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來,江蘇共11個湖泊消失
射陽湖風光(資料圖片)
中國江蘇網10月23日訊 昨天,記者從剛剛出版的《江蘇湖泊志》發現,揚州現存的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射陽湖、瘦西湖和里下河腹部地區湖泊湖蕩等。湖泊志揚州主編徐炳順先生告訴記者,書中對里下河腹部地區湖泊湖蕩首次作了最為全面完整的記載,里下河曾是中國最大的濕地,現存17座湖蕩,星羅棋布,不過1980年以來,江蘇一共消失了11個湖泊,其中最大的就有寶應的射陽湖、廣洋湖。
曾為古澙湖
1950年起開始縮小甚至消失
里運河之東,里下河地區古為澙(xì)湖地帶,退為內陸,變為淡水湖泊,史稱古澙湖。《太平寰宇記》云“射陽湖長三百里,闊三十里”,后因湖泊自身泥沙和生物殘體的沉積,尤以明代“分黃導淮”以后,及淮河泛濫所帶來泥沙沉積,使原來的一些澙湖變小、淤淺、解體、分化為大小不等的湖蕩。1950年以后,由于開發蕩灘,興修副業圩,湖蕩面積不斷縮小,甚至消失,而名存實亡。
在地質時期,里下河地區幾番海水進退,幾番滄海桑田之變。在距今7000年前,蘇中—蘇北海岸線大致在贛榆、海州、灌云、灌南、漣水、高郵、揚州一線。此后,海平面逐漸穩定下來,從新石器時代到漢唐時期,蘇中沿海海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做橫向運動,逐漸堆積成岸外沙堤。
秦漢時期,里下河日漸涸出,形成一些聚落。
只是變小了
射陽湖、廣洋湖并沒消失
寶應縣林業站負責人于洪林昨告訴記者,射陽湖、廣洋湖其實并沒有消失,只是湖泊面積大大縮小了。目前,射陽湖水面約8平方公里,廣洋湖水面15平方公里,與解放初期相比,射陽湖整整縮小了130平方公里、廣洋湖也縮小了43平方公里。這塊歷史上浩瀚的“東蕩”,如今蘆絮、荻花飄飛的壯觀場面越來越少了。
于洪林說,湖泊的消失跟發展農業經濟有關,人們把湖泊當成了“養殖塘”,大量新的魚類引入到湖中。雖然人們獲得大量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造成了湖泊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而堤壩“規劃”又打破湖泊自然演變,老的湖泊在消亡之后,也不會有新的湖泊再生。目前高郵湖、邵伯湖、寶應湖、射陽湖將全面停止大規模水產養殖,加上正在進行的里下河水源調整工程,消失的湖泊可望得到恢復。
過度開發
30年濕地少了900平方公里
記者從市濕地保護部門了解到,射陽湖、廣洋湖屬于里下河腹部地區,俗稱“鍋底洼”,歷史上湖泊湖蕩眾多。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人們對里下河濕地進行開發利用,圍墾種糧、開挖魚塘等。目前,揚州市里下河地區的原始沼澤濕地幾乎都被開發,原有濕地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其中,里下河腹地的湖泊湖蕩,由于非法圈圩導致湖泊水域不斷縮小,濕地面積從上世紀60年代末的992平方公里,下降到1997年的58.5平方公里。濕地的破壞,不僅導致水環境惡化,還影響湖泊調蓄洪水的功能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尤其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濕地周邊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度較大,生活居住著300萬人,各類人為活動極為頻繁。對濕地生物多樣性、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新聞
附件
現存的17湖蕩都在哪?
