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人講,興凱湖地區是滿族祖先肅慎人主要發祥地。千百年來,生活在興凱湖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在此游獵捕魚。興凱湖廣袤的濕地有大量水鳥,滿族先人用馴養的獵鷹——海東青來捕抓天鵝等大型水鳥。古代滿族先民把獵鷹統稱為海東青,包括白尾海雕,金雕,虎頭海雕等大型猛禽,一只成年的白尾海雕體重可達9公斤,雙翼展開可達3米以上,棲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堪稱空中霸王。
我在2005年秋采訪了滿族文化研究專家張泰湘教授。他說,早在6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滿族的先民就把獵鷹當做狩獵的神靈,以期望族人像“海東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海東青漸漸成為滿族先人的精神圖騰。
據講“海東青”喜歡吃天鵝的腦漿,滿族的先民就利用了它的這個習性,訓練“海東青”捕捉天鵝。幾百年來,在黑龍江滿族居住的地方,流傳著一首用嗩吶演奏的古曲,《海東青拿天鵝》,聽著那凄美的曲調,使人仿佛看到海東青與天鵝搏擊時的情景。
到清朝時,興凱湖一帶產的珍珠就是著名的“東珠”。據史料記載,作為女真人后裔,清朝最高統治者,不僅保持了以東珠裝飾衣冠的傳統習慣,而且將其定為用以標識王公貴族等級地位的裝飾品。如皇冠用東珠37顆;鳳冠用東珠98顆;一品官只準用1顆;二品以下就沒有資格使用用東珠了。興凱湖作為滿族祖先的“龍興”之地,為了獲取“東珠”,這里曾被清朝“禁封”了二百多年。只允許獵人訓練海東青來捕捉天鵝,取出天鵝因吃蚌、蛤而留在肚子里的東珠向朝廷交差。
在中俄邊境的界河松阿察河口,這里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一年四季都不封凍。這里也是海東青捕獵經常出現的地方。為了拍攝海東青捕捉天鵝的鏡頭,連續幾年在候鳥遷徙的時候我都到此等候。隨著北大荒的開發,人類活動逐年增多,在興凱湖像海東青這類猛禽也不是隨處可見,這也給拍攝增加了難度。
在興凱湖拍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春天冰雪還沒有融化,候鳥履行著上個秋天與興凱湖的約定回到這里。興凱湖是平原湖,為了找到高觀察點,我在三月末開始就利用邊防部隊哨所三十米高的觀察塔,冒著刺骨的寒風,用鏡頭苦苦搜尋,雖然也多次拍到白尾海雕等大型猛禽,但幾年下來也沒有見到海東青與天鵝搏斗的照片。直到那年春天,在興凱湖阿松察河河口,我終于等到了機會。
那是2005年4月的第二個雙休日,下班后我和好友驅車三個多小時才到達阿松察河河口。當夜在河口邊,湖岸的護坡上搭好帳篷。第二天早上四點,天還沒有亮,為了不讓天鵝發現我們就早早的進入帳篷,架好相機等待。天漸漸放亮,我通過鏡頭觀察到五百米外湖水中和冰上覆蓋著一層灰褐色的野鴨和大雁,估計有上萬只。待到日出后,發現在一千米外的湖面西側有一只猛禽站在那里,頂著冽冽寒風,一動不動,高度大約有七八十厘米,從猛禽的高度我判斷這一定是大型雕類。再把鏡頭向左轉,又發現在湖口的俄羅斯境內一側的冰排附近的湖水中,有幾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天鵝群在覓食,通過鏡頭我細細數了一下,有二十多只。晨光中,看著天鵝在湖中優雅的身姿,仿佛大提琴低婉的《天鵝湖》旋律在我耳邊響起,但此時我更想聽到的是《海東青拿天鵝》那凄美的嗩吶聲。可遠處的大雕依然不動,我只好把鏡頭對準水中覓食和嬉戲的天鵝了。
拍著拍著,我聽到一陣陣鴨叫雁鳴,湖面上的鴨子和冰面上的大雁紛紛被驚飛,天鵝也突然集中起來,我感覺異樣,把鏡頭往右邊一調,一看原來落在遠處冰面上的大雕不見了;又把鏡頭抬高,發現大雕開始在高空盤旋。湖面上的大部分天鵝家庭被大雕驚嚇開始起飛,離開湖口。我不停地按動快門,拍下天鵝飛翔的場面。邊拍我的心里又不停叫悔,天鵝太驚了,猛禽太慢了,失去了拍到海東青拿天鵝的場面。就在這時,我發現正前方遠處有三只天鵝還在湖中,好像沒有感覺到大雕對它們的威脅。我把鏡頭對向這三只天鵝,而此時大雕也從高處開始俯沖,從空中慢慢的接近這三只天鵝,準備發起進攻。我做好準備,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當大雕離天鵝有五十多米高的距離,三只天鵝發現了大雕的企圖,開始舞動翅膀一齊鳴叫,大雕被這陣勢嚇住了,沒有再發動攻擊,只好飛到左側的冰面上,又嚇跑了原來停留在冰面上的蒼鷺。這一過程不過短短的十幾秒時間,但我還是很慶幸,終于目睹了傳說中的故事并拍攝下來。
當照片出來后,我請教了八一農墾大學的興凱湖鳥類研究專家李文發教授,他確定了這大雕就是白尾海雕。我問他為什么白尾海雕捕捉天鵝沒有成功,他告訴我其中的原因一是白尾海雕的體重比不上天鵝,二是我拍的白尾海雕是亞成體,攻擊能力不是很強,三是天鵝的家族意識強,受到攻擊時能發揮團隊精神,也是不輕易被捕捉的原因。李教授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了滿族先人訓練海東青捕捉天鵝的傳說,人工馴化海東青時常常是通過控制食量,來提高海東青捕捉獵物的能力,只要海東青捕到獵物交給獵人后,獵人能以其它食物獎賞海東青。現在的雕類由于是純野生的,為了生存它們一般都以捕捉體形相對小的鳥類及鼠類為食,現在想拍到海東青捕到天鵝的場面確實很難。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