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博士團來到福建省羅源縣松山鎮,對當地紅樹林海岸公園的植被、鳥類、魚類、底棲動物、水文、地形地貌、灘涂養殖等進行綜合調研,并為當地紅樹林修復提供解決方案。
博士團帶隊教師、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卿介紹,紅樹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生態服務價值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2001年以來,經過嚴格的保護和大規模的人工造林,中國紅樹林面積以每年1.8%的速度增加,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國的紅樹林也面臨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入侵、人工造林成活率低等問題,福建更是互花米草入侵的重災區。如何充分挖掘紅樹林的價值,在進行保護的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國內還缺乏可推廣的案例。
羅源縣在人工清除互花米草的同時,開展一定規模的紅樹林造林,并留出部分灘涂給社區居民用于貝類養殖增收,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實現了“生態+經濟”共享發展的生態修復新模式,是我國迄今在非自然保護區兼顧紅樹林修復和社區居民增收的典型案例。今年初,該案例成為自然資源部紅樹林調研團的重點調研對象。自然資源部領導批示:“盡快總結經驗,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廣該案例。”
調研期間,博士團分為社會經濟組、植被組、鳥類組、底棲動物組、魚類組和無人機航拍組等6個小組,在當地開展了植物群落、底棲動物多樣性與分布格局、鳥類多樣性與分布格局、地形地貌及景觀格局、社區居民從事水產養殖及捕撈等系列調研和調查,并就“新型紅樹林修復模式”這一主題與羅源縣相關部門進行了深入交流。
王文卿表示,博士團返校后,會將調研結果整理成一份含存在問題、解決方案、改進措施和指導意見的技術報告,并提出一套兼顧紅樹林修復、互花米草控制和社區居民養殖增收的操作手冊,提交給政府相關部門,并力爭大力推廣羅源縣的模式。
據了解,今年暑假期間,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組建了21支社會實踐隊伍,來自該院各專業和各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分赴全國各地,就生態文明思想宣傳、美麗中國建設、垃圾分類調研與宣傳等內容進行火熱的社會實踐。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