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滕州濱湖國家濕地公園上微山湖,能看到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時常的相見,讓我偶然翻開了運河的歷史,才發現,這條被人遺忘的運河,原來是那么宏偉壯觀,那么不該讓我們忘記。
她,比萬里長城更久遠。吳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揭開了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戰國一直修建到元朝共1779年的水利工程的歷史帷幕。
她,歷經2500年的歷史,卻仍然煥發著蓬勃的生機。萬里長城,為和平而建,然而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看見的仍是連年戰事的宏大場面。那些修修補補的斷壁殘垣,沒有抵擋住被野心點燃的欲望,反而成為斗牛士手中那條紅布,像是在對那些野心家挑釁,來吧,來攻打我吧!在這樣的紅布掩映下,哪里來的和平,哪里來的安寧?有一年春節去北京上了長城,從八達嶺往上行走,兩邊的樹木蕭瑟地在寒風里擺舞,并沒有什么兩樣,冰冷的長城橫亙在群山之巔,在我這個崇尚自然景觀的人眼里,感覺極其不協調。我深刻地記得,有一處長城在一個山頂中斷了,我想那似乎是在告訴人們,沒有什么是堅不可摧的。相反,看看我們的運河,從北到南,從古至今,她如一條藤蔓,在祖國大地上生根發芽,結下碩果累累。它自北而南穿過的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都是物產富饒、經濟發達的地區。沿岸誕生了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杭州等眾多的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城市,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東南重鎮,繁華富庶居全國之首,號稱“天堂”的蘇州和杭州,更是令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常醉其間。這些可圈可點的名城,猶如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運河之濱,成為運河文化的真實載體。即便在今天,古運河仍然是我國水上航運的主要通道,同時成為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輸水通道。
她,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蜿蜒1794公里,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連珠成串,成為中國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重要紐帶。在運河流經的五省18市區里誕生的一些列名城古鎮中,積淀了深厚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中國數千年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龐大信息的博物館和基因庫。她是蘇伊士運河長度的16倍,是巴拿馬運河長度的33倍,然而,她在人們心里的記憶,卻遠遠不如我們連見都未曾見到的這兩條運河更清晰。
有識之士正在呼吁對京杭大運河實施搶救性保護,努力將她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她的功能、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遺跡等不致退化和消亡。我們這些普通人,是不是也應該關注這條偉大的運河,享受她留給我們的遺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