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短视频_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_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_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_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濕地保護 > 動物肖像 > 鳥類 > 正文

野生動物知識

媒體:原創  作者:濕地中心
專業號:濕地中心
2016/11/18 17:10:21

(一)中文學名青魚     拉丁學名Mylopharyngodon pice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硬骨魚綱   目  鯉形目      科   鯉科   屬   青魚屬    種   青魚  分布區域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 英文名Black Carp 青魚是一種顏色青的魚,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它是長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對象,為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此外,在安徽俗稱“烏混”、“黑混”或“螺螄混”,因其體黑、喜食螺螄而得名;東北地區常見的“青魚”不是青魚,應該寫作“鯖魚”,是一種深海魚類。在中國境內,最大的青魚標本重218斤,是2005年在南京六合區金牛湖捕獲的,長1.86米、重218市斤,經鱗片鑒定約四十歲。青魚亦稱黑鯇、螺螄青。硬骨魚綱,鯉科。體亞圓筒形,體長達1m余。青黑色,鰭灰黑色。頭寬平,口端位,無須。咽頭齒臼齒狀。棲息中下層,主食螺螄、蚌、蝦和水生昆蟲。4-5齡性成熟,在河流上游產卵,可人工繁殖。個體大,生長迅速,最大個體達70kg。肉味美。
為中國主要淡水魚類養殖對象。分布于中國各大水系,主產于長江以南平原地區。中文學名青魚
(二)中文學名草魚    拉丁學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別稱     鯇、油鯇、草鯇、白鯇、草魚、烏青、草苞、草根(東北)、混子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輻鰭魚綱       目 鯉形目     科 鯉科       草魚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草魚屬。草魚的俗稱有:鯇、鯇魚、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厚子魚(魯南)、海鯇(南方)、混子、黑青魚等。英文名:Grass carp 。
棲息于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草魚幼魚期則食幼蟲,藻類等,草魚也吃一些葷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
生殖季節親魚有溯游習性。已移殖到亞、歐、美、非各洲的許多國家。因其生長迅速,飼料來源廣,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草魚,鯉科。體延長,亞圓筒形,體長大1m余。體青黃色。頭寬平,口端位,無須。咽齒梳狀。棲息水的中下層,以水草為食。3-4齡成熟,在江河上游產卵,可人工繁殖。生長快,最大個體達30kg左右。為中國主要淡水魚類養殖對象。
分布于中國各大水系,肉味美,魚膽有毒。科雅羅魚亞科 屬草魚屬 種草魚 分布區域棲息于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喜居于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

(三)中文學名鰷魚 鰷魚:tiáo yú,別名:參魚,白腦(上平江叫法),霧子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      綱   魚綱       目  鯉形目      科   鯉科 
 下平江叫法)鰷魚,側扁,背部幾成直線,腹部略凸。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體長約15厘米左右,頭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眼位于頭的前部。鰓耙15~18

(四)銀飄魚(Pseudolaubuca sinensis)屬鯉形目,鯉科,鲌亞科,飄魚屬。         俗稱:飄魚,籃片子,籃刀片,薄削。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魚綱     目   鯉形目    科  鯉科     屬  飄魚屬  地方名飄魚、薄削
 
分布極廣,我國遼河、長江、錢塘江、閩江、韓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五)中文學名青梢紅鲌 拉丁學名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別稱青桔子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目  鯉形目   科   鯉科    科  鲌亞科    屬  紅鲌屬 
  青梢紅鲌是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紅鲌屬的一種魚,為中上層魚類,在湖泊內多生活于水草叢生的淺湖灣中,在江河內多在水流緩慢的河灣中。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要食料,成魚主要食蝦和小魚,亦食少量的水生昆蟲和甲殼類。 冬齡魚即達性成熟。生殖期在5—7月。產卵場多位于水草叢生的湖汊或河灣中,卵具粘性,產出后粘附水草上發育。是一種較小型的經濟魚類,最大可長至1市斤左右。


(六)中文學名翹嘴紅鲌 拉丁學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別    稱翹嘴巴、翹鲌子、鲌刺、魚翹殼、魚白魚等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硬骨魚綱      綱  輻鰭亞綱      目  鯉形目      科  鯉科      科  鲌亞科     屬  紅鲌屬 
 翹嘴紅鲌體型較大,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翹嘴紅鲌屬中、上層大型淡水經濟魚類,行動迅猛,善于跳躍,性情暴躁,容易受驚。
其生長迅速,是以活魚為主食的兇猛肉食性魚類,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蟲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魚小蝦,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分布區域長江中下游各地區水域 美    譽淡水四大名魚,太湖三白。


(七)中文學名花骨魚 拉丁學名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界動物界      科鯉科 
 
花骨魚體長,背鰭起點顯著隆起。腹部圓,體側和背部青褐色, 腹部白色,體側中軸有數量不等的黑斑塊,吻圓鈍,口下位呈馬蹄形, 口角有須一對,眼突出。

(八)唇(魚骨),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 ;鮈亞科;(魚骨)(hua)屬。唇(魚骨)分布于我國臺灣各水系和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直至黑龍江水系。
(九)中文學名鱤魚 別    稱魠、哆口魚、黃頰、黃頰魚、鰥魚等 界  動物界      科  鯉科魚類 分布區域我國除西北、西南之外,從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鱤魚,又叫鰥、魠、哆口魚、黃頰、黃頰魚、鰥魚、竿魚、桿條魚、大口鱤、水老虎,屬鯉科魚類,我國除西北、西南之外,從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十)中文學名鯉 拉丁學名Cyprinus carpio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分布區域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 英文名Common carp 命名人Linnaeus, 1758  
鯉 lǐ 形聲。字從魚聲從里,里亦聲。“里”本指“里邊”、“內里”,引申指“水底”(與“水面”相對)。“魚”和“里”聯合起來表示“生活在水底的魚”。本義:棲息在水底的魚。英文名:carp (Cyprinus carpio,Cyprinidae)。鯉(Cyprinus carpio)硬骨魚綱,鯉科。體延長,稍側扁,體長可達1m左右。體青黃色,尾鰭下葉紅色。口下位,須2對。背鰭、臀鰭均具硬刺,最后一硬刺的后緣具鋸齒。棲息水底層,雜食性。中國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淡水中都產,是重要的養殖魚類。中國養鯉已有2400余年歷史,現世界各地都有養殖。品種頗多,常見的有:鏡鯉,皮膚光滑,僅側線部和背、腹部有少數大型鱗片;革鯉,皮膚綠黑色,無鱗;荷包紅鯉,體短、頭大、腹部圓突,含脂豐富;興國紅鯉,體紅色
(十一)中文學名鯽魚 拉丁學名Carassius auratus
別稱 刀子魚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  硬骨魚綱    亞綱  輻鰭亞綱    目 鯉形目 亞    目鯉亞目 科鯉科 亞    科鯉亞科  屬鯽屬 種鯽魚 分布區域歐亞地區,全國各地淡水域 命名者Linnaeus, 1758 漢語拼音jìyú 其他中文名鮒魚、鯽瓜子、鯽皮子、肚米魚 地方名草魚板子、喜頭、巢魚、鯽拐子等
 
  鯽魚(學名:Carassius auratus,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常見于歐亞地區,為常見淡水魚,屬于輻鰭魚亞綱鯉形目鯉科鯽屬的其中一種魚類。鯽魚經過人工養殖和選育,可以產生許多新品種,例如金魚就是由此產生的一種觀賞魚類,和食用的野生鯽魚學名同為Carassius auratus 。
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
鯽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為肥美,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最大體長約30厘米,棲息深度為0~20米,無毒,經濟型食用魚類,物美價廉。多產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帶,其中洱海鯽魚較為出名。

