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堿淖自然保護區------大漠中的鳥島
媒體:陜西觀鳥會網 作者:高天流云
專業號:陜西濕地
2009/8/26 9:09:35
走進紅堿淖自然保護區,周圍錯落起伏的沙丘和大小不等的片狀草場相間分布,簇簇沙柳在金黃色的沙丘上吐綠泛翠,激越的信天游歌曲在天空中回蕩,典型的塞外風光與蒙漢兩種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地域風情,一起構成了紅堿淖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無不歡欣鼓舞。紅堿淖地處毛鳥素大沙漠的南緣,位于神木縣西北部的爾林免鎮,地理位置東經109°42′-- 110° 54′,北緯38°13′-- 9°27′,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尹金霍洛旗的新街相鄰,東、南、 西系爾林兔鎮所轄。南北 長12公里,東西寬10公里,劃歸保戶總面積1126公頃。
紅堿淖是我省最大的內陸湖,湖面海拔為1200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性內陸淡水湖泊。湖主面積6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最大水深20米,總蓄水量為7億立方米。湖的四周有條季節性河流注入,保證了湖補給量的平衡,湖的西側有面達70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牧牧場。遠遠望去,綠草茵茵,一望無際,更有紅的、黃的、紫的、白的野花點綴其間,猶如五彩續紛的地毯。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牧歌悠揚,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天成。湖的西側是連綿起伏的沙丘、沙灘,片狀流沙和沙石殘留的黃土梁卯,形成以沙柳為主的固沙林帶。登上沙丘頂端,極目遠眺,漂亮的窯洞,裊裊的炊煙,使這金色的沙灘孕育出塞外風情。沙灘上那一叢叢翠綠的沙柳. 一朵朵艷麗的野花和那綿軟的細沙,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面。湖的西南面有紅石島半島,面積580多畝。半島與陸地相連的最窄處僅有200多米,島上堅硬的磐石.粘土與大片松軟的沙灘譜寫著花草樹木與鳥獸等生命交響曲。在湖的西北方向,有一個30多畝大的湖中孤島,與紅石島遙遙相對。島的東北曾建有一座龍王廟,一直流傳著四海龍王神奇而美妙的傳說。島上灌木叢生,成為30余種類棲息繁衍的“天堂”。乘舟遠眺,島上鳥兒密密麻麻,或棲或飛,猶如美麗的花毯蔚為奇觀。進得島來,鳥兒起飛時遮天蔽日,有的在空中用糞雨給予迎接,有的用鳴叫給予抗議,當你離去時,鳥兒才會飛回家園。
紅堿淖地處溫帶干旱草原氣候區,這里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晝夜溫差大,一月份平均氣溫-10°C ,7月份平均氣溫24.1° 。特殊的地貌類型和氣候特征為生活在這里的動植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每當春風送暖的時節,適宜在島嶼和湖岸生長的蘭科、菊科、禾本科、 薔薇科和寥科等多種植物迅速的抽稍展葉,競相開放,把湖周圍裝點成花的海洋,同時也為生活在這里的鳥獸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棲息地。春秋時節,數以萬計的鳥兒來這里緊衍生息,草地上多種多樣的昆蟲,湖內豐富的水生動物也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據當地群眾反映,紅堿淖湖中盛產鯉魚、鮭魚. 鯽魚. 武昌魚等14種魚類,既為多種烏類提供食物來源,又為當地養殖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據調查,在紅堿淖生活的鳥類有30余種。進人湖區,大天鵝、白鴛、蒼轉在草地上悠閑地散步、覓食:鴛鴦、花臉鴨、針尾鴨、綠翅鴨、白眉鴨、琵嘴鴨等在水中成雙成對嬉戲追逐:野鴨、大鴇、灰鶴等在岸邊時刻窺測著水生動物的去向。
紅堿淖風光獨特,景色秀麗,遠望煙波浩淼,湖光如鏡,近觀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無際的草原,連綿的沙丘,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空,噴薄的日出,絢麗的晚霞,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天然畫卷。這里集湖海氣息、大漠景觀、草原風光、塞外風情與一體,春夏秋冬景色各異。隨著季節的化,時間的推移,湖光山色變幻出奇妙的色彩,春天萬綠吐翠,百鳥競技;夏天湖水放I光,倒影綽綽:秋天彩葉顯媚,羊肥牛壯:冬天堅冰封湖,原始臘象。雪化冰消之后,紅緘淖的湖水格外潔凈明亮,湖岸上成群的飛鳥,忽而掠過湖面,忽而俯沖湖中,忽而在水中嬉戲游蕩,也有的站在湖邊談情說愛。當夕陽西下,天邊形成一片紅海,湖面上金光粼粼,美麗的綠草原也被染為金黃的秀色。太陽墜落之時,西邊天空尚留一縷紅霞,暮色中海鷗急轉飛歸。陰雨時節,紅緘淖煙雨蒙蒙,天水一色,水面被風兒吹得波濤兇涌,浪花翻飛。晨曦天霞光萬丈,湖面上金波蕩漾,舟兒點,繁忙勞作的人們與大自然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天然畫卷。宋朝大詩人范仲淹在詩中曾寫到“春和景明,波瀾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或長煙一空,晧月干里,浮光耀金,靜影沉壁”,這不正是紅淖的真實寫照嗎?
紅堿淖是塞北沙區一片難得的生物儲源庫,是沙漠地區天然生態環境的樣板。對固定流沙,保持水土,保護鳥類棲息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這里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存環境,神木縣在這里建立了紅堿淖自然保護區,使南來北往的鳥類有了天然的繁衍生息場所。為了防止流沙侵蝕,他們在湖岸營造了沙柳、花棒等固沙植物,筑起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長城。保護區還把這里作為開展環境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人們精神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