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沒有安排活動,每天在家睡懶覺、看電視打發時間,實在有些枯燥。臨近假期結束的時候,終于向老婆宣布,我要去拍照!老婆以為我要帶她去,有些興奮,不過我還是拒絕了她。
早上起來,老婆為我準備了一些干糧,兩個蘋果、兩罐啤酒和水,我便出發了。家在城西,河在城東,我穿過整個城市,去滕州的母親河——荊河“采風”。
之所以把“采風”引起來,是因為我實在不是個專業的攝影師,也不為了拍出好片大片而來。我只是被那種整日在家賦閑的生活弄得困乏了,想出來透透氣。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荊河在秋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寧靜。河兩岸有許多垂釣者,他們有的小到8歲,有的大到80歲,各自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呆在岸邊,靜靜的凝視著水面自己的浮漂。我一直以為我來河邊“采風”的想法很具創意,沒曾想到,原來這條河,早已經被這些人相中了。
橋面幾乎和河面水平,站在橋上,能看見潺潺的水里有魚兒游過。我拿起相機,時而對準清澈的水面,時而拍下河岸的風景,好不愜意。
荊河是滕州的母親河,她從東部山區發源而來,流向西邊的微山湖,一路向西的她潤澤了一方百姓,讓滕州富饒而美麗。然而,每條河流在孕育萬物的同時,也有其咆哮兇狠的一面,她可以滄海橫流,讓老百姓顆粒無收,餓殍遍野,這就是傳說的“河伯”。在唐朝時候,人們便在這荊河入城處的西岸,建起了一座高高的佛塔——龍泉塔。希望用這寶塔,鎮住河神,讓老百姓過上太平幸福的日子。
龍泉塔穿過唐風宋雨,歷經世事變遷,卻仍然巋然不動地矗立在那里,守望著荊河水線,護佑一方百姓。滕州,便在龍泉塔的注視下一天天發展變化,從歷史的畫卷中走了出來。在滕州城里,有一處公園,公園的制高點是一處閣樓,名為“觀荊閣”,顧名思義,這閣樓,是為荊河而建,旨在瞻仰荊河全貌,頌揚世事變遷,那悠悠荊河,默默地向西流去,無語,卻飽含了歷史的滄桑,每一個生命過客,登閣遠眺時,怎能不被她的從容折服?于是這觀荊閣,便成了文人騷客們向往的地方,他們用自己的靈感,摘取這荊河見證的某個片段或瞬間,記錄下來,刻在石碑上,留給后人評說。
未完,不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