(十二)中文學名華鳈拉丁學名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別稱花石鯽,黃棕魚,山鯉子二名法Chinese fat minnow     界動物界 門脊索 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 鯉科        亞科鮈  亞科屬鳈屬分布區域除西北高原的部分地區外,幾乎遍布全國各主要水系
 分布極廣,除西北高原的部分地區外,幾乎遍布中國各主要水系,在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均有分布。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一般生活在水流緩慢的中下層水體,用下頜刮食附著在礫石上的底棲無脊椎動物、著生藻類及植物碎屑。5-6月繁殖,卵粘性。最大個體能長至20厘米。
(十三)中文學名棒花魚 拉丁學名Abbottina rivularis(Basi1ewsky) 別    稱爬虎魚、沙錘、花里棒子,鯉科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CYPRINIFORMES 科鯉科Cyprinidae 屬棒花魚屬Abbottina[1]  分布區域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溝塘中。
 棒花魚,體粗壯。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皺不顯著;下唇側葉光滑。側線鱗35~39。生殖時期雄魚胸鰭及頭部均有珠星;各鰭延長。
(十四)似銅鮈,中文學名似銅鮈 拉丁學名Gobio coriparoides Nichols 界動物界 門脊椎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鮈屬 分布區域黃河水系 
 
為鯉科鮈屬的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于黃河水系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山西。背鰭條3,7;胸鰭條1,14~17;腹鰭條1,7;臀鰭條3,6。鰓耙2~3。下咽齒2行,2.5一5.2。側線鱗39[(6~7)/(4~V)]40;背鰭前鱗16~17;圍尾柄鱗16。
標準長為體高的3.7~4.3(平均4.O)倍,為頭長的3.4~4.3(3.9)倍,為尾柄長的4.8~5.7(5.4)倍,為尾柄高的8.0~9.1(8.5)倍。頭長為吻長的2.6~3.2(2.8)倍,為眼徑的5.1~6.3(5.6)倍,為眼間距的2.5~3.3(2.9)倍,為須長的2.3~3.1倍,為尾柄長的1.1~1.5(1.4)倍,為尾柄高的1.9~2.4(2.2)倍.
體粗短,略側扁。背鰭起點處稍高,腹部圓,尾柄稍高.頭長約等于體高.吻圓鈍,較短,鼻孔前方凹陷不顯著,吻長小于眼后頭長.眼較小,側上位,眼間距較寬.口下位,弧形.唇較厚,結構簡單,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后溝中斷.口角具須工對。較長,末端向后延伸超過眼后緣的下方.鰓耙不發達.主行的下咽齒末端略呈鉤狀.鱗圓形,胸鰭基部之前的胸部裸露,有的個體裸露區可擴展到胸鰭基部和腹鰭起點間的后1/3處.側線完全,平直.
背鰭無硬刺,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胸鰭較長,一般可達腹鰭.腹鰭可達肛門,但不及臀鰭起點.臀鰭較短,起點距腹鰭基部較距尾鰭基部為近.尾鰭又形.肛門約位于腹鰭基部和臀鰭起點間的后1/4處.
體背深褐色,腹面灰白.體背中線上有一排小黑斑,體側側線上方有一條不明顯的縱行黑色條紋,在尾柄處較為顯著.各鰭灰白,均無明顯斑點。
(十五)泥鰍(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屬鰍科。
 形體小,細長,只有三、四寸。且它體形圓,身短,皮下有小鱗片,顏色青黑,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膩無法握住。前段略呈圓筒形。后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于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泥鰍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國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較多,北方不常見。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鰍捕捉后,可鮮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藥。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生活在湖池,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魚,它和其它的魚不相同,無論外表,體形,生活習性都不同,是一種特殊的鰍類。
(十六)中文學名鰱魚 拉丁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別    稱白鰱、水鰱、跳鰱、鰱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鯉形目亞    目鯉亞目 科鯉科  亞    科鰱亞科屬鰱屬  種鰱 分布區域原分布于中國淡水域 
 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又叫白鰱、水鰱、跳鰱、鰱子,屬于鯉形目,鯉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四大家魚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頭較大。眼睛位置很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達肛門。形態和鳙魚相似,鰱魚性急躁,善跳躍。鰱魚味甘,性平,無毒,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較宜養殖的優良魚種之一。為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分布在全國各大水系。鰱魚是人工飼養的大型淡水魚,生長快、疾病少、產量高,多與草魚、鯉魚混養。
(十七)鳙魚(學名:Aristichthys nobilis)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叫雄魚。是淡水魚的一種。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稱,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
 
外形似鰱魚,體型側扁。頭部較大而且寬,口也很寬大,且稍微上翹。眼位比較低。鳙魚生長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層。是中國特有魚類。 在中國分布范圍很廣。是池塘養殖及水庫漁業的主要對象之一,經濟價值較高。能食用,對人體有提高智商、增強記憶、補充營養、延緩衰老的作用。
(十八)中文學名長蛇鮈 拉丁學名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 別    稱豬尾巴、麻條魚、船釘子, 船丁魚, 麻鰷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亞    科鮈亞科 屬蛇鮈屬 種dumerili 分布區域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水系 編    號6171 定    名Bleeker(1871) 類    型6 特    有y 模式產地長江
 
