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熟悉西安城市的建筑風貌,可是你對西安涇渭濕地的了解就不那么多了。涇渭濕地是指位于西安市區涇河、灞河、渭河三河的匯聚處,它是調節西安市區氣候,美化生態環境的重要樞紐。當你來到這里不僅會為這里自然環境所吸引,更會為生活在這里千珍百奇的鳥獸贊嘆已,它將是你回歸自然的追求。 歷史上極負盛名的“八水繞長安”的西安市是濕地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漢唐時期的上林苑、大興苑、太液池、昆明池、曲江池、高池.美陂湖等是依托渭河水系興建的濕地生態系統,面積達47萬多畝。建國初期,西安市區北部至渭河南岸與灞河兩岸有沼澤森林10余萬畝,成為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濕地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歷史上清水長流、林茂草豐、藍天白云的美景逐步縮小,直接影響到西安城市建設的生態壞境。為了盡快遏制涇渭濕地生態環境惡化,切實保護好僅有的濕地資源,2001年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在西安市區建立了《涇渭濕地自然保護區》。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是具有多功能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是界于陸地和水體之間,兼有水、陸特征的生態類型。 西安市涇渭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西安市北郊,地理位置界于東經 108°58′— 109°06′,北緯34°24′之間,東西長13公里,南北寬1— 5公里,呈帶狀分布,總面積6325.7公頃,涉及西安市未央區、灞橋區、高陵縣三縣(區)。保護區以渭河河床為主體,包括涇河、灞河入口處,河漫灘地和江心洲。保護區南緣涉及渭河大堤以南約500米的泛洪平原地帶。北緣以渭河北岸臺地為界,地貌類型比較復雜。渭河干流形成的沖積平原,河漫灘沿渭河兩岸斷續分布;灞河河谷平原兩岸為黃土臺源、沖積扇,由于秦嶺緩慢隆起,使渭河河床北移明顯。 涇渭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3度,年均降水量604.2毫米,雨熱同季,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3個月內。 豐富植物資源及植被類型為改善渭河濕地水質和改良土壤結構起著重要作用,據調查,自然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34科,50屬,97種,濕地植物類型有2個植被型,24個群系,區內植被主要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走進保護區,椿、榆、揪、槐在頭頂撐起綠傘;絲絲楊柳迎風飄舞,黃薔薇、胡枝子花香色艷,成為水土保護的強者,并為防洪堤岸組成一道綠色長城。堤內呈團狀分布的蘆葦、香蒲、水蔥、堿蒿、白茅草等草本植物隨風搖曳,娥娜多姿,成為多種昆蟲和鳥類的隱居之地。在堤岸外圍蘋果、桃、李、棗、杏、柿等多種經濟樹種,春天百花競艷,四野瓢香,秋天果艷色絕,流香欲滴,成為多種鳥類游蕩覓食的好去處。 濕地為鳥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鳥類也為維護其生態平衡盡著自己的職責。在渭河與其兩大支流涇河、灞河交匯地帶,年入境的水量92億立方米,出境水量82億立方米,現有的半自然半人工濕地面積約6萬畝,水域面積25萬余畝,成為多種鳥類嬉戲、游蕩、覓食的天然樂園。在保護區內主要生活的鳥類有140余種,其中濕地鳥類有45種,占到我省濕地鳥類的47.4%,每年約有2萬只濕地鳥類在此棲息和逗留。這些鳥類中,有國家保護鳥類20余種,被列為中國候鳥保護協定的鳥類有16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鳥類有4種。當春風剛剛吹裂冬日的薄冰,就有成千上萬只南來北往的鳥兒成群結隊的來到這里,水面游的、天上飛的、草地走的全都是鳥,水域濕地宛若一幅絢麗多彩的花毯,各種鳥兒忙碌地為自己筑巢、求偶、產卵、孵化、育雛。生活在這里的鳥類以夏候鳥為主,常見的有黑頸鶴、班頭雁、大天鵝、大鴇、金雕、白肩雕、赤麻鴨、豆雁、蒼鷺、白鷺、池鷺、夜鷺等。每年在這里棲息的各種鷺類達6000余只,雁鴨類9000余只,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大鴇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這里每年都可見到20余只的越冬群。來到這里,金翅、伯勞、黃鸝、白臉山雀在農田和果園繁忙捉蟲;雁鴨在水中擅戲游蕩,大天鵝、白鷺時兒在草地覓食,時兒停歇枝頭,金雕、白肩雕隱居大樹,用敏銳的目光,時刻觀測被捕獵物的行蹤,偶然從農田近處竄入的狐貍、黃鼬和蛇類還在不時偷襲鳥兒。這里既是鳥兒歡樂的家園,也是鳥兒得以生存斗爭和躲避敵害的陣地。 濕地資源保護在我國是一項新興的事業,成為自然界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涇渭濕地是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區河流濕地景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條件,植物種類多樣,水生生物資源干富,成為水禽重要的棲息場所,也是我國候鳥停歇、越冬的繁殖地,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涇渭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擴大了地表水域面積,儲存了豐富的水源。大面積沼澤、河流和多級緩沖庫塘,有利于凈化被污染的渭河水體;濕地周邊防護林帶的建立以及濕地植被的恢復,將起到涵養水源,調節水量,凈化水質,改善環境,調節氣候,豐富生物多樣性,優化美化西安市區生態環境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也為珍稀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對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