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拯救大熊貓不只為了使美的事物免于滅亡的悲劇,也寄托了人類拯救地球、拯救自己的希望。——(美國)喬治·夏勒 《最后的熊貓》
提起十三朝古都——西安和關中平原,那輝煌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沉積令世人仰望膜拜,但很少有人會聯想和關注那條被稱作“龍脈”的秦嶺,正是在它庇護之下,孕育了關中平原成為華夏文明的搖籃,時至今日仍是西安唯一的水源地。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它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秦嶺西起甘、青兩省邊境,東到河南省中部,狹義的秦嶺指陜西境內的一段。秦嶺山勢連綿起伏,植被豐茂,宛如一條綠色的巨龍橫亙于中華大地腹地,其主峰太白山3767米,是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名山。在它神秘而博大的懷抱里,隱藏著數不清的奇珍異寶,更讓人稱奇的是很多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至今仍然在這片被譽為“生物基因庫”的區域存活著,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紅豆杉、獨葉草、太白紅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寶——大熊貓。據今年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大熊貓現分布于川、陜、甘三省的六條山脈,秦嶺有大熊貓約273只,約占全國大熊貓總數的17.11%。秦嶺是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線,又是大熊貓種群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生態保護工作,近幾年加大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步伐,秦嶺已建立佛坪、長青、太白、周至等5個國家級大熊貓保護區,以及13個省級大熊貓保護區和5條大熊貓走廊帶,形成了布局合理的秦嶺大熊貓保護格局。
國寶大熊貓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共同遺產,它同時又是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征。歲月的長河剛剛流進二十一世紀的門檻,當我們帶著上個世紀80年代對竹子開花導致大熊貓死亡那樣的關注,再度審視大熊貓的生存狀況,人們驚奇地發現,如同隨處可見的污染與沙塵,大熊貓所面臨的威脅代表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主要問題: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獵、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與自然保護的沖突等。專家們斷言:大熊貓最大的威脅來自人類。熊貓數量全面減少與竹子開花無關,而是因為人類的擴張把它們趕出了棲息地……。過去一百五十年來,人類的開墾、伐木、打獵、放牧、采集,已經使原始熊貓棲息地變得品質衰退,支離破碎。為挽救熊貓,必須逆轉這個過程,通過積極管理,減少熊貓棲息地的人類活動。(喬治·夏勒《最后的熊貓》)。
可喜的是,我國政府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等六大工程全面啟動,也為解決大熊貓所面臨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秦嶺大熊貓作為一個獨立的種群,主要分布在秦嶺中段南坡約1900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道路的建設,又被分割成幾個小種群,雖然這里被譽為大熊貓的天然庇護所,但是如果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繼續加劇,秦嶺大熊貓的命運將岌岌可危。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直致力于中國的大熊貓保護事業,并在新世紀之初將目光投向秦嶺。2001年底全面啟動的秦嶺大熊貓保護與發展共進項目包括大熊貓走廊帶、旅游生態化等活動,特別是大熊貓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反偷獵子項目第一次引入了社區共管的理念和技術,將社區老百姓的經濟發展和需求與大熊貓保護相提并論,真正實現了大熊貓保護區周邊社區群眾的參與性。實際上在驗證著一條業已存在的自然法則:保護與發展不是簡單的對立和沖突,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才能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