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本終生在讀的百科全書(3)
媒體:原創(chuàng) 作者:袁朝暉
專業(yè)號:陜西濕地
2009/7/29 8:45:34
紅樺。紅樺是一種美麗的植物,一美似亭亭玉立的紅衣少女;二美是在特別瘠薄的土壤上,充當一種先鋒植物。紅樺在長青保護區(qū)分布在海拔1400-2600米之間,大多散生、團狀、片狀分布,在大坪萬方溝左手溝的上部有幾片純林,非常美麗。紅樺是一種高大喬木,高達15米左右,胸徑40厘米左右,一般生長在亂石堆中。
紅樺的翅果經風的吹拂,落在廢棄的林區(qū)便道上。林區(qū)便道下部是碎石,路面是沙子,一般植物很難在這樣的土壤條件下存活,但是,有幾種植物恰恰能適應這樣的小生境,能叫得上名字的有以下幾種:卜氏楊、柳樹、竹子、懸鉤子、胡枝子和一些草本植物。在這樣瘠薄的條件下,突然出現這么美麗的一些幼樹,紅色的莖桿和枝條,嫩綠的樹葉,你會有一種驚奇、美麗、希望的感情在心中升騰,無論如何,在這些石頭縫里,有些生命生長出來,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看見紅樺,我就想起了土地與種子,有了土地與種子,什么美好的植物都可以生長出來,就是在異常貧瘠的土地上,也會生出熱愛這塊土地的紅衣少女。這位少女,會用自己的樹皮,寫出最美的情詩!
每一塊土地,都會進化出多種生存方式;每一種特化的成功者,都會帶給人許多啟示。
蛇。一般人都比較討厭蛇,這有兩個原因:一般蛇都比較腥臭;二是有些蛇有毒,如果人不注意,使蛇產生誤會,遭蛇襲擊,致人受傷或死亡,所以人痛恨蛇。實際的情況并不是這樣的,這主要是傳說、宣傳教育的緣故導致的。小孩子的時候,多數人都讀過農夫與蛇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不真實的,起碼說它不具有普遍性。這可以從生活經驗中知道,多少人會把一個又腥又臭的毒蛇放入懷中呢?當然,作為一個故事還有多方面的寓意,不在本文述及范圍。我以個人的經歷談一點對蛇的認識。
在長青自然保護區(qū),有許多蛇類,據不完全統(tǒng)計也有十二種。像烏梢蛇、翠青蛇、黑眉錦蛇、菜花烙鐵頭,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這些蛇類有的屬于中山類型,有的屬于低山類型;有的屬于無毒蛇,有的屬于有毒蛇;有的在陸地上生活,有的在水中生活。現在先說重要的一點,在野外如何區(qū)分有毒與無毒的蛇:一般來說,無毒蛇體型較大,一米以上,頭較圓,不成三角形;見人的干擾活動就跑掉了,即使偶然誤會咬了人,也只是留下幾個牙痕,對人沒有什么危險。有毒蛇體型較小,一米以下,頭呈三角形,見人一般不馬上逃走,會直立頭部,作攻擊狀;不同的毒蛇,其致毒的機理不一樣,有神經的、血液的、混合型的;不熟悉山區(qū)情況的,可以上山時拿個棍,起到打草驚蛇的目的,避免與毒蛇產生誤會,導致不必要的危險。
為了消除對蛇的偏見,增進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蛇類其實也是大自然的精靈,動物進化的佼佼者。蛇類是冷血動物,體溫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有冬眠習性,這些生存的重大技能不知是在那個地質時期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通過漫長的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歷史上,各個地質時期的氣溫不一樣,有冰期與溫暖期,許多動物就是在冰期滅絕的。我們常說的第四紀冰川就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地質時期,這一時期存活下來、種群數量現已很少的生物,我們稱之為孓遺生物,如:大熊貓、中華鱘、矛尾魚等。蛇類在冬季食物貧乏、氣溫很低的不利環(huán)境條件下,會選擇冬眠;食物豐富的夏季,會大量進食。它的嘴很有特點,張得很大,會把很大的老鼠一口吞下,再慢慢消化,一周時間進食一次也可維持生命。蛇類還具有蛻皮習性,蛻一次皮,長大一些。蛇類有固定的洞穴,每日的狩獵位置也比較固定,能夠在幾年的時間在同一地點出現,冬季會成群在一起冬眠。
一九八五年,我參加工作,第一天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到大西河做森林調查,一天之內,就遇到了七條蛇,最近的一次,一只手幾乎抓到了一只蛇,但是,那是爬山過程中無意的動作,我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過后有些害怕,但也不感到有什么特別的恐懼。雖然自己不敢捉蛇,從來也不多么討厭蛇。
在以后的二十幾年工作過程中,我做過蛇類的調查,有時不注意或者忙于觀察蝴蝶,發(fā)生過幾次蛇纏繞在腿上的事情,幸運的是,同行的同志告訴我,我都快速地甩掉了。
在華陽保護站居住時,經常會有人告訴我房前屋后、操場上有毒蛇,我都快速地跑去,把毒蛇捉住做了標本,有時也可能是無毒蛇。
蛇類,為我們捉了許多老鼠,還是有益于人類的。況且,蛇類有這么多生存的技能,它的存在,是美好的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這些美麗的精靈,豐富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