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中國黑河濕地恢復工程前期規劃設計,由市林業局、建設局、區規劃局、區委宣傳部有關人員組成考察組,先后考察了寧夏、浙江、山東、黑龍江等地濕地保護及濕地公園建設,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 考察概況
我們在對國內20多家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全面摸底的情況下,依據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特征、濕地公園建設對城市發展的意義等因素,精心選擇了富有代表性的一些地方:西北自然地理條件下建設濕地公園的寧夏銀川鳴翠湖、閱海、寶湖、鶴泉湖等;建設理念超前、功能完善的杭州西溪、紹興鏡湖濕地公園等;開發和利用國際重點濕地保護區的大慶龍鳳、當奈濕地公園;新興城市河賓濕地利用的典范山東臨沂濱河濕地公園等。
1、寧夏濕地保護、開發、利用情況
鳴翠湖:位于銀川興慶區掌政鎮,距市區9公里,臨黃河3公里,占地8000畝,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這里是黃河沖積平原形成的天然湖灘地貌,湖泊縱橫,魚塘連片,稻田環繞,鳥語花香,大水面、多蘆葦,生物多樣性豐富。建設者本著既尊重濕地天然生態,又體現濕地公園生態科普教育、生態休閑觀光意義的理念,通過退耕(塘)還湖、補充水源,恢復鳴翠湖原有濕地風貌,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整個濕地公園設施建設功能齊備,突出自然性,盡量避免人為的痕跡,但在具體建設上,大到廊廓亭臺、水面造景、巨型建筑,小到點綴其間的園景設施,又體現出細膩濃郁的人文化風格。集文化性、趣味性和自然生態與一體的“蘆葦迷宮”、“百鳥天堂”、“碧水浮蓮”、“千步廊橋”等十大景觀別具匠心,游客徜徉其間,會獲得比一般觀光旅游更豐富的體驗。
閱海:占地12000畝,位于銀川市區東部,是繼西溪、溱湖之后國家林業局批準的第三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未整理之前閱海是一片黃河水灣形成的天然濕地,銀川市從2002年開始濕地公園建設,利用愛伊河貫通湖泊水面,形成廣闊水域,修整蘆葦點綴造境,形成地2000多公頃的生態景觀,千頃蘆葦吐翠,萬只飛鳥鳴囀,遠觀碧波粼粼,近處水上樂園。銀川市在恢復和保護濕地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利用濕地作城市建設的文章,把這一片濕地納入城市綠化規劃范疇,依托大水面帶動新城區發展,使周邊土地迅速升值,由2006年的每畝15萬升至80多萬,一片片凝聚著現代文明的高樓大廈、康居工程依水而立,成為銀川新城區最亮眼的風景。
寶湖:是寧夏72連湖中最有名的一個,建設部批準的西北唯一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居銀川市之南金鳳區良田鄉,位于城市新區中心,總面積82.6公頃,湖泊39.2公頃。按照“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構想,貫通唐徠渠補充水源,建設了水上迷宮、商業購物中心、會議中心、田園垂釣、野餐小園、體育健身園、高空觀景臺、人造海灘、休閑娛樂中心等,自然景觀與人工造景相結合,景色賞心悅目,既體現城市濕地公園平衡生態的功能,又融入城市發展規劃,帶動新區房地產升值。
鶴泉湖:是寧夏歷史上“七十二連湖”之一,位于寧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境內,距銀川市劃20公里、湖東岸距黃河2公里,是一個集水上娛樂、休閑垂釣、農家風光、蒙古包和特色餐飲等民族風情為一體濕地生態旅游區。湖區面積3000余畝,凈水面積400余畝,濕地面積320公頃。湖中碧波蕩漾,周圍蘆葦環繞,景色秀麗,環境優雅,數十類禽鳥戲游湖面,湖叉、蘆蕩達幾十處,形成獨持的塞上自然景觀。鶴泉湖旅游區內建有水上活動區、水上迷宮、水生植物園綠色長廊、垂釣中心、小動物園、兒童樂園等,生態濕地民族風情旅游區,以保護生態濕地、開發品牌旅游的大手筆投入,打造水上娛樂、休閑垂釣、農家風光、蒙古包和特色餐飲等民族風情旅游產品,吃住行功能完善,同永寧納家戶清真寺、中華回鄉風情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銀川南線精品旅游線路,為游人欣賞塞上江南、神奇寧夏增添新亮點
除以上實地考察了的濕地公園外,從進入寧夏境內,處處可以看到大做濕地建設文章的熱潮,中衛市、青銅峽等都在109國道邊利用黃河水源,打造“河濱水韻生態城市”的生態文明名片,形成了氣勢宏大的濕地水景景觀,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
2、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布著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致。他們本著“生態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設有多處觀鳥亭,給游客呈現出群鳥歡飛的壯麗景觀。“修舊如舊”的原則上注重“淡妝建筑、濃抹花草”,通過外遷農戶、拆除建筑、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及開展植被修復工程、改善水質等措施,體現出濕地公園生態保護、生態教育的特征。
3、紹興鏡湖濕地公園
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005年由國家建設部批準,位于紹興大城市越城、柯橋、袍江三大城市組團的中心,是淡水湖泊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公園總用地面積15.6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豐富,有獨特的荷葉地地形,能充分展示平原河網地區豐富的濕地景觀。公園內水網密集,地下水位高,自然地形為低濕地,山水資源豐富,田園風光秀麗,河道密布,湖泊眾多,以一湖(鏡湖)、三山(梅山、美女山和鳳凰山)和荷葉地風貌為依托,通過過生態修復,建成具有沼澤、荒島、野水生植物和各種濕生植物群落、喬木灌木、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濕地經濟作物、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區等多樣化的自然濕地生態景觀。
4、山東臨沂濱河濕地公園
