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突破”到“三個缺少”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321”杯散文獲獎作品賞析
深秋十月十日,頒獎會這天清早,天氣突然變臉,氣溫驟降,冷雨霏霏,樹葉飄零。這正是各地獲獎作者趕赴白城參加會議趕早車的時間,做為主辦方我們不免有些擔憂,作者能來齊嗎?到了會場,被眼前的情景驚呆,獲獎者已早早趕來,清點人數,一個不少,軍人禮堂內一片歡聲笑語,有一股暖流即刻涌遍我的周身。這是什么力量的凝聚?這是什么激情的濃縮?這是文學力量的支撐,這是文學魅力的溫暖。
因被感動,一直有好多心里話想說,當日因時間關系,便和作者匆匆分手,靜下來,還是想談談大家比較關注的散文創作。
這次321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散文征文活動,我認為獲獎等次并不重要,作協主要是想通過這個契機,檢驗一下我市散文作者創作的成果和水平。明年還要舉辦國慶60周年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單項征文大賽活動,幾部書同時出版,向國慶獻禮!目的還是檢驗各種體裁作品創作中存在優勢和缺陷,從中發現有創作實力的作者進行重點培養,彌補我市文學創作的缺憾和不足。
還是說說這次散文參賽作品。我覺得用“三個突破”和“三個缺少”來概括一下,還是較為準確的。
先說說散文創作的“三個突破”。一是語言上的突破,體現一個“鮮”字。文學的藝術,其實就是語言的藝術,尤其是散文創作,語言的本質和特色,顯得尤為突出。這次征文有些參賽作品,在語言上,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創作實力和扎實的基本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賈繼實的散文《晨市》,語言如行云流水,清麗鮮活,一行行文字宛若早晨淡淡的霧,籠罩著小城一角的晨市,每一片色彩,每一句對話,每一個眼神,都被語言清麗的針線串綴起來。當然《晨市》也有敗筆之處,沒有簡述昔日的情景,30年前這里或許是小城的古堡、荒地、泥潭、棚戶區……,只要用筆尖輕輕回轉一下,數十字的背景交代即可,那樣《晨市》或許更完美一些!還有吳云峰的抒情散文《小鎮漫筆》,語言的典雅和唯美;馬云波《我的家鄉——科爾沁大草原》語言的流暢和氣勢;胡海學《綠色鶴鄉》語言的凝煉和樸實等等,都給評委留下深刻的印象。散文創作沒有語言的個性和突破,是很難進入創作的最佳境界的。
二是內容上有新突破,體現一個“廣”字。這次征文主題非常明確,用身邊人身邊事及景致的變化,謳歌改革開放30周年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作者在選題上廣泛性,是本次征文較大的亮點,也是評委們最滿意的一處。征文大都是敘事散文,作者通過不同的視角,發現捕捉生活中細微、嶄新的變化。所抒發的層面、內容及其豐富。朱莫愁通過《奶奶的奧運夢》反映一個老人,面對北京奧運做出的一系列出奇的舉動,這個舉動和變化,來自什么?來自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這個法寶,給中國人換了眼、洗了腦、提了精氣神,盼奧運的奶奶就是一個代表人物。選擇這樣一個故事,看似平淡,其實主題內容在思想上是一個跨越式的突破。這是一篇反映人們精神領域里變化的佳作,恰逢今年又是北京奧運年,因此,這篇散文榮獲一等獎是評委首推的。李彤君的《三十年不變的“年飯”》無疑是一篇優秀散文,所選內容一下打動了評委。回想30年前,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最缺、最愁的是什么?當然是糧食。“民以食為天”。李彤君通過充滿親情味的“年飯”不緊不慢,娓娓道來,沒有述苦、沒有拔高,就在濃濃的親情中敘述“年飯”的故事,主題突出,也被評委慧眼拾珠,榮獲一等獎。當然,文章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缺少波動人心靈的細節,一個空碗、一縷菜香、一聲嘆息等等,都會讓人觸目驚心,過目不忘。或許這細節正是藝術的魅力。趙玉的散文《暖陽》,通過一個患兒的故事,謳歌了黨和政府農村合作醫療的惠農政策,所選內容以小見大,農民看病難是歷史留下的難題,也是農民的痛點。《暖陽》題目也好,切中主題,意味深長。一千左右字的小文,道出了中國農民窩在心理千百年的話,真切體會到暖陽普照的幸福!侯玉文《印刷機的變遷》所寫內容,比較獨特,伴隨歲月流逝,通過印刷機的更新換代,突出了改革開放30年科技進步的成果,也是以小見大的典型作品。趙立民的《跨越》通過小城市容市貌的變化,謳歌改革開放給小城帶來的喜人變化。還有很多內容豐富的散文,這里不一一例舉。創作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在選題立意上,應該抓住人們最關注的點,痛點、熱點或焦點均可以,因為選好題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前題和基礎。
