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紹教授聯合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顧繼東教授,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響應與適應的生態學模式。相關成果上在線發表在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國際生物腐蝕與生物降解》雜志。
圖.1氣候變化影響下紅樹林全球脆弱區分布。
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潮間帶, 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喬木組成的潮灘濕地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25℃等溫線內,全球118個國家和地區海岸帶有紅樹林分布(圖.1),面積約1700萬公頃。
圖.2低溫脅迫下紅樹植物響應的分子生態學模式。
圖.3 紅樹林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響應與適應的生態學模式。
全文從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和極端天氣4個方面,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影響與變化特征,闡述紅樹林對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大氣中CO2濃度增加和極端天氣響應與適應的生態學機制(圖.2-3),還簡要地概述了紅樹林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危害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還涉及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紅樹林濕地重要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特別是紅樹林濕地中古菌的潛在生態功能研究。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會動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挑戰與機遇。
本研究闡述了作為具有獨特的功能以及連接陸地和海洋的獨特紐帶,紅樹林對海洋生態系統生態多樣性維持和保護中起著關鍵作用。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紅樹林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響應與適應的生態學模式,即紅樹林具有“四高”特性的新觀點(圖.3)。闡明了紅樹林濕地微生物在適應人類活動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生態功能與作用。
王友紹為該論文第一和通訊作者。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際伙伴計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項目資助。(徐曉璐)
相關論文信息:Wang Y.S., Gu J.D. Ecological responses, adaptation and mechanisms of mangrove wetland ecosystem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21, 162: 105248。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