臨沂濱河濕地公園是2007年國家建設部批準的城市濕地公園,水面達36平方公里,形成18個大型生態區,集“水、岸、灘、堤、路、景”于一體,成為展示河濱濕地景觀、人文景觀的開放式生態風光帶,營造了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在城市濕地建設規劃中,依托沂河在兩岸造景,形成“人水親和、城水相依”的特色,帶動河濱土地升值,成為招商引資的一張亮麗名片,短短幾年時間,臨沂建設成一座現代化新興城市,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6年成為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國城市。
5、大慶龍鳳濕地公園
在大慶市境內,共有自然形成的泡澤150余個,全市濕地總面積120萬公頃,占全國已知濕地總面積的1/30,占大慶市總面積的60%,每年產生的生態價值達840億人民幣。為了保護濕地資源,大慶市累計投入145.4億元用于工業污染防治和濕地保護、植被恢復和生態補水,建立了龍鳳城中濕地等14處市、省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保護面積達到2.4萬平方公里,相當于3000個杭州西湖的面積。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大慶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區境內東南,是一處位于城區中的濕地,占地七萬五千多畝,湖泊連片,蘆葦搖曳,湖路相連,城市相依,把大慶東大門裝扮的靚麗無比。保護區內地勢低洼平坦,泡沼相間,80%由草甸和沼澤組成,龍鳳濕地公園主要分三部分:環湖路邊濕地、濕地管理中心及棧橋、碼頭、水道等人文景觀。根據龍鳳濕地的自然情況,分為緩沖區、實驗區、核心區三部分,龍鳳濕地公園將建在龍鳳濕地494公頃的緩沖區內。對龍鳳濕地公園,大慶一直堅持以保護為主,在保持其原生態自然面貌的同時,適量增添人文元素,發展以濕地觀光旅游和會展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們生活情趣,提升城市品位。
6、大慶當奈濕地保護區
當奈是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筒屯鎮的一個行政村,煙筒屯鎮地處濱洲鐵路線,烏裕爾河下游,坐落于縣城最北端,東與林甸縣接壤,北與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隔水相望。當奈人居生態村位于扎龍自然保護區腹地,總面積57萬畝,現在仍然保持著完整的原始風貌,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生物類別多種多樣,有丹頂鶴、大雁、野鴨等珍貴鳥類200多種。每到夏季,藍天碧水,蘆葦蕩漾,群魚戲蓮,百鳥歡歌。幾年來,當奈本著科學規劃、合理開發、依法保護的原則,不斷整合旅游資源,加強了包括景區路、停車場、垂釣園、碼頭、湖心亭、百鳥園、休閑購物長廊、千米葦海長廊、游客中心、鳥類表演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發展成為黑龍江西部地區精品旅游線路。
二、 幾點啟示
1、認知與建設并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在生態學上是一對矛盾的概念,凡是與人類生產生活環境鄰近的濕地環境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壞,尤其是城市近郊的濕地,工業的發展、密集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必然造成污染環境、擠占濕地,破壞濕地內循環系統,新興的學科“生態恢復學”就為恢復和利用濕地提供了理論依據。一些地方在實踐中一面加強對濕地生態的認識,一面不斷探索規律,尋找保護與利用的科學結合點,寧夏中衛、永寧、銀川等地在保護黃河水汊、灘涂天然濕地環境的同時,循環利用黃河水補充水源,打造濕地公園,美化了城市軟環境,增強了招商引資影響力。杭州西溪、紹興鏡湖濕地公園在建設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濕地科普宣傳,讓群眾認識建設濕地公園對保護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意義,積極支持濕地公園建設,在拆遷、退耕、退塘、搬遷等方面與政府達成共識;同時,他們一邊搞濕地公園建設,一邊做科普基地建設,增強濕地公園主題和功能的認識,把濕地公園建設成集物種棲息保護、城市生態平衡、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于一體的生態觀光區。大慶龍鳳濕地按照濕地自然情況,分為緩沖區、實驗區、核心區三部分,將龍鳳濕地公園將建在緩沖區內,既增強保護環境的功能,又體現生態教育的意義。這些經驗啟示我們,濕地公園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濕地環境的認識,因地制宜,突出濕地公園的功能;著眼長遠,科學規劃濕地公園的范圍,切忌把濕地公園混同于一般人工公園。
2、生態文明已成為歷史發展的新趨勢。人類從農業文明時代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再進入后工業時代,是破壞生態環境以為代價的結果,當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反思共存共處的自然環境時,豐裕的物質卻阻擋不了人居質量的下降,恢復生態環境成為當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共識,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成為全球性的課題。處于松嫩平原的黑龍江大慶市,在建國初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沼澤濕地,大慶油田的開發,譜寫了這片黑土地的文明史,使之成為舉世矚目的石油化工基地。歷經49年的發展,這個人們觀念中還是資源型城市的油化大市卻叫響濕地品牌,率先打出了“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的旗幟,拆資140多億打造生態環境,通過舉辦濕地文化節、合理開發利用濕地,推開濕地經濟這扇大門,為把潛在840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打開了渠道。這啟示我們,在西北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的同時,一定要未雨綢繆,著眼長遠,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率先邁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履,否則破壞之后再治理,投入的資金必然是短期效益的數倍。
