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就過去二十多年了,在我的記憶深處,始終不能忘懷年少時逮蟈蟈、玩蟈蟈的情形。蟈蟈恐怕是我以前最熟悉的昆蟲了,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愫說不定就是這樣萌芽的。我的家鄉有一片沙崗,離村子有一里路,沙崗上長著刺槐樹和能蓋房的茅草,蟈蟈就出沒在這片刺槐樹林中。那時我上初中,正處于學校混亂時期,上不上學老師也不管。我天天挎個籃子去沙崗割草。夕陽快落下時,我就呆在可能有蟈蟈的地方,用自制的工具(一根筷子的棱上刻成鋸齒狀,一根筷子用圓頭)來回劃動,其聲音近似于蟈蟈叫聲,引誘蟈蟈叫,這樣我就能判斷出蟈蟈的方向和距離。然后仔細尋找他的位置,蹲在他頭的后面,伸出兩手慢慢接近它,最后猛地一合手,就逮住了。剛一捉住它,它會咬我一口,但不甚痛。這時把它放在自編的蟈蟈籠中(籠子是用高粱皮編的,橢圓形,兩邊開兩個孔供蟈蟈進出)。運氣好的話半小時能逮住三只,一般逮住一只就天黑了,這時跨起草藍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這樣的活動我天天在做,樂此不疲。最多的時候,我家門口掛了二十多只,中午和傍晚,叫聲不斷,在我聽來宛如一首動聽的田園交響曲,是我少年時最愛聽的聲音。
依蟈蟈的顏色可分青皮、鐵皮、銅皮三種,以紅色的銅皮最為珍貴,我從來沒有逮住過,為此不知搜索過多少亂石崗。沒什么事的時候,我就給蟈蟈喂西瓜、紅薯葉、豆葉刺槐葉。蟈蟈食性廣,飼料很簡單。蟈蟈最長活到冬天。它腹部有幾個圓斑,斑點越多證明月齡越長。有時和伙伴交換蟈蟈,還對蟈蟈評頭品足呢。蟈蟈在我國有很長的飼養歷史,它曾啟迪過無數愛好自然的孩子的童心,可惜在現在,它已成舊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