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從十六國時期夏王赫連勃勃的行宮之地到北周懷遠郡的設立,或許湖城就依著年輪延續下來了。黃河水養育了銀川平原上塞北江南的景觀,黃河水也生成了銀川平原很多大小湖泊,銀川城市的誕生就是伴隨著平原上的濕地而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兒子受封寧夏后,借著寧夏府城環湖的地貌,修建了不少園林建筑,諸如麗景園、芳林宮、清暑軒、凝翠軒、金波湖、南塘等,充分利用了濕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因了這些建筑和湖水,又寫下不少傳世的文學作品,形成了一個地域文化的圈子。在寧夏歷史上,這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但它的緣起,卻與周圍的湖泊不無關系。
湖泊濕地,是寧夏平原地理條件所孕育的一大自然景觀,將這些天然形成的景觀與城市建筑銜接起來,就成為一種文化。明代《嘉靖寧夏新志》在“山川”條里寫到的湖泊只有7處,到了清代《乾隆寧夏府志》里,在“山川”條下就列得很細了,有近40處湖泊。湖泊的不斷發現與命名,說明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相對平穩安定,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有了觀賞湖水自然景觀的審美意識和閑情逸致,是人們對湖文化不斷認識的一種經歷,也是寧夏府城文化提升的過程。
數百年后的今天,這些出現在前人筆下的銀川城市周圍的湖泊濕地,大多已伴隨著歲月的逝去而湮沒。社會的變遷,自然環境的變化,湖泊濕地或者逐漸消失,或者已被農田和城市建筑所取代,但與湖泊濕地相生相伴的地名卻沿襲了下來,傳承的是曾經的歷史和興盛的湖城文化。
其實,歷史的根脈是割不斷的,文化的穿透力更讓你佩服。
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名片,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環境的風韻,“千城一面”不是城市文化的終極。湖文化,體現的就是銀川城市的風韻。水與城的美,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通過水來體現的。依著這些水系,我們能夠追溯到自然文化里融注著的銀川城市文化久遠而厚重的文化信息。
2007年,“中國和諧城鄉游”激發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意識,在都市里游湖觀海,在體現回歸自然的同時,同樣體現的是地域文化獨有的表現形式。銀川城市建筑與湖水文化的有機結合,就有了這種功能,去體驗一下,樂趣自在其中。從人的視角,這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自然意義上的形象。21世紀的文明主要是特殊文明,即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是城市文化的一大飛躍。文化城市是什么?是天人合一的生存空間。文化意義上的湖城銀川也同樣在體現著這種功能。游走銀川的湖城,這種感覺就產生了。
城市文化和文化城市是兩個概念,城市文化建設要留住城市的“魂”,銀川環城湖水應該是銀川文化城市之“魂”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你徜徉其中,你才會有這種倩細而渺遠的感覺。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