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北京教學植物園2400個游園名額1小時內在網上被“秒殺”光:一位8歲北京男孩通過一趟廣西農村自然之旅,將小村莊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自然教育”,一個新型教育項目近幾年開始在國內出現和流行。
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校長張赫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然教育”的出現源于當今城市孩子與大自然的距離感越來越強,因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疏離,造成彼此之間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孩子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而這些癥狀被冠名為—“自然缺失癥”。
名詞解釋
自然教育
與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不同,目前流行起來的自然教育,也稱為大自然教育,是鼓勵少年兒童走進大自然,通過與自然環境的接觸,讓他們直接到自然界去觀察和探索,直接感受自然界的美麗與奧妙,從而激發少年兒童對自然界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養少年兒童喜歡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生活環境的積極情感,并幫助兒童解決一系列心理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現代生活引發“自然缺失癥”
孩子社交能力慢慢地退化,大家被各種電子設備牽著走,這些都是“自然缺失癥”的一個表象問題。
2015年1月31日,是北京市中小學放寒假第一天。這天,8歲的北京男孩鴨梨跟隨媽媽來到了廣西扶綏渠楠屯參加由好未來公益基金會聯合美境自然發起的白頭葉猴探索之旅活動,當天參加此活動的還有其他11個家庭。
此次探索之旅活動,通過巡山、尋找白頭葉猴、自然藝術課程、參與社區勞動等方式讓家長和孩子們深度體驗和理解自然。
從廣西扶綏渠楠屯回來后沒幾天,父母又帶著鴨梨去柬埔寨和泰國玩了兩周時間。事后,鴨梨的媽媽問他:“最喜歡哪次旅行”,鴨梨的回答讓媽媽也頗為感慨,“兒子一直念念不忘的還是那次白頭葉猴探索之旅,嚷嚷著要當一個農村人。”鴨梨媽媽說,她反思了一下,雖然帶兒子去的其他兩個地方也跟自然有關聯,但缺少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和諧的氛圍。“路邊就能看到水牛,雞鴨隨處可見,路邊的甘蔗掰下來直接就能啃。這種不受約束的自然生活其實就是自然教育所要傳達的內容之一。”
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校長張赫赫表示,人和環境疏離以后,很多人在現代生活中出現了心理問題,“比如人與人關系的緊張程度,人與自我難以達到平衡的焦慮等等,包括孩子社交能力慢慢地退化,大家被各種電子設備牽著走,這些問題都是‘自然缺失癥’的一個表象問題。”
在大自然中尋找生態智慧
沒有經過大自然熏陶的孩子,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
“城市的孩子只知道水來自水龍頭,對山川、溪流、森林和原野沒有情感。”作為一位媽媽,廣西白頭葉猴自然教育項目的合作伙伴美境自然負責人張穎溢深有體會地說。
好未來公益基金會徐莉表示,他們在調研中發現,現在的城市孩子在傳統教育中只是被動地接受一些知識。由于與大自然完全割裂,很多孩子不知道自來水是從哪里來的,“以為擰開水龍頭就有水;有些蔬菜只在餐桌上知道,到了田地里就不認識了。”
徐莉說,他們調研發現,如果能把傳統教育融入到自然當中,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夠主動去觀察和發現一些問題,因為在大自然中,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學生去觀察,包括一片葉子。所以我們發現,這種自然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們回歸到自然當中,能夠去揭開自己的潛能。”徐莉說,沒有經過大自然熏陶的孩子,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我們希望探索一個適合城市孩子成長的創新的教育模式。”
對此,北京教學植物園負責科普教學和自然教育活動策劃的老師明冠華也表示,自然教育可以促進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地發展,“有人做過研究,跟大自然接觸比較長的時間的孩子的心態會更平和,更容易與人相處。”明冠華說,經常在大自然里玩耍的孩子肥胖率會比較少。另外,從另一個方面講,現在都在提倡環境保護,但其實往往沒能達到理想的狀態,主要原因是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都離現實比較遠,“你讓孩子愛大自然,但孩子都不知道大自然長什么樣,不知道身邊有什么花什么草。何來的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自然教育其實就是希望能彌合人跟自然之間存在的缺失,減緩自然缺失癥,讓人能夠重新找回生態智慧。”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校長張赫赫說。
自然教育不同于春游秋游
自然教育作為新型的教育項目在國內還處于相對初級的發展階段,目前的自然教育項目大多學習日本的自然教育經驗。
鴨梨的媽媽說,她在跟其他家長聊天時都感到,類似自然教育方面的活動目前還比較少,“這種自然教育活動跟學校組織的秋游、春游活動是不一樣的,會更專業一些,有針對性地引導,而不是讓孩子瘋跑。”此次探索之旅回來后,鴨梨媽媽收集了一些資料給鴨梨所在的學校,“孩子學校除了春游、秋游以外,現在增加了一些外出實踐的課程,但類似的自然教育還沒有開展,我給學校提供資料,也是希望以后學校開設的實踐課,可以參考一下類似的自然教育模式。”
據了解,自然教育作為新型的教育項目在國內還處于相對初級的發展階段,目前的自然教育項目大多學習日本的自然教育經驗。“自然教育”項目多由NGO或社會企業組織,項目規模不大,但數量呈發展趨勢。專門的自然教育師資培訓項目也陸續出現。
張赫赫表示,現在自然教育也并不是完全都是民間在做,一些學校也在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狀態都是在吃‘進口食品’,本地化的東西很少。”
“諸如北大附中等一些學校也開設有類似的自然教育,放在選修課程里。”徐莉說,這些學校會利用假期把學生拉到自然基地去學習。她表示,但是在大環境下,目前大家都處于探索階段。
去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通知》提出:“鼓勵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將科學類學科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不少學校已經將實踐課選在大自然中進行。
3月18日,北京市京源學校校長白宏寬來到北京靈溪中小學生態教育基地開展現場研修活動。白宏寬表示,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快地適應新課程,去基地研討如何引領本校教師開發和設計相關課程,引領學生走進校外活動場所,不斷提高學生科技和文體素質。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