3、生態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催化劑。生態是生存環境,也是發展環境,使一個城市的生產力、競爭力和生命力。城市周邊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公園景觀或完善城市生態功能,更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形象,展現著城市內在的魅力。但凡一個城市的工業文明達到一定的發達程度,反過來首先考慮的便是生態建設,而生態建設又與催生城市新興產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緊緊相連。寧夏閱海濕地公園是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未整理之前,閱海是一片黃河水灣形成的天然濕地,2004年開始建設,利用愛伊河貫通湖泊水面,形成廣闊水域,修整蘆葦點綴造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在恢復和保護濕地的前提下,銀川市更加注重利用濕地作城市建設的文章,把這一片濕地納入城市綠化規劃范疇,依托大水面帶動新城區發展,使周邊土地迅速升值,由2006年的每畝15萬升至80多萬,一片片嶄新的住宅小區依水而立,成為銀川新城區最亮眼的風景。大慶黎明湖人工濕地,利用改造“大水泡”形成像一片汪洋的水面,湖濱樓盤宛在圖畫中,成為最搶手的住宅小區,僅四年時間,平均每平米升值2500元。山東臨沂濱河濕地,把沂河兩岸河濱打造成優美的休閑旅游風光區,很快帶動兩岸房產升值,短短三年時間,一個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建設成一座現代化新興城市,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6年成為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國城市。這啟示我們,水如同一個城市的靈魂和血脈,依托水面建設的濕地公園便是提升城市品位、乳化新興產業、拉動城市規劃建設再上新臺階的“催化劑”。
4、濕地恢復與合理利用關系可持續發展。濕地蘊含著巨大的生態價值,通常是一般生態環境的7—30倍,城市周邊的濕地,不僅對改善城市環境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資源。在城市周邊營造著一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空間,就為城市保留了一片片具有生態價值、景觀價值、經濟價值的福地。寧夏銀川市、黑龍江大慶市唱響“生態品牌”的做法,協調城鄉發展、協調區域發展、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質上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這啟示我們,在西部內陸河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生態與發展的關系,將潛在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三、 思考與建議
1、叫響“生態立市”品牌,永葆資源可持續利用。
建設生態城市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趨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張掖市揚長避短,克服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在未來發展中贏得先機的準確定位。按照市委提出的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的思路,跳出欠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認識怪圈,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治污與發展并行,認知與做事并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培育環保產業、綠色加工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休閑旅游業及物流商貿等新興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調整,以構建生態文明的堅實步履,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力弘揚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大濕地保育科普宣傳力度,嚴格落實濕地保護法規,為張掖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2、拓展濕地遠景目標,構建張掖生態新區。
建設濕地公園,其目的不僅是恢復和保護濕地,更兼有整理土地、帶動城市擴展的意義。寧夏、大慶等地大張旗鼓搞生態建設的經驗啟示我們:抓生態建設就是抓項目建設,抓濕地公園建設就是拉動城市建設。張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中,應立足改善生態、關愛自然這一主題,打造融濕地保護、生態教育、休閑旅游、環保產業培育于一體的生態示范區。按照“提升舊城、開發新區、城鄉一體化”的思路,把城北濕地及周邊區域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做好濕地公園周邊土地儲備,使濕地公園成為由市區逐漸向生態區過渡的區域。同時,做好黑河流域濕地遠景規劃,以城市濕地公園帶動張、臨、高三縣區大范圍天然濕地連成一片,形成各具特色的濕地休閑旅游觀光區,再現金張掖“塞上江南”風光。
3、用好自然地理條件,打造特色濕地公園。