三是形式上有新突破,體現一個“巧”字。散文創作和其它文體一樣,光有好的內容,好的語言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好的形式,也就是好的角度、好的布局,這樣才能創作更完美、更有深度和韻味的散文佳作。縱現這次散文征文作品,形式手法的運用上也有新的突破,這是可喜的現象,應該發揚。劉長軍《元夜燈情》,通過街路五顏六色的燈,謳歌白城的變化;王德全是工作在長春的白城籍作家,他的作品《回家恍若逛新城》,一個“逛”字凸顯了新的視角;張富《童年的故鄉》通過橋的變化,講述了30年發生的悲喜交加的故事;張艷麗的《飲水思源》通過小時候喝苦井水到如今喝礦泉水的時代轉換,體現了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劉國峰《日子在不停的行走中》通過住房的變化謳歌新生活;《陳寶林《由“一”想到的》,角度新穎,一一講述“一”的變化,像一個鏡頭,一面鏡子映照生活質的變化。這次征文的作者,很少面面俱到寫變化,大都通過一個獨道的視角切入,然后講述故事,深化主題,這說明,我們的散文作者的創作視角獨具匠心,創作經驗、創作水準有了較大提升。
品讀這次散文征文作品,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三缺”上,即缺少思想、缺少文學、缺少韻味,當然這不光是我市散文創作的弊端,在其它區域也存在類似問題。這里,就此次征文談一下當前散文“三缺”現象。
一是缺少思想。散文作者首要功夫是提煉思想,散文是與讀者交流最為靈便的文體,一篇好的散文,無論什么樣式,都要給予讀者一些思想,當然也包括情感、啟迪、感悟、技能等等。可這次征文,有些散文作品卻不能讓人從中獲得什么思想,得不到啟迪和感悟,缺少思想上的挖掘和創造。如《小鎮漫筆》語言優美,但“漫”字幕后缺少思想的厚度;《元夜燈情》語言豪放流暢,但“亮”字幕后缺少思想的閃光;《綠色鶴鄉》語言激昂醇厚,但“綠”字幕后缺少了思想的“根基”。如果在思想上提煉一下,或許這些散文會更有深度。通常說散文要深刻,深就深在思想上,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作品,錯綜復雜的生活變化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關鍵看作者能不能把其思想挖掘出來。散文創作,就在于挖掘和創造,挖掘存在于主體和客體,內部和外部的思想、情感、精神、品德這些閃光的東西,從而創造出散文的藝術美和生活美,彌補散文的開放性、藝術性張力不足的缺陷。
二是缺少文學。這次征文作品,敘事散文之多,但大都是平鋪直直敘,缺乏文學藝術形象的細節波動和扎眼畫面。這種丟失或淡化文學的現象,是作者發展的一大通病,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一篇散文而言,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文學手法也應該是多樣化的,但不管形式、內容和手段如何多樣,都不該離開文學這個前題。散文《印刷機的變遷》,取裁比較新穎,敘事也清楚,唯一缺少的是文學語言,沒了文學語言,文章黯然失色。《由“一”想到的》視覺獨特,但卻像“新聞特寫”,也是明顯缺少文學語言的凝煉和升華。其中獲一等獎的兩篇作品,在文學語言運用上也有敗筆之處,在奶奶奧運夢的神秘上缺少文學點睛之筆;在“年飯”的細微變化上缺少文學的“味道”。當前寫作散文,存在著重宏觀輕微觀,即見林不見木的現象,只有藝術地構造生活圖景,創造藝術形象,以此來表達情感和精神,這樣的散文才能成為美文。
三是缺少韻味。散文既然是美文就應該有美的韻味。散文的韻味,是情感和語言的融合所產生的感染力和魅力。當然,因作家的風格和作品的題材不同,味道也有所不同。《元夜燈情》、《白城——我的第二故鄉》味道是豪放、激昂的;《晨市》、《小鎮漫筆》味道是淡雅、清麗的;《三十年不變的“年飯”》、《暖陽》的味道是醇厚、婉約的;《故土情緣》、《童年的故鄉》、《春天的故事》味道是質樸、真誠的。但這次有些散文參賽作品仍然缺少韻味,或硬梆梆的,或干巴巴的,或直不籠筒的,讀不出味道,沒有美感,讓人不忍卒讀。文學作品首先要有可讀性,哪怕思想再深刻,觀點再新穎,如果不能吸引人們讀下去,那些思想觀點也就不能為人所接受了。
散文的韻味是情感和語言融合的產物,缺乏真情實感的散文,肯定缺乏韻味,語言沒有特色的散文也肯定韻味不足。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散文尤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