長蛇鮈魚類,屬鯉形目, 鯉科,蛇鮈屬。分布在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水系。體較長,頭小,腹面平坦,尾柄細長。唇厚,具小乳突。須1對。側線鱗57~61.胸部具鱗。背鰭位于體的前半部。底層魚類。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棲動物。為同屬中個體最大的一種,常見體長約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
(十九)中文學名鯰魚 拉丁學名Silurus asotus 別    稱塘虱、胡子鰱、黏魚、塘鲺魚、生仔魚、活的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目鯰形目 科鯰科 屬鯰屬 種鯰魚 分布區域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 英文名Catfish 
 鲇魚即鯰魚,又稱作胡子鰱、黏魚、塘虱魚,生仔魚。此魚的顯著特征是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上背較黑,腹面白色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二十)中文學名黃顙魚 拉丁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別    稱黃角丁,黃骨魚,黃沙古,黃辣丁,刺疙疤魚,刺黃股,戈牙,昂刺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鯰形目 科鲿科 屬黃顙魚屬 種黃顙魚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南方地區。 食    性小魚、浮游動物、螺螄、昆蟲。 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后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筑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筑巢習性。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廣布于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
(二十一)中文學名刺鰍 拉丁學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 別    稱鋼鰍,刀鰍,石錐 二名法Spiny eel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 亞    門脊椎動物 目鱸形目 亞    目刺鰍亞目 科刺鰍科 屬刺鰍屬 
 刺鰍(學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為刺鰍科刺鰍屬的魚類,俗名刀割、刀鰍。在中國,分布于各大水系等,一般棲息于多水草的淺水區。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刺鰍科,刺鰍屬。俗稱:倒鰍,鋼鰍,刀鰍,石錐。英文名:Spiny eel 。 體細長,前端稍側扁,肛門以后扁薄。頭長而尖。吻稍長,但不及眼后頭長,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長度約等于眼徑。前鼻孔呈管狀,位于吻的兩側;后鼻孔圓形,近眼前緣。眼位于頭部的側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內。口下位,口裂幾成三角形,口角達眼前緣或稍超過。上下頜具絨毛狀齒,呈帶狀排列。胸鰭小而圓,無腹鰭,背鰭和臀鰭分別與尾鰭相連。背鰭前方有1排各自獨立的硬棘,約為31-33枚;臀鰭具棘3枚;尾鰭略尖。體鱗細小,側線不顯著。體背黃褐色,腹部淡黃。頭部從眼上向后有2條淡色線條,沿體背縱伸至尾鰭基。體背、腹側有許多網狀花紋,背鰭、臀鰭與尾鰭的基部網紋更為明顯,體側有30余條褐色垂直條斑。有些個體條斑上端色較深黑,有部分個體近腹側的條斑之間雜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鰭淡黃色或灰黃,其余各鰭灰色,臀鰭下緣常飾以白邊。
 為底棲性魚類。生活于多水草的淺水區。以水生昆蟲及其它小魚為食,生殖期大約在7月份。
(二十二)中文學名鱖魚 別    稱桂花魚、花鯽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科真鱸科 屬鱖屬 分布區域中國各主要水系 
 鱖魚(Siniperca chuatsi):又名鱖花魚、桂花魚、花鯽魚等。是一種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魚類。鱖魚(Siniperca chuatsi):又名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桂花魚。體高側扁,口大,兩頜,犁骨均具絨毛狀齒,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成犬齒狀;圓鱗甚細小;體側有不規則暗棕色斑塊。冬季在水深處越冬。春季游向淺水區,性兇猛,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肉質細嫩,味極鮮美。體側扁,背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上下頷前有小齒,體色棕黃,腹灰白,體側有許多不規則斑塊、斑點。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常以其它魚類為食,也食蝦類,常棲息于靜水或緩水域底層,春季天氣轉暖后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覓食多在夜間,雨后常在急流處產卵,喜群集,鱖魚分布很廣,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肉質優良,為名貴品種,也是垂釣的主要對象。
“桃花流水鱖魚肥”,指的就是在農歷三月是鱖魚鮮美的時刻。鱖魚生長快,品質優良。肉嫩無小刺,是分布很廣的淡水魚,食欲極強,主要以其他小魚為食料。垂釣鱖魚一般選擇在有樹樁、木排或大亂石堆的區域。期間有小魚穿游其間,成為釣鱖魚的天然魚場。可選用常見的沙里爬,活泥鰍等小活魚作為魚餌。垂釣時,可選用魚鉤鉤在魚背處,保持魚的活性,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動。鱖魚捕食兇猛,上鉤時浮漂反應劇烈,一般不會脫鉤,但要注意它的背鰭,和胸鰭,要是被刺傷是極難受的。
鱖魚還有成對活動的習性。在一條鱖魚后面往往還有一條緊隨其后。這時可把釣到的魚有意在水中溜幾個回合,觀察其后的魚跟隨而來,這時可用長把操網先把跟隨的魚撈上來,甚是有趣。普通稱做"花鯽魚",即魚販和廚人訛稱的"桂魚"。鱖魚四時皆有,尤以三月最肥。張志和的詞:"桃花流水鱖魚肥",吳雯的詩:"萬點桃花半尺魚",可見古今文人對鱖魚的贊許。在沒刺的魚類中,鱖魚是最鮮嫩的。最妙的做法是清蒸。飯館里平日所做的整魚,常用鱖魚,醋溜、紅燒、醬汁、五柳都可。零做的如滑溜、瓦塊、糟溜、鍋塌魚、蔥椒魚、高麗魚條、抓炒魚等,全和黃魚做法相同,是北京最常用的魚。
(二十三)中文學名斑鱖 拉丁學名Siniperca scherzeri 二名法Steindachner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亞    目鱸亞目 科鮨科 亞    科鱖亞科 屬鱖屬 種斑鱖 斑鱖(Siniperca scherzeri),西江斑鱖,主要生長在桂江、西江的湖泊水域中。底棲,喜清水,特別喜歡藏于石塊、樹根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生活適宜水溫為15℃~32℃,在水溫7℃以下時不大活動和攝食,潛于深水處越冬,到春天水溫回升后,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沿岸水草叢中覓食。
 我們于2004年~2006年在梧州桂江河段進行了西江斑鱖馴養技術研究,探討食性轉化時機的把握、馴化餌料的選擇及魚苗階段的病害防治技術等。
體長、側扁,背為圓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傾斜,下頜略突出.犬齒發達,上頜僅前端有犬齒,排列不規則。卜頜齒常是兩個并生,排成一行。鰓耙4,.幽門盲囊45-83。前鰓蓋骨、間鰓蓋骨和下鰓蓋骨的后下緣有絨毛狀細鋸齒。魚體、鰓蓋均被細鱗。側線完全,側線鱗104-124。背鰭前部具鰭棘12--13,后部 具鰭條11一12;胸鰭具鰭棘1,鰭條14;腹鰭具鰭棘1,鰭條5;臀鰭具鰭棘3,鰭條7一9。各鰭的鰭棘均較強硬.外形似鱖。鰓耙4枚。側線鱗104~124。幽門垂45~33。頭部具暗黑色的小圓斑,體側有較多的環形斑。 個體不大,一般體長100~300毫米,產量不高。體棕黃色或灰黃色,腹部黃白色頭頂、背部及側線上卜都有近似圓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條紋狀。各鰭棘上有黑色斑點,胸鰭、腹鰭為淡褐色。

(二十四)中文學名黃魚幼 拉丁學名Hypseleotris swinhonis (Günther)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鱸形目  科塘鱧科 屬黃魚幼魚屬 
 黃魚幼識別特征 體小,長形,側扁,腹部圓。頭較大,吻短鈍。口大,口斜裂,后伸達眼前緣下方。體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體側有多條黃褐色橫帶紋。
中文名:黃魚幼背鰭Ⅶ-VIII,I-11--12;胸鰭i-11--14;腹鰭i-5,臀鰭I--Ⅲ~6--8。縱列鱗29—35。腸管長約為標準長的l/2倍。腹腔膜白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5--4.4倍,為頭長的3.5-3.8倍,為尾柄長的3.4-3.8倍,為尾柄高的8.3—9.3倍。頭長為吻長的3.1-3.6倍,為眼徑的3.6-4.2倍,為眼間距的3.7—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3—2.8倍。體小,長形,側扁,腹部圓。頭較大。吻短鈍。口大,口斜裂,后伸達眼前緣下方。下頜向前突出,稍長于上頜。唇較厚。無須。眼大,位于頭側上方,眼間距窄,等于或小于眼徑。鼻孔2對,前后分離,前鼻孔靠近吻端,呈短管狀,后鼻孔靠近眼前緣。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上、下頜具多行細齒。背鰭前后分離,間距較近,第一背鰭較短小;第二背鰭較長大。胸鰭較大,末端圓,其位置較高。腹鰭胸位,較胸鰭小而尖,左右分離而不愈合成吸盤。臀鰭位于第二背鰭下方,起點約與第二背鰭的第三、四根分枝鰭條相對。尾鰭不分叉,呈圓扇形。肛門緊靠臀鰭起點。體被櫛鱗,鱗片較大,頭部除吻和眼間無鱗外,鰓蓋、胸、腹部被小圓鱗。體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體側有lO多條黃褐色橫帶紋。背鰭膜上有4-5列黑色小斑點。尾鰭上也有數列黑色斑點。背鰭灰色,第一背鰭顏色較深。臀鰭和尾鰭基部桔黃色,其他各鰭淡黃色。

