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參加了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南沙區召開的一個專項工作會議。期間,主辦單位組織我們到南沙新墾萬頃沙參觀新近建成并未正式向公眾開放的南沙濕地公園。
這是一次難忘的與飛鳥和紅樹林的美麗相遇,在常年紅塵滾滾陰霾天色的廣州最后一塊凈土。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目前在國內外,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大多稱為“濕地公園”。近幾年,我國開發和建設濕地公園的項目逐漸增多,“濕地”似乎也成了時髦的名詞。
據南沙區有關人員介紹,萬頃沙濕地是廣州最后一片大面積濕地,有不可多得的生濕地的命運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論證,市政府決定在南沙十八涌以南地區的十九涌萬頃沙濕地建設一個“廣州濕地森林公園”,規劃面積為20平方公里,首期建成面積3400畝,保護對象是鳥類、紅樹林及濕地生態系統,是廣東乃至中國首個以濕地為主題的公園。
最為可喜的是,這里是珠三角難得一見的飛鳥天堂,常駐鳥類超過4000只。據稱被聯合國列為環境保護項目,并被全球環境機構確認為最具生態價值的區域之一。這也是目前廣州保存較好的天然生態庫,被喻為“廣州之腎”。
我們來得正巧,冬天是濕地公園最佳的觀鳥季節。每年冬季,成千上萬鳥兒飛來越冬。經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鑒定,此處至少有24種鳥類在此棲息覓食,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鷺、白琵鷺、黑翅長腳鷸等。其中,黑臉琵鷺全球不足千只。新栽的紅樹林、飄絮的蘆葦蕩、碧綠的常青植被,令我們心曠神怡。
原來,紅樹林并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紅色樹林,而是一種常綠的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作為它生長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上,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作為當今海岸濕地生態系統惟一的木本植物,紅樹林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紅樹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食物鏈轉換,它可以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于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能吸引大量魚、蝦、蟹、貝等生物來此覓食棲息,繁衍后代。此外紅樹林區還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生產繁殖的場所。
南沙人說,參照國際濕地公園的做法,濕地公園暫時并不會像一般的公園那樣向公眾售票開放,而需要進行預約、排期。目前接待量非常有限。
回來之后,我在網上查詢了一下,據稱,有關管理部門今后擬對游客實行分類管理,深度訪客如生物、環保學的學者、研究人員等;中度訪客則為環保公益組織、機構;淺度訪客則為一般游客,限時限量并指定進出口進入游覽。據專家分析,惟有實行如此的生態平衡管理,方可實現人與鳥類的“和平共處”。
祈望廣州能真的守護好這片最后一塊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