江都區
淥洋湖:淥洋,《水經注》作陸陽。云: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水出其間,下注樊良湖。按武廣湖即今武安湖,陸陽湖即今淥洋湖也。
荇絲湖:荇絲湖(即古葑塞湖,又稱恒子湖),《江運廳冊》、《甘泉續志》俱作恒子湖。按清雍正、嘉慶《揚州府志》并言,葑塞湖在城東北五十里艾陵鄉,北通淥洋湖,南接艾陵湖,是葑塞湖當在淥洋湖之南,艾陵之北。在兩湖間者,為荇絲湖,別無葑塞湖。
艾菱湖:艾陵湖在城東北四十五里,邵伯鎮之東。
星蕩湖:艾陵之南有小湖曰青蕩,《徐積山文集》作星塘,又曰星蕩。青蕩湖東南兩面屬周墅鄉,西北兩面屬水西鄉,北距艾陵湖約十里,皆水西鄉地也。
高郵市
綠洋湖:原名綠洋湖圩之一、之二和春風圩,位于八橋鎮、車邏鎮,南與江都交界,面積為5.788平方公里。
洋汊蕩:原名三洋缺圩、洋汊東圩、東統圩,位于臨澤鎮,東與興化交界,面積為8.099平方公里。圈圩時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末。
菜花蕩:原名豐產圩、黃譚圩,位于臨澤鎮、橫涇鎮,面積為5.911平方公里。
官垛蕩:原名馬東南圩、黃譚圩、臨東圩之一、開荒田圩、三千畝圩、范廈圩、周臨東圩之一、之三,位于臨澤鎮、周巷鎮、司徒鎮、橫涇鎮,面積為36.976平方公里。
白馬蕩:原名高陽東圩、三千畝圩、九傾圩、十傾圩、復興西圩、六合圩之一、之二、聯合圩、高陽南圩,位于龍虬鎮、司徒鎮、周山鎮,面積為11.592平方公里。
司徒蕩:原名外大圩、高陽北圩、內蕩圩、龍溪外圩、六安河西圩,位于司徒鎮、周山鎮、周巷鎮,面積為5.576平方公里。
唐墩蕩:原名九傾圩、十傾圩,位于龍虬鎮、馬棚鎮,面積為2.864平方公里。
耿家蕩:原名耿家圩,位于甘垛鎮,面積為2.380平方公里。
崔印蕩:原名崔印圩、豐產圩,位于龍虬鎮、三垛鎮,面積為2.056平方公里。
寶應縣
廣洋湖:亦稱汪洋湖。位于寶應縣東南,大部分在寶應縣境內,少部分屬興化縣。承受朱馬河、蘆范河、潼河部分來水,北與射陽湖毗連,東為興化縣沙溝鎮,南為寶應縣柳堡鄉。20世紀50年代,縣境內原有湖面積58平方千米,至1989年尚存湖面42.62平方千米,蕩灘高程1~1.2米,湖底最低高程0.5米。
綠草蕩:位于縣境北部,東與射陽湖相通,北屬淮安縣,南屬寶應縣。20世紀60年代初,境內水面積7.14平方千米,80年代末尚存水域4.45平方千米。蕩灘高程1.3米~1.4米,歷史上承受淮安東南部和寶應大涇河以北來水。1960年建白馬湖穿運地涵,淮安開挖穿運洞下引河,排入綠草蕩,并將岔溪河以南東西向排河,改為南北向,直接排入下引河,使蕩面水位壅高,一般汛期陸莊水位比射陽湖鎮高0.7 米。
和平蕩:原名火盆蕩。新中國成立初期,其范圍北至黑牛舍,南接三里蕩,西沿朱家墩、王品舍、卞大樹、何家舍、東蕩口一線,東沿南沙頭、馬三莊一線。西北至東南斜長7千米,東西平均寬2.1千米,總面積14.69平方千米。蕩灘高程0.7米~0.8米。20世紀70年代,寶射河、營沙河穿蕩開挖,和平蕩已逐步被開發利用,僅存湖蕩面積0.45平方千米,可謂名存實亡。
獐獅蕩:位于縣城東20千米。新中國成立初水域范圍:東至蔣家溝,西臨牌樓莊,南界寶應大河,北連射陽湖,面積22.85平方千米,蕩灘高程1米~1.2米,范圍內村莊、小圩呈零星分布,四面環水,著稱水鄉。 通訊員 徐敏 記者 姜濤
我也說兩句 |
![]() 這是什么情況,我來圍觀了呵呵 ![]() 林子大了什么鳥沒有啊?祝踩的死全家!!??!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