(二十五)中文學名圓尾斗魚 拉丁學名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 別    稱錢爿,斗魚,黑老婆 二名法Macropodus ocellat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鱸形目 亞    目攀鱸亞目 科絲足鱸科 亞    科斗魚亞科 屬斗魚屬 種圓尾斗魚 命名者及年代Cantor, 1842 英文名稱Roundtail Paradise Fish 中國特有是  中文學名圓尾斗魚 拉丁學名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 別    稱錢爿,斗魚,黑老婆 二名法Macropodus ocellat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鱸形目 亞    目攀鱸亞目 科絲足鱸科 亞    科斗魚亞科 屬斗魚屬 種圓尾斗魚 命名者及年代Cantor, 1842 英文名稱Roundtail Paradise Fish 中國特有
 圓尾斗魚(學名:Macropodus ocellatus)為斗魚科斗魚屬的魚類。分布在中國(珠江北至黑龍江),日本(中部和南部,但可能為引入種),韓國與俄國(黑龍江,但可能為引入種),一般生活于江河支干流。體側扁,呈長橢圓形,背腹凸出,略呈淺弧形。頭側扁。吻短突。眼大而圓,側上位。眶前骨下緣前部游離,具弱鋸齒,后部蓋于皮下。眼間隔寬,微凸出。前鼻孔近上唇邊緣,后鼻孔在眼近前緣。口小,上位,口裂斜,下頜略突出。上下頜牙細弱,犁骨與腭骨無牙,。前鰓蓋骨和下鰓蓋骨下緣具有弱鋸齒。鰓孔重大。鰓上腔寬闊,內有迷路狀鰓上器官,有輔助呼吸作用。噻耙退化,僅為短突起狀。鰓蓋膜左右相連,與峽部分離。具圓鱗,眼間、頭頂及體側皆被鱗,背鰭及臀鰭基部有鱗鞘,尾基部亦被鱗。側線退化,不明顯。背鰭一個,起于胸鰭基后上方,基底甚長,棘部與鰭條部連續,后部鰭條較延長。臀鰭與背鰭同形,略長于背鰭,起點在背鰭第三鰭棘之下。胸鰭圓形,較短小。腹鰭胸位,起點略前于胸鰭起點,外側第一鰭條延長成絲狀。尾鰭圓形。體側暗褐色,有的暗灰色,有不明顯黑色橫帶數條。鰓蓋骨后緣具一藍色眼狀斑塊,小于眼徑。在眼后下方與鰓蓋間有二條暗色斜帶。體側各鱗片后部有黑色邊緣。背鰭、臀鰭及腹鰭暗灰色,胸鰭淺灰色。雄魚常比雌魚體色鮮艷,背鰭和臀鰭后部鰭條更為延長。
(二十六)中文學名烏鱧 拉丁學名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 別    稱北方蛇頭魚、黑魚、烏魚、烏棒、蛇頭魚、文魚和才魚 二名法Channa arg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鱧形目 亞    目鱧亞目 科烏鱧科 屬鱧屬 種烏鱧 
 烏鱧俗稱黑魚,它生性兇猛,繁殖力強,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個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魚類,甚至不放過自己的幼魚。黑魚還能在陸地上滑行,遷移到其他水域尋找食物,可以離水生活3天之久。是中國人的“盤中佳肴”。形呈長棒狀。頭部扁平,頭大,口裂大。吻部圓形。口內齒牙叢生。偶鰭皆小,背鰭和臀鰭特長,尾鰭圓形。頭部與軀干部皆被有大小相似的鱗片。側線完整,在胸鰭的后方有個彎曲。 頭頂部有許多感覺小孔,大魚其數目較多。體色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體側有作八字形排列的顯明黑色條紋。頭部有三對向后伸出的條紋。[1]  烏魚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后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后部稍 烏鱧 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于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于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狀,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愈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烏鱧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側各有2 行黑色斑紋。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則斑點。烏鱧魚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鱗片,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鱗片,行于體側中部,后延至尾基。烏鱧 烏鱧鰾單室,細長,前端圓形,末端較尖,延至臀鰭基底上方。胃呈囊狀,幽門垂2個,粗長,約為腸1/3。腸短雙曲,長于體長二分之一。烏鱧的黑龍江亞種主要特征為:背部顏色為深綠黑色,體側有不規則黑綠色,背鰭和尾鰭與背部同色,胸鰭和臀鰭色淺。烏鱧與斑鱧的主要差別是:烏鱧體較長,斑鱧缽較短;兩者頭頂部斑紋也有明顯差別:烏鱧頭頂部有七星狀斑紋,斑鱧頭頂部則呈近似“一八八”三個字之斑紋;此外,烏鱧的頭比較尖長,更似蛇。

(二十七)中文學名鱔魚 拉丁學名Monopterus albus 別    稱黃鱔、蛇魚、血鱔、常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合鰓魚目 科合鰓魚科 亞    科黃鱔亞科 屬黃鱔屬 種黃鱔 分布區域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 生活棲息環境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 
 鱔魚(學名: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鱓魚、羅鱔、蛇魚、血鱔、常魚、[1]  長魚(蘇北一帶)。 合鰓魚目約15種細長鰻形魚類的統稱。我國分布兩種,一種即為常見的黃鱔,還有一種為山黃鱔,在川、云、貴、渝、湘、鄂、皖、豫以及兩廣等地都有分布。鱔魚就是俗稱的黃鱔,屬硬骨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是一種魚,身體像蛇,但沒有鱗,膚色有青、黃兩種,大的有二、三尺長。喜歡安靜,一般靜臥在水底生活在水邊泥洞和石縫里,夏季出來,十一、十二月藏于洞中。
(二十八)中文學名蟾蜍 拉丁學名toad 別    稱疥蛤蟆,癩蛤蟆,蛤蟆 二名法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棲綱 亞    綱滑體亞綱 目無尾目 亞    目前凹型亞目 科蟾蜍科 分布區域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均有存在。
 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單獨讀má)。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藥材。喜隱蔽于泥穴、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 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布在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雄性蟾蜍接生員身上,背著許多剛剛產出的蟾蜍卵。它的責任就是保護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二十九)中文學名黑斑蛙 拉丁學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別    稱黑斑側褶蛙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棲綱 亞    綱滑體亞綱 目無尾目 亞    目新蛙亞目 科蛙科 屬側褶蛙屬 種黑斑蛙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
 黑斑蛙(學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側褶蛙屬的兩棲動物。黑斑蛙雄性略小,頭長略大于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前肢短,后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成體背部顏色為深綠色、黃綠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規則的黑斑,腹部顏色為白色、無斑。黑斑蛙喜群居,營水陸兩棲生活,黃昏后、夜間出來活動、捕食,冬眠,蝌蚪期為雜食性,成體期以昆蟲為食,4-7月繁殖,每次產卵2-3.5千粒,棲息于海拔500-1000米間的水域及附近的草叢中,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黑斑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三十)中文學名鱉 拉丁學名Trionyx sinensis 別    稱甲魚、水魚、團魚、老鱉、王八、泥龜 二名法黿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    綱無孔亞綱 目龜鱉目 亞    目曲頸龜亞目 科鱉科 族鱉族 屬鱉屬 種鱉 分布區域亞洲、非洲、美洲的淡水和湖泊中 類    型兩棲爬行類 下    目真曲頸龜下目
 鱉(soft shelled turtle)是鱉科鱉屬的一種動物。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動物,水陸兩棲生活。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有清熱養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的效果。鱉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滋補藥品。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山瑞鱉、斑鱉、黿,其中以中華鱉最為常見。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三十一)中文學名烏龜 拉丁學名Tortoise 別    稱草龜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    綱無孔亞綱 目龜鱉目 亞    目曲頸龜亞目 科龜科 亞    科潮龜亞科(淡水龜亞科) 族潮龜族 屬烏龜屬 種烏龜
 烏龜通常是龜鱉目的統稱。有時特指 烏龜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于爬行綱、龜鱉目、龜科,是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
是現存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征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除海龜和鱷龜)。大多數龜均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中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布,但以長江中下游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山東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巴西和朝鮮。該物種已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Ⅲ,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三十二)中文學名麗斑麻蜥 拉丁學名Eremias argus 別    稱蛇蟲子、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爬行綱 目蜥蜴目 科蜥蜴科 屬麻蜥屬 種麗斑麻蜥 亞    種2個 分布區域朝鮮、蒙古、俄羅斯、中國 命名人及年代Peters,1869   麗斑麻蜥是蜥蜴科、麻蜥屬動物。麗斑麻蜥體型圓長而略平扁,尾圓長,頭略扁平而寬,背棕灰夾青、棕綠、棕褐、黑灰等色,腹部乳白色。麗斑麻蜥晝行性,性機敏,行動敏捷,攻擊力強,活動范圍不大,屬變溫動物,具冬眠習性,食性廣泛,以多種昆蟲為食,年產2窩,窩卵數2-8枚,棲息于平原、丘陵、草原、低山和農區等各種環境,分布于朝鮮、蒙古、俄羅斯、中國。麗斑麻蜥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三十三)中文學名麗紋攀蜥 拉丁學名Japalura splendida 別    稱麗紋龍蜥 界動物界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    目蜥蜴亞目 Sauria 科鬣蜥科 Agamidae 屬攀蜥屬 Japalura 種麗紋攀蜥splendida 亞    種無 分布區域分布于四川、甘肅、貴州、湖北、湖南、云南等地。 目前現狀瀕危物種 
 
