采訪相關專家,為大家澄清一些關于環滇濕地的“普遍誤會”。
誤解1 濕地只有生態功能
實際情況:在經濟人文生產生活上都有作用
“濕地,絕對擔得起‘地球之腎’的美稱,在生態、環保、經濟、人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昆明市濕地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潘珉介紹,具體對于滇池而言,濕地是一個水路交錯的過渡地帶,水陸生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的場所,最主要的功能還是體現在生態功能上。
潘珉具體介紹,首當其沖的就是滇池入湖水質凈化。濕地具有很強的降解和轉化污染物的能力,以至于世界許多地方都通過建立人工濕地來凈化污水。濕地中有許多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對污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氨氮等進行吸附,消除水體富營養化,作為進入滇池的最后一道生物屏障,處理負荷不重的水體,對進入其區域的水體水質有進一步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濕地還是生物多樣性承載區域。就全球而言,濕地只占到全球6%的面積,卻涵蓋20%的生物物種,可稱為“生物超市”。具體到滇池,在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生物多樣性排名第三,特有率排名第一。資料顯示,濕地生物資源豐富,目前共觀察記錄植物241種,魚類28種,鳥類96種,更可喜的是,通過多年的生態恢復,一些像海棠花這樣消失多年的水生植物和金線鲃等土著魚類、鳥類又重新出現。
此外,它不僅能為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還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誤解2 濕地等同于濕地公園
實際情況:主要功能并非休閑,部分濕地不適宜開放
濕地的建成,使普通市民有一個綠色生態的休閑去處,站在市民的角度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潘珉強調,濕地的娛樂休閑功能只是附帶的,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控制人數,盡量減少人為干擾。
濕地是滇池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滇池環湖濕地建設被列為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中“生態修復與建設”的重要內容,項目通過恢復與建設湖濱生態濕地和湖濱臨帶,形成水路間的有效緩沖區,與截污、治污系統共同構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體系,逐步回復湖泊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還湖”。
濕地并不等同于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是濕地的一部分,只是在服務設施等配置上,比自然濕地更為人工化。但和一般的公園相比,濕地公園最大限度地依照其原有環境,比如說,就連棧道旁的野草也不會主動割掉。濕地要把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在滿足生態功能前提的情況下,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提供一個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去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活動必然會對濕地產生影響,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有些濕地不適宜對游客開放,就需要保護,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即使是對外開放的濕地,也要控制人數,避免對濕地產生破壞。
誤解3 濕地都在陸地上
實際情況:滇池濕地是一個整體,還包括湖內部分
現在很多市民都知道滇池濕地屬于高原湖泊濕地,那么到底什么是高原湖泊濕地,有什么特點?
潘珉介紹,滇池屬于高原斷陷構造湖泊,高原湖泊濕地特色明顯,由于湖泊構造和地形原因,不同于平原濕地擁有完整的過渡條帶,高原濕地沒有那么大的條帶,緩沖區域比較窄,屬于細長型,而緩沖區域越少,就更容易被破壞,恢復能力更弱,所以高原湖泊濕地保護管理和恢復難度都會更高。
濕地類型是怎樣劃分的?環滇濕地又屬于哪類濕地?在市滇管局“四退三還”辦公室工作人員看來,其實,滇池濕地就是一個整體的高原湖濱濕地,由從水面到陸地的湖內濕地、湖濱濕地、湖濱臨帶階梯狀構成,另外還有分布于35條入滇河道口的河口濕地。
目前,滇池周邊濕地面積達33.3平方公里。用界限來劃分,就是滇池保護界樁外延100米范圍,滇池保護以及區域也是用這條線來劃分的。保護界樁外的一些特殊區域,也實施保護,就叫做二級區域里的禁建區。
最靠近水面的濕地稱為湖內濕地,一般是指水淹沒4米以內的水域內濕地,目前有1.12萬畝,主要是由各種水生植物所覆蓋。湖內濕地往外延伸的部分是湖濱濕地,就是指滇池沿岸這一塊,近水低洼的區域,水深多為幾十公分至一米之間,這個區域以草本植物、耐水植物為主,還有少量的中山杉等喬本植物。再往外是湖濱臨帶,這個區域以中山杉、柳樹等喬本植物為主,這樣就構成層次錯落的喬、灌、草的植物群落結構。
工作人員介紹:“過去的滇池大多區域就是這樣一個階梯結構,我們建設濕地就是要恢復滇池生態良性循環。”
誤解4 濕地建設就是人工干預
實際情況:遵循“自然恢復最大化、人工干預最小化”原則
建設河口濕地目的何在?這位工作人員介紹,俗話說“水流三次清”,滇池的水是劣五類,流到金沙江就變成三類。這就是自然凈化的作用,通過河道轉彎、充氧、植物吸收等方式,水體得到自然凈化。
但實際上,35條入滇河道離滇池距離較短,自然凈化的作用很小。所以,河口濕地的建設就是為進入湖泊的河道污水凈化、保障入湖河水的水質,提供了一條新的技術支撐。在河流兩側建設濕地,開溝布渠,引一部分河流的水進入濕地,讓水體植物與水充分接觸,通過濕地對河水進行凈化。
在濕地建設時,所有工作都是遵循“自然恢復最大化、人工干預最小化”的原則進行的。
“四退三還”辦公室這位工作人員介紹,這不僅是投資節約化的考慮,更重要的原因是逐步恢復滇池生態良性循環,讓滇池的“肺”自主呼吸。據觀測,本土植物籽種庫就在滇池周邊的土壤中,只要人為不進行干預,蘆葦、美人蕉、蒲草等水生植物自然就會長出來,而且這些植物都是滇池岸邊原有的生態元素,是非常適應本土環境的。
這位工作人員說:“在濕地建設中,我們也做了幾件人工干預的工程,第一個人工干預就是拆除防浪堤,總共拆除43.1公里的防浪堤,滇池水面面積增加了10.5平方公里,實現了‘湖進人退’。”第二個干預就是人工種植喬木,這里的喬木種類豐富,并不是只有人們印象中的中山杉,中山杉總共種植了85萬株,這個樹種耐水性強、生長速度快,而且木質可以使用。另外還種植柳樹,有人認為這個樹種病蟲害多,又不能成材,為什么還要種植呢?這是因為柳樹在濕地有一個很大作用,就是“筑巢引鳳”,柳樹長大后,鳥類自然就來了。沒有鳥類,就成了一片孤林子,生物的多樣性就體現不出來。(昆明日報 記者李思嫻)
提醒 享受濕地更要保護濕地
現在,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已成為很多市民周末近郊游的首選,很多人都希望將來能有越來越多的濕地公園建在“家門口”,享受近在咫尺的生態之美。但濕地公園畢竟和普通公園不同,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如何能更好地保護滇池濕地?市滇管局提醒各位市民,不要隨意放生、游泳、丟棄垃圾,不要隨意采挖野生植物,更不要去撿拾鳥蛋、捕撈小魚小蝦,因為這些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打破其生態平衡或者生物多樣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