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山風呼嘯,冰雪覆蓋,各種闊葉樹的葉子都落了,森林一下子顯得空曠起來,這給一向膽小、喜愛隱秘生活的大熊貓帶來不安全感,森林是一個充滿生存競爭的場所,必須時刻小心,任何一點點地驕傲自滿、膽大妄為都會帶來性命之憂,尤其是對于單獨活動的大熊貓來講,大熊貓是憑什么本領,面對森林里的云豹、豺、金雕等天敵,存活到今天呢!相信這個問題一定是大家感興趣的。對于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大家公認的答案,我從野外觀察的方面,談一點粗淺的體會:云豹等大型的食肉動物一般在晚上活動,這就和大熊貓的主要活動時間錯開了,在晚上,大熊貓棲息于竹林里,大型食肉動物也不便于捕食它;大型食肉動物其實更不喜歡空曠的地區,我在野外就發現云豹是飛越林區公路而過的,并不是走過公路的,這可能說明云豹是一種活動更隱秘的動物。大熊貓時常在林區便道附近、溝道兩旁活動,沒有發現大熊貓被大型食肉動物捕食的情況,大熊貓一定有某種方法躲避大型動物的攻擊。豺,俗稱紅狼,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群起捕食,經常發現它們追捕鬣羚時,鬣羚發出凄厲的叫聲,它們的手段是挖眼睛、掏腸子,把動物弄死,卻不吃動物肉;野外從沒有發現過豺捕殺大熊貓的情況,也不清楚這兩種動物是如何競爭的,這還是一個謎。野外發現,年幼的大熊貓有被食肉動物捕食的案例。金雕等大型猛禽也只是對年幼的大熊貓有威脅,成年的大熊貓是不懼怕它們的。處于野外生存競爭中的大熊貓,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于人類,棲息地的島嶼化、破碎化、片段化是主要問題所在。
飛翔的花朵——蝴蝶。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卵是蝴蝶新一代生命的開始,常單個的產在寄主植物上,用粘液粘附在枝葉上,很少成堆產在一起;幼蟲是蝴蝶的取食和生長時期;蛹是蝴蝶的轉變時期,蝴蝶化蛹,一般在敞開的環境中,化蛹地點在樹皮下、土塊下、卷葉中等隱蔽處;蛹殼蛻去,羽化為成蟲即蝴蝶。
蝴蝶的生態習性。蝴蝶是晝出性昆蟲,其活動都在白天。不少蝴蝶喜群集,如:茅坪破岔峪的二尾蛺蝶、楊家溝巴山木竹林上的弄蝶、茅坪石羅溝的各種蝴蝶;有的蝴蝶具遷飛習性,像鳥類一樣冬來夏往、南北飛行幾千公里。成蟲吸食花蜜、果汁、樹液、糖飴或發酵物,也有吸食溪邊或苔蘚上的清水、鳥獸糞便液及動物尸體液的。因此,在林區,我們常常可以在潮濕處、花叢上看到多種多樣的蝴蝶群居現象,飲食習性也從一方面反映出像東坪溝的蝴蝶樹、楊家溝的蝴蝶谷的成因。
經常觀察,就會發現一些奇觀。例如:1998年7月,上萬只的白粉蝶嬉戲在萬畝秦嶺箭竹林上空,場面非常壯觀,登高遠眺,滿天的蝴蝶弄情在竹林之上,究竟是什么原因聚集了這么多的蝴蝶,至今還是一個謎。
天敵與共棲。蝴蝶取食植物,其自身又成為其它生物的食料,保持著自然界的平衡。主要天敵有鳥類、蛙及蟾蜍、節肢動物、寄生蜂、寄生蠅、寄生微生物。有些灰蝶科的種類和螞蟻建立了共棲的關系,螞蟻舐食灰蝶幼蟲身體背腺的分泌物,盡其保護責任,幫助驅逐天敵,甚至冬天把它運回蟻巢中,使他能夠安全越冬。
經過研究,蝴蝶定期大規模“集會”的原因有三:其一是蝶類在繁殖期,性激素相互引誘;其二是有些樹木或花朵能散發奇異芳香招引蝶類;其三是生態環境溫濕度等條件適宜于蝴蝶的群棲。
觀蝶的日子,使人如醉如癡,徹夜難眠,仿佛自己也幻化為一只蝴蝶。
我住在洋縣城,仰望著霧朦朦的秦嶺山,嗅著清新的空氣,幾個月都可以不上街,對于遠足,也沒有多大興趣。每天,能讀些自然方面的書,想些森林里面的動植物,時時留心自然保護區的信息,寫點文章,就已經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