麗紋攀蜥,曾用名麗紋龍蜥,是我國攀蜥屬下19種物種之一。分布區于所有攀蜥中最廣,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地區,如云南,四川,貴州,湖北。該物種雌雄性二態明顯,雄性頸鬣發達,背部綠色縱紋邊界清晰規則,尾根較雌性膨大;而雌性頸鬣較弱,背部綠色縱紋間有明顯深色橫紋,綠色縱紋邊界不清晰,且尾根部較細。作為寵物市場上最常見的國產蜥蜴物種,加之目前沒有任何批量人工繁殖,麗紋攀蜥野生種群面對極大的非法采集壓力。該物種已被列入我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屬“三有”野生動物。
(三十四)中文學名黃脊游蛇 二名法Coluber spinalis(Peters, 1866)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有鱗目 亞    目蛇亞目 科游蛇科 屬游蛇屬 種黃脊游蛇  黃脊游蛇屬于游蛇科。全長約1米左右。背面褐綠色,背部中央有一條略為寬的黃白色條紋,軀體側方亦有直條細紋。頭部近眼睛位置具有如同背中線般的黃白色橫紋。
是黃河以北的優勢種蛇類之一,往南可達長江下游各地,大多以蜥蜴和鼠類為食。屬無毒蛇。
(三十五)中文學名赤鏈蛇 拉丁學名Dinodon 別    稱火赤鏈、紅斑蛇、燥地火鏈、紅百節蛇、紅麻子 二名法Dinodon rufozonatum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    綱雙孔亞綱 目蛇目 亞    目新蛇亞目 科游蛇科 亞    科游蛇亞科 屬鏈蛇屬 種赤鏈蛇 分布區域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 赤鏈蛇是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鏈。是一種常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毒蛇。全長約1米,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于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后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后顳鱗3片。鼻孔位于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后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后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后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后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此蛇屬中型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達1000~1250克左右,最大者可達1500克。
(三十六)
 斑錦蛇屬于游蛇科,別名美女蛇,已改名,玉斑麗蛇。全長可達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頭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幾十個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邊緣黃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錯排列著黑橫斑。生活于丘陵山區林地,捕食蜥蜴和鼠類,卵生,無毒。廣布于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是北京地區稀有種類,僅在密云和懷柔云蒙山區、海淀香山櫻桃溝部分地區有少量發現。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馬河流域比較常見。多見于山區森林以及常棲息于山區居民點附近的水溝邊或山上草叢中。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3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舟山群島。
(三十七)中文學名虎斑頸槽蛇 拉丁學名Rhabdophis tigrinus 別    稱虎斑游蛇、野雞項、雉雞脖、竹竿青、雞冠蛇,野雞脖子 二名法Rhabdophis tigrinus(Boie,1826)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    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游蛇科 屬頸槽蛇屬 種虎斑頸槽蛇 R. tigrinus 分布區域日本,朝鮮,俄羅斯,中國大陸,臺灣島 虎斑頸槽蛇(虎斑游蛇)游蛇科,頸槽蛇屬。俗稱為野雞脖子等。由于虎斑頸槽蛇的特殊習性,常出沒于農村糞圏廁所,也被人們認為是蛇類中比較不衛生的一種。體長約0.8米左右。體重一般為200~400克。頸背有一明顯頸槽,枕兩側有一對粗大的黑色斑塊。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有方形黑斑,頸部及其后一段距離的黑斑之間為鮮紅色;腹面為淡黃綠色。下唇和頸側為白色。體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體前段兩側有粗大的黑色與桔紅色斑塊相間排列,枕部兩側有一對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頸槽蛇是我國學術界廣泛爭議的一種蛇類,由于性格溫順,很多學者都認為它是無毒性的蛇類。其實它是毒蛇(過敏體質有中毒死亡先例,在日本被歸為毒蛇)但性格溫順。
(三十八)中文學名白鷺 拉丁學名Egrett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鸛形目 科鷺科 亞    科鷺亞科 屬白鷺屬 種13種 亞    種28亞種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英文名Egret  白鷺是白鷺屬鳥類的統稱。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雪鷺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體長約56cm,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間枕部垂有兩條細長的長翎作為飾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期后消失。細長黑喙;黑腿,黃腳掌;叫聲:于繁殖巢群中發出嘎嘎嘎叫聲。
(三十九)中文學名草鷺 拉丁學名Ardea purpurea 別    稱草當、花洼子、黃莊、紫鷺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鸛形目 科鷺科 屬鷺屬 種草鷺 亞    種3亞種 命名時間Linnaeus,1766 英文名稱Purple Heron   草鷺是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草鷺的額和頭頂藍黑色,枕部有兩枚灰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于頭后,狀如辮子,胸前有飾羽。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腿長。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后。沒有明顯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飛時頭頸彎曲。選擇固定的地點筑巢,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和水塘岸邊及其淺水處,特別是生長有大片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為喜歡。常成小群棲息于稠密的蘆葦沼澤地上或水域附近灌叢中,主要以小魚、蛙、甲殼類、蜥蜴、蝗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壽命25年。分布于中國,印度,伊朗,歐洲南部,非洲及馬達加斯加島等地。
(四十)中文學名池鷺 拉丁學名Ardeola bacchus 別    稱紅毛鷺、中國池鷺、紅頭鷺鷥、沼鷺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鸛形目 科鷺科 屬池鷺屬 種池鷺 亞    種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Bonaparte, 1855 英文名稱Chinese Pond-heron 英文名稱Chinese Pond Heron  
池鷺 系典型涉禽類,體長約47厘米,翼白色、身體具褐色縱紋的鷺。繁殖羽:頭及頸深栗色,胸紫醬色。冬季:站立時具褐色縱紋,飛行時體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黃色(冬季);腿及腳綠灰色。通常無聲,爭吵時發出低沉的呱呱叫聲。棲息于稻田、池塘、沼澤、喜單只或3-5只結小群在水田或沼澤地中覓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魚類、蛙、昆蟲為主,幼雛與成鳥的食物成分相類似。繁殖期營巢于樹上或竹林間,巢呈淺圓盤狀,由樹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樹枝及菝葜藤等組成,巢內無其他鋪墊物。5月上、中旬產卵,每窩產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國至中國及東南亞。越冬至馬來半島、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島。
(四十一)中文學名蒼鷺 拉丁學名Ardea cinerea 別    稱老等、灰鸛、青莊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鸛形目 科鷺科 屬鷺屬 種蒼鷺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名Grey Heron 英文名Gray Heron  中文學名蒼鷺 拉丁學名Ardea cinerea 別    稱老等、灰鸛、青莊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鸛形目 科鷺科 屬鷺屬 種蒼鷺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名Grey Heron 英文名Gray Heron   蒼鷺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也是鷺屬的模式種。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外側次級飛羽黑灰色,內側次級飛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淺灰色,內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淺灰色;三級飛羽暗灰色,亦具長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歐亞大陸,從英倫三島往東到遠東海岸和薩哈林島和日本,往南到朝鮮、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
(四十二)中文學名鴻雁 拉丁學名Anser cygnoides 別    稱原鵝、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亞    科雁亞科 族雁族 屬雁屬 種鴻雁 亞    種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Swan Goose  鴻雁:是大型水禽,體長90厘米左右,體重2.8-5千克。嘴黑色,體色淺灰褐色,頭頂到后頸暗棕褐色,前頸近白色。遠處看起來頭頂和后頸黑色,前頸近白色,黑白兩色分明,反差強烈。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性喜結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分布于中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從鄂畢河、托博爾河往東,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越冬在朝鮮半島和日本。
(四十三)中文學名鴛鴦 拉丁學名Aix galericulata 別    稱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族棲鴨族 屬鴛鴦屬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Mandarin Duck 英文名稱Mandarin  鴛鴦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征,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作為經常出現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