張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要利用好天賦濕地資源和千百年來形成的農耕濕地、文化濕地的歷史積淀,以保護生態濕地景觀為基礎,以提升農耕濕地效益為特色,以挖掘文化濕地內涵為底蘊,彰顯生態城市個性,建設獨具文化魅力、生態文明的西部濕地水韻城市,營造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規劃設計可參考寧夏鳴翠湖公園、大慶龍鳳濕地公園的建設理念,體現樸素自然、簡潔直白的風格,少改造,多保留;少建設,多修復;少人工,多自然。盡量保存天然濕地景觀特征,維護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和楊柳、紅柳、沙棗林等濕地樹木原生態狀況,體現濕地多樣性的植被風貌,做好生態濕地文章。引導濕地規劃區內農田種植結構調整和簡樸農舍建設,合理利用農家田園風光造景,形成農耕濕地景觀。以人文化的設施建設、科普教育展館、民族風情園等景觀,體現文化濕地內涵。
濕地功能區規劃應包括重點保護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等區域。
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可以針對珍稀物種的繁殖地及原產地應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應設立臨時性的禁入區。此外,應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場所。
重點保護區內只允許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可根據需要設置一些小型設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遷徙通道。本區內所有人工設施應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
濕地展示區。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建立濕地展示區,重點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對于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形態相對缺失的區域,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育和恢復工作。
游覽活動區。利用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可以劃為游覽活動區,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覽活動。游覽活動區內可以規劃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安排適度的游憩設施,避免游覽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同時,應加強游人的安全保護工作,防止意外發生。
管理服務區。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置管理服務區,盡量減少對濕地整體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4、遵循科學規劃原則,確保工程有序開展
張掖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系統保護的原則。一要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二要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持城市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避難場所;避免人工設施的大范圍覆蓋;確保濕地的透水性,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三要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環境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四要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合理利用的原則。一是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二是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三是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四是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活動。
協調建設原則。一是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二是建筑風格應與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征;三是公園建設優先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四是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
在規劃濕地公園建設中,需要重新修編《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將濕地公園納入城市規劃區內,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統籌考慮。
為避免由于不合理規劃所造成的損失,建議規劃應遵循概念性(方案)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景觀設計四個步驟來完成,不斷細化深化,豐富規劃內容。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公園用地的現狀,確定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規劃游覽方式、游覽路線和科普、游覽活動內容,確定管理、服務和科學工作設施規模等內容。提出濕地保護與功能的恢復和增強、科研工作與科普教育、濕地管理與機構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對于有可能對濕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干擾、甚至破壞的城市建設項目,應提交濕地環境影響專題評估報告。制定地方性濕地保護法規,確保濕地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