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氣候變化,不能繞開農民和農業。盡管在中國廣袤的鄉村地區,很多農民不見得了解“氣候變化”這個詞及其多種內涵,但這件事顯然正在產生深刻影響。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對農民來說,氣候變化可能更多地意味著自然不可抗拒的沖擊,同時也往往也意味著他們自己必須做出某些調整。他們能否以自身單薄的力量應對這些變化?如何更有效采取行動?從2012年到2013年,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和他的團隊,對廣東、江西、云南、河南、江蘇等5個省1653家水稻農戶開展大規模實地調研,分析了水稻農戶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時在農田管理方面作出的適應性反應,以及這些反應的作用。該研究成果最近在《美國農業經濟學期刊》發表。
在黃季焜看來,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傮w而言,全球氣候長期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弊大于利。當然,具體影響是很復雜的,比如在某些地區產生負面影響,而在另一地區可能會產生正面影響等。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事件頻發,會產生負面影響,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而產量的波動又帶來價格波動,增加農產品市場風險。“但這些影響主要并不是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的直接影響,而是氣候變化導致的水資源變化帶來的影響。”
黃季焜告訴記者,在做該研究時,最大的挑戰來自于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不確定性,“面對不同的人、不同作物、不同地區、不同種植方法,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不能簡單下結論。”這也是他的團隊選擇大規模樣本的原因。“我們想通過較大的樣本,調查不同的農戶,通過計量經濟模型分析,盡量摸清楚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在一個村里采取的措施少,但在另一個村子里采取的措施多,通過大樣本可以減少這種差異,得出的結論比較有普適性。”
黃季焜的團隊首先將他們選擇的五個省范圍內過去三年曾遭受過極端氣候事件嚴重影響的縣挑出來,然后在其中找出三年里有一年年景相對正常的縣,最后從這些縣里每省隨機抽取3個縣開展實地調查,“由此可以分別觀察到在相對正常年份和受到極端氣候事件嚴重影響年份里農戶的行為差別,我們認為這種差別能夠體現農戶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反應”。
與相對正常年份相比,在極端氣候事件發生較嚴重的年份,農戶采用這些農田管理措施的概率更高。而這些適應性措施除了與農戶及社區的社會經濟及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外,當地政府提供的預警信息及技術支持,對他們的適應性決策行為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分析表明,農戶采取的農田管理方面的適應性措施不僅能提高水稻的單產水平,也能降低單產波動風險。
在研究過程中,黃季焜的團隊發現,農民采取的農田管理措施一般成本比較低,但效果比較顯著。“農民在長期種植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年輕人也可能從其他途徑學習到新的知識應對氣候變化。很多措施是農民自發采取的,但并非所有農民都采用這些措施。”黃季焜認為,目前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在主要關注新投資和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也應重視容易被農戶采用的農田管理措施。加強對水稻農戶的預警信息及技術支持服務,是決策者應關注的問題。
“現在我們應當關注適應問題。就現實的農業生產來講,更關鍵的是關注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甚至可能每天都在發生,而不是一百年后才發生,我們要對適應問題做更加具體的研究,包括不同的適應措施以及具體措施產生的具體影響。”黃季焜說,“希望氣象部門盡量將信息提前告訴農民,讓農民知道大概會發生什么氣象災害。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給農民適當的技術培訓和支持,讓更多農民有兩手準備。”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