(四十四)中文學名豆雁 拉丁學名Anser fabalis 別    稱大雁、麥鵝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雁屬 種豆雁 亞  種5亞種    豆雁 是大型雁類,體長69-80厘米,體重約3千克。外形大小和形狀似家鵝。上體灰褐色或棕褐色,下體污白色,嘴黑褐色、具橘黃色帶斑。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水庫、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農田地區。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以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季節主要吃苔蘚、地衣、植物嫩芽、嫩葉、包括蘆葦和一些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和少量動物性食物。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育。分布于中國、西伯利亞、冰島和格陵蘭島東部。越冬在西歐、伊朗、朝鮮、日本。
(四十五)中文學名白額雁 拉丁學名Anser albifrons 別    稱大雁、花斑雁、明斑雁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雁屬 種白額雁 亞    種5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Scopoli, 1769 英文名稱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英文名稱White-fronted Goose   白額雁是雁屬中體形大,個體重的鳥類。體長64-80厘米,體重2-3.5千克,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體大多灰褐色,從上嘴基部至額有一寬闊白斑,下體白色,雜有黑色塊斑。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育。繁殖于西伯利亞北極海岸到白令海峽、北美洲極北部、歐洲西部及格陵蘭島西部。越冬在中國、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亞、印度、緬甸、日本、朝鮮。
(四十六)中文學名灰雁 拉丁學名Anser anser 別    稱大雁、沙鵝、灰腰雁、紅嘴雁,沙雁,黃嘴灰鵝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亞    科雁亞科 族雁族 屬雁屬 種灰雁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Greylag Goose 灰雁體長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體重2.5-4千克,壽命17年。體大而肥胖。嘴、腳肉色,上體灰褐色,下體污白色,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主要棲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見出入于富有蘆葦和水草的湖泊、水庫、河口、水淹平原、濕草原、沼澤和草地。食物為各種水生和陸生植物的葉、根、莖、嫩芽、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螺、蝦、昆蟲等動物食物。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育。分布于歐洲北部、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和中國。
(四十七)中文學名大天鵝 拉丁學名Cygnus cygnus 別    稱咳聲天鵝、喇叭天鵝、黃嘴天鵝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亞    科雁亞科 族天鵝族 屬天鵝屬 種大天鵝 分布區域國內分布繁殖新疆,內蒙古及東北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Whooper Swan    大天鵝是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體型高大,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8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晝夜均有活動,性機警、膽怯,善游泳。候鳥,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伍。飛行時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高山兀鷲),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分布于亞洲,冬季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
(四十八)中文學名赤麻鴨 拉丁學名Tadorna ferruginea 別    稱黃鴨,黃鳧,瀆鳧,紅雁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麻鴨屬 種赤麻鴨 亞    種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64 英文名稱Ruddy Shelduck   赤麻鴨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棲息于開闊草原、湖泊、農田等環境中,以各種谷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6~15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孵卵。主要繁殖于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在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緬甸、泰國和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地。
(四十九)中文學名綠頭鴨 拉丁學名Anas platyrhynchos 別    稱大綠頭,大紅腿鴨,官鴨,對鴨,大麻鴨,青邊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亞    科鴨亞科 族鴨族 屬鴨屬 種綠頭鴨 亞    種7亞種  綠頭鴨屬游禽,大型鴨類。體長47-62厘米,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環。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白色。胸栗色。翅、兩脅和腹灰白色,具紫藍色翼鏡,翼鏡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雌鴨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黃色,腳橙黃色和具有的紫藍色翼鏡及翼鏡前后緣寬闊的白邊等特征。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于歐洲、亞洲和美洲北部溫帶水域。越冬在歐洲、亞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帶。
(五十)中文學名綠翅鴨 拉丁學名Anas crecca 別    稱小鳧、小水鴨、小麻鴨、巴鴨、八鴨、小蜆鴨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亞    科鴨亞科 屬鴨屬 種綠翅鴨 亞    種3亞種   綠翅鴨是小型鴨類,體長37厘米,體重約0.5千克。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深栗色,頭頂兩側從眼開始有一條寬闊的綠色帶斑一直延伸至頸側,尾下覆羽黑色,兩側各有一黃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時,極為醒目。飛翔時,雌雄鴨翅上具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和翼鏡前后緣的白邊,亦非常醒目。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系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廣泛分布于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
(五十一)中文學名孔雀 別    稱越鳥、南客 二名法Peafowl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亞    目雞亞目 科雉科 族孔雀族(Pavonini) 屬孔雀屬 種2種(綠孔雀和藍孔雀)  保護級別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孔雀,屬雞形目,雉科,又名為越鳥,東南亞東印度群島和南亞印度產的一種大型的陸棲雉類,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長,展開時像扇子。孔雀有三種,綠孔雀和藍孔雀屬于該屬,而剛果孔雀單獨成屬。藍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鳥頸部為寶藍色,尾屏綠色,富有金屬光澤,分布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綠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東南亞。此外,藍孔雀還有白孔雀和黑孔雀兩種變異種。群居在熱帶森林中或河岸邊,羽毛可做裝飾品。孔雀,雞形目、雉科兩種羽衣非常華美的鳥類的統稱。孔雀屬的兩個種是印度和斯里蘭卡產的藍孔雀即印度孔雀和分布自緬甸到爪哇的綠孔雀即爪哇孔雀。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
(五十二)中文學名游隼 拉丁學名Falco peregrinus 別    稱花梨鷹、鴿虎.鴨虎、青燕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隼科 屬隼屬 種游隼 亞    種18亞種   游隼是中型猛禽,共有18個亞種。體長41~50厘米。翅長而尖,眼周黃色,頰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紋,頭至后頸灰黑色,其余上體藍灰色,尾具數條黑色橫帶。下體白色,上胸有黑色細斑點,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橫斑。飛翔時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橫帶,常在鼓翼飛翔時穿插著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識別。幼鳥上體暗褐色,下體淡黃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縱紋。主要棲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澤與湖泊沿岸地帶,也到開闊的農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動。分布甚廣,幾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安哥拉的國鳥。
(五十三)中文學名鷓鴣 拉丁學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鷓鴣屬 種鷓鴣 亞種2亞種   鷓鴣又名中華鷓鴣,是鳥類的一種,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灰色,翅膀為黑白交叉,眼圈為紅色,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3至6月間繁殖,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做巢,每窩產卵3至6個,多時七八個,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鷓鴣以谷物、豆類和昆蟲為食。鷓鴣肉味在雉雞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北部、中國香港、印度、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
(五十四)中文學名雉雞 拉丁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別    稱環頸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雉屬 種雉雞 亞    種31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Ring-necked Pheasant 英文名稱Common Pheasant 英文名稱Pheasant 
 雉雞又名環頸雉、野雞,共有31個亞種。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鳥羽色華麗,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棲息于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分布于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中亞、中國、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五十五)中文學名鵪鶉 拉丁學名Coturnix coturnix 別    稱普通鵪鶉、鶉鳥、宛鶉、奔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鵪鶉屬 種鵪鶉 亞    種5亞種  鵪鶉體長18厘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在中國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車、裕民等地至東部的羅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東南部,有時也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
(五十六)中文學名灰鶴 拉丁學名Grus grus 別    稱千歲鶴、玄鶴、番薯鶴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鶴形目 科鶴科 屬鶴屬 種灰鶴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Common Crane 英文名稱Crane   灰鶴是大型涉禽,體長100-120厘米。頸、腳均甚長,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眼后至頸側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田地帶;其中尤為喜歡以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植物葉、莖、嫩芽、塊莖、草子、玉米、谷粒、馬鈴薯、白菜、軟體動物、昆蟲、蛙、蜥蜴、魚類等食物為食。春季于3月中下旬開始往繁殖地遷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往越冬地。遷徙時常為數個家族群組成的小群遷飛,有時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窩通常產卵2枚,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在世界范圍內,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其越冬地在法國,阿拉伯半島,非洲西北部和東北部,中東,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偶見于朝鮮半島,日本和北美西部。越冬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緬甸和中南半島北部。
(五十七)中文學名黑水雞 拉丁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 別    稱鷭、江雞、紅骨頂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鶴形目 科秧雞科 屬黑水雞屬 種黑水雞 亞    種1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Common Moorhen 英文名稱 Moorhen   黑水雞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12個亞種。中型涉禽,體長24-35厘米。嘴長度適中,鼻孔狹長;頭具額甲,后緣圓鈍;嘴和額甲色彩鮮艷。翅圓形,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或第2枚和第3枚初級飛羽等長,第1枚約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長,中趾不連爪約與跗蹠等長。趾具狹窄的直緣膜或蹼。通體黑褐色,嘴黃色,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尾下覆羽兩側亦為白色,中間黑色,黑白分明,甚為醒目。腳黃綠色,腳上部有一鮮紅色環帶,亦甚醒目。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尾向上翹,露出尾后兩團白斑很遠即能看見。棲息于灌木叢,蒲草,葦叢,善潛水,多成對活動,以水草,小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廣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五十八)中文學名白骨頂雞 拉丁學名Fulica atra 別    稱白骨頂、骨頂雞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鶴形目 科秧雞科 屬骨頂屬 種白骨頂雞 亞    種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Common Coot 英文名稱Coot 英文名稱Eurasian Coot
 白骨頂雞屬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翅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連爪,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尾下覆羽有白色,兩性相似。棲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靜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潛水捕食小魚和水草,游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后擺動,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葉、根、莖為主,也吃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等。廣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中國分布甚廣,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北至黑龍江、內蒙古,東至吉林長白山,西至新疆天山、西藏喜馬拉雅山,南至云南、廣西、廣東、福建、香港、臺灣和海南島。
(五十九)中文學名大鴇 拉丁學名Otis tarda 別    稱地鵏、老鴇、獨豹、野雁 二名法Great Bustard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鶴形目 科鴇科 屬鴇屬 種大鴇 亞種2亞種  大鴇是鶴形目鴇科的大型地棲鳥類。翅長超過400毫米。嘴短,頭長、基部寬大于高。翅大而圓,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冠羽或皺領,雄鳥在喉部兩側有剛毛狀的須狀羽,其上身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于翅長的1/4。雄鳥的頭、頸及前胸灰色,其余下體栗棕色,密布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灰白色,頦下有細長向兩側伸出的須狀纖羽。雌雄鳥的兩翅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飛翔時十分明顯。棲息于廣闊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動。十分善于奔跑,大鴇既吃野草,又吃甲蟲、蝗蟲、毛蟲等。廣布于歐亞大陸,從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向東到亞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羅斯、中國和朝鮮半島。是匈牙利的國鳥。
(六十)中文學名水雉 拉丁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別    稱雞尾水雉、長尾水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鸻形目 科水雉科 屬水雉屬 種水雉  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種中小型鳥類,分布于中國南方、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等地區。模式產地:菲律賓呂宋島。水雉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的開放性濕地中,主要為淡水湖沼。因其有細長的腳爪,能輕步行走于睡蓮、荷花、菱角、芡實等浮葉植物上,且體態優美,羽色艷麗,被美稱為“凌波仙子”。夏羽頭、頦、喉和前頸白色,后頸金黃色,枕黑色,往兩側延伸成一條黑線,沿頸側而下與胸部黑色相連,將前頸白色和后頸金黃色截然分開。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澤。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白色,第一和第二枚初級飛羽黑色,第二枚的內翈基部有一小白點,第三枚亦為黑色,但內翈大部已變為白色。從此往內白色越來越大,僅羽尖殘留黑色,到內側次級飛羽則全為白色。下體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4枚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向下彎曲。虹膜褐色,嘴藍灰色,尖端綴有綠色,附蹠和趾淡綠色。 冬羽頭頂和后頸黑褐色,具白色眉紋,頸側具黃色縱帶,一條粗的黑褐色過眼紋沿頸側黃色縱帶前面而下,與寬闊的黑褐色胸帶相連。其余下體白色,尾短。上體較夏羽為淡,呈綠褐色或灰褐色。飛羽同夏羽,外側和內側翅覆羽白色,中間翅覆羽具淡褐色橫斑。 膜淡黃色,嘴黃色,尖端褐色,腳、趾暗綠色至暗鉛色。 幼鳥似非繁殖期成鳥,但頸無黃色縱紋。
(六十一)中文學名扇尾沙錐 拉丁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目鸻形目 科鷸科 屬沙錐屬 種扇尾沙錐 定名年代1758年  扇尾沙錐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臺灣稱田鷸。全長約27厘米。背部及肩羽褐色,有黑褐色斑紋,羽緣乳黃色,形成明顯的肩帶;頭頂冠紋和眉線乳黃色或黃白色,頭側線和貫眼紋黑褐色;前胸黃褐色,具黑褐色縱斑。腹部灰白色,具黑褐色橫斑,次級飛羽具有白色寬后緣,翼下具有白色寬橫紋。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翅上覆羽微綴皮黃白色羽緣。上體縱帶較窄。虹膜黑褐色。嘴長而直,端部黑褐色,基部黃褐色。腳和趾橄欖綠色,爪黑色。在中國東北和西北新疆為夏候鳥,長江以南為冬候鳥。春季于3-4月,少數遲至5月上旬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于8-9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少數遲至10月才往南遷。常成松散的小群遷飛。
(六十二)
 中文學名灰斑鳩 拉丁學名Streptopelia decaocto (Frivaldszky,1838)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Aves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鴿形目 科鳩鴿科 亞    科鳩鴿亞科 屬斑鳩屬 Streptopelia 種灰斑鳩  顏    色灰色 繁殖區古北界, 東洋界  灰斑鳩屬于“三有”保護動物。中等體型32厘米,為鳩鴿科斑鳩屬的鳥類,分布廣范,但種群數量稀少,不常見。全身灰褐色,翅膀上有藍灰色斑塊,尾羽尖端為白色,頸后有黑色頸環,環外有白色羽毛圍繞。虹膜紅色,眼瞼也為紅色,眼周裸露皮膚自包或淺灰色,嘴近黑色,腳和趾暗粉紅色,中國分布于華北和西北地區,也有見于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記錄。國外分布于歐洲東南部、中亞、印度、緬甸和日本等地。亞種stoliczkae分布于新疆喀什及天山地區;指名亞種由華北、四川至印度;xanthocyclus為迷鳥偶然出現在安徽、福州及云南。
(六十三)中文學名大杜鵑 拉丁學名Cuculus canorus 別    稱喀咕、布谷、郭公、獲谷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鵑形目 科杜鵑科 亞    科杜鵑亞科 屬杜鵑屬 種大杜鵑 定名年代1758年 大杜鵑為杜鵑科杜鵑屬的1種鳥類,別名郭公、布谷、鳩、喀咕。基本分布于全國。幼鳥頭頂、后頸、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緣,形成鱗狀斑,以頭、頸、上背為細密,下背和兩翅較疏闊。飛羽內側具白色橫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緣;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軸及兩側具白色斑塊,外側尾羽白色塊斑較大。頦、喉、頭側及上胸黑褐色,雜以白色塊斑和橫斑,其余下體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虹膜黃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近黃色,腳棕黃色。
(六十四)中文學名長耳鸮 拉丁學名Asio otus 別    稱長耳木兔、有耳麥貓王、虎鵵、彪木兔、夜貓子、貓頭鷹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鸮形目 科鴟鸮科 屬耳鸮屬 種長耳鸮
 長耳鸮耳羽簇長,位于頭頂兩側,豎直如耳。面盤顯著,棕黃色,皺翎完整,白色而綴有黑褐色。上體棕黃色,而密雜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頦白色,其余下體棕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腹以下羽干紋兩側具樹枝狀的橫枝。跗蹠和趾密被棕黃色羽,眼橙紅色。以小鼠、鳥、魚、蛙和昆蟲為食。對于控制鼠害有積極作用,應大力保護。
屬于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六十五)中文學名樓燕 拉丁學名Apus ap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雨燕目 科雨燕科 屬雨燕屬 種樓燕 英文名Common Swift 
 樓燕兩翅狹長,呈鐮刀狀,兩翅初級飛羽外側和尾表面微具銅綠色光澤。尾叉狀。頦、喉灰白色,微具淡褐色纖細羽干紋。幼鳥額污灰白色,通體煙褐色,無光澤,微具細窄的灰白色羽緣。頦、喉灰白色擴展到上胸。虹膜暗褐色,嘴短闊而平扁,純黑色,腳黑褐色。主要棲息于森林、平原、荒漠、海岸、城鎮等各類生境中。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飛行性昆蟲。常在飛行中邊飛邊捕食。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高大的古建筑物、寶塔、廟宇、宮殿的天花板、橫梁和墻壁洞穴中,也在巖壁、城墻洞穴中營巢。
(六十六)中文學名翠鳥屬 拉丁學名Alcedo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佛法僧目 科翠鳥科 屬翠鳥屬 種15種 亞    種48種   翠鳥屬的鳥類,屬中型水鳥。自額至枕藍黑色,密雜以翠藍橫斑,背部輝翠藍色,腹部栗棕色;頭頂有淺色橫斑;嘴和腳均赤紅色。從遠處看很象啄木鳥。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藍發亮,因而通稱翠鳥。食物以魚類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共15種,48個亞種。中國有3種:斑頭翠鳥、藍耳翠鳥和普通翠鳥。最后一種常見,分布也廣。
(六十七)中文學名綠啄木鳥 別    稱森林醫生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鴷形目 科啄木鳥科 種啄木鳥
 綠啄木鳥是所有啄木鳥中最常見、最普通的一種。啄木鳥科,鴷形目。雄鳥前頭有紅斑,雌鳥沒有。春天來到,樹林里響起一片尖銳而生硬的叫聲:“提亞卡干,提亞卡干,人們很遠地就能聽到,它們特別是在一沖一歇、一起一落地飛行著的時候這樣叫著。主要在南方生殖繁衍。
(六十八)中文學名崖沙燕 拉丁學名Riparia riparia 別    稱灰沙燕、土燕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燕雀亞目 科燕科 屬燕屬 種崖沙燕 亞    種8亞種
 崖沙燕又名灰沙燕,為燕科燕屬的鳥類,體長約11-14厘米,背羽褐色或砂灰褐色;胸具灰褐色橫帶,腹與尾下覆羽白毛,尾羽不具白斑。成鳥上體暗灰褐色,額、腰及尾上覆羽略淡;眼先黑褐;耳羽灰褐;至頸側灰白;灰褐色胸帶完整;覆及尾下覆羽白毛;兩翅內側飛羽和覆羽與背同色,外側飛羽和覆羽黑褐;腋羽灰褐色;尾羽黑褐沾棕。兩性同形。虹膜深褐;嘴黑褐;趾灰褐色,爪褐色。分布于全世界,澳大利亞除外。歐亞大陸的鳥冬季南遷至東南亞及菲律賓。生活于沼澤尤其是有沙灘的河流。營巢于河岸洞穴。
(六十九)中文學名喜鵲 拉丁學名Pica pica 別    稱普通喜鵲、歐亞喜鵲、鵲、客鵲、飛駁鳥、干鵲、鷽、雤、鶾鷽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鳴禽亞目 科鴉科 屬鵲屬 種喜鵲 亞    種10亞種 喜鵲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
 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留鳥。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除南美洲、大洋洲與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區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
(七十)中文學名大山雀 拉丁學名Parus major 別    稱灰山雀 二名法山雀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山雀科 屬山雀屬 種大山雀 亞    種34亞種
 大山雀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黑色,頭兩側各具一大型白斑。上體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棲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針葉林。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遠東、朝鮮、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七十一)中文學名麻雀拉丁學名Passer montanus別稱禾雀、賓雀、厝鳥、家巧兒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索動物亞門   綱 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目雀形目科文鳥科屬麻雀屬種麻雀 P. montanus二名法Linnaeus, 1758分布區域全國各地保護等級國家(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麻雀是文鳥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均異色。世界共27種,其中5種分布在中國境內。分布相當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七十二)中文學名刺猬 拉丁學名Erinaceinae 別    稱刺團、猬鼠、偷瓜獾、毛刺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真獸亞綱 目猬形目 科猬科 Erinaceidae 亞    科猬亞科 Erinaceinae 屬猬屬 保護級別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刺猬是屬于猬亞科的一類猬形目哺乳動物的統稱。它體肥矮、爪銳利、眼小、毛短,渾身布滿短而密的刺,體背和體側滿布棘刺,頭、尾和腹面被毛;嘴尖而長,尾短;前后足均具5趾,蹠行,少數種類前足4趾;齒36~44枚,均具尖銳齒尖,適于食蟲;受驚時,全身棘刺豎立,卷成如刺球狀,頭和4足均不可見。刺猬是異溫動物。猬屬的刺猬分布最普遍,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布很廣。中國最常見的有黑龍江刺猬等。
(七十三)中文學名草兔 拉丁學名Lepus capensis 別    稱海角野兔,阿拉伯野兔,布朗野兔,沙漠野兔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真獸亞綱 目兔形目 科兔科 亞    科兔亞科 屬兔屬 種草兔 亞    種49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Cape Hare,Desert Hare 保護級別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草兔是兔屬的一種,又叫山跳子、跳貓、蒙古兔等,體形較大,體長36~54厘米,尾長9~11厘米,后足長9~12厘米,耳長10~12厘米,體重平均為2千克。身體背面為黃褐色至赤褐色,腹面白色,耳尖暗褐色,尾的背面為黑褐色,兩側及下面白色。草兔終生生活于地面,不掘洞,善于奔跑,多在夜里活動。幼兔出生即具毛被,能睜眼,不久就能跑。分布于歐洲、俄羅斯和蒙古,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帶。
(七十四)中文學名黃鼬 拉丁學名Mustela sibirica 別    稱黃鼠狼、黃狼、黃皮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哺乳綱 目食肉目 科鼬科 屬鼬屬 種黃鼬 亞    種12亞種 黃鼬俗名黃鼠狼,體長280-400毫米,雌性小于雄性1/2-1/3。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是小型的食肉動物。棲息于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夜行性,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筑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痹敵人的作用。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為食。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泰國等地,中國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區都有分布。

閱讀 19018

專業會員

推薦
網友評論

發表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頁, 首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免费 | 男男啪羞羞视频网站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多多视频导航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闺蜜 | 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牛 | 91香草视频| 日本黄色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黄在线 | 精国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一二三区 | 看片一区|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久 | 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鲁丝一区二区二区四区 | 91短视频在线视频 | 久草视频在线资源 | 黄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看一级视频 |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 h网站在线观看 | 毛片毛片免费看 | 日本娇小videos高潮 | 7777奇米成人四色影视 | 色中色综合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超碰97 | 成人午夜激情网 | 亚洲精品xxx | 污视频在线免费 | 黄色一级片免费观看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久操免费在线视频 | 久久露脸国语精品国产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