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一本終生在讀的百科全書
媒體:原創 作者:袁朝暉
專業號:陜西濕地
2009/7/23 10:39:35
秦嶺是秦嶺居民的最后庇護所,秦嶺是秦嶺居民的精神家園!
我們調查組急匆匆走在1-4線廢棄的林區便道上,觸景生情,一些昔日的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幾件事特別的清晰,我不禁掏出相機,匆忙地拍下了一百多張照片。一,長青自然保護區的前身長青林業局,是陜西省的五大森工企業之一,以前給這些原始森林的各個地方命名時,大多會根據形勢取名紅旗溝、勝利溝、光明溝等,以后,采伐的地區越來越多,可能也沒有那么多詞了,就按便道名代替某一區域名,1代表華陽林場,4代表第四條林區便道;二、1-4線代表著一個時期,就是森林采伐的全盛時期,有一件事可作為例證。當時,長青林業局參加陜西省林業廳資源處組織的采伐技術培訓班,學習到拐彎索道吊運木材技術,以前索道都是直線的,這個技術實現了索道長度的突破,一方面運材距離遠了,二方面減少了木材的損耗,因為無論是采用木滑道(一種把木材鋪在溝里,成槽狀,利用重力作用使木材下滑到下部的運材技術)或者是索道把木材從山上運下,損失都是很大的,十幾年了,便道上還有直徑六十多厘米的木材沒有腐爛掉,就是例證;三、1-4線巴山冷杉是優勢樹種,遍溝都是胸徑二十厘米以上的大樹,胸徑四十厘米以上的也很多,這對于采伐來說是件好事,一條大溝可以出上萬方木材,當然,論蓄積量來講,約在三萬方左右。當時,社會上正處于大興土木之時,居民新修的房子需要裝修,需求量很大,一百多名林業職工,三千多名民工集中在這一條大溝里,采伐的、打枝的、解板的、背運的(板材不能用索道運輸,那樣碰撞就無法使用了),車水馬龍、晝夜不息,一片繁忙景象,光是吃糧吃菜,就需要整車運輸。兩年時間,六萬畝的森林就伐光了,自然狀態下,可能需要二百年才能復原;四,森林采伐,改變了森林的生態環境,缺少了上層喬木的覆蓋,地面的陽光多了,一些先鋒植物,特別是喜陽的植物就繁盛起來,在林區便道上及其兩邊,一些懸鉤子、紅樺、草本植物立即占領了這些地方,特別是懸鉤子,引來了一種動物,黑熊,黑熊的增多,引來了偷獵者的機遇,這就是我和調查組一九九八年來此溝時發現的事實,在便道兩邊,有許多獵人放置的土炸彈。
走在這條充滿歷史感的1-4線上,我從廢棄的林區便道上丟棄的這些腐爛的木材、舊鋼絲、秦嶺箭竹林下隱藏的伐根下,感受到世事的難料,我從沒有料到長青林業局會在大規模的采伐幾年后成為一個保護區。
我們調查組經過四個小時的艱苦跋涉,快爬到粱頂上時,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雨,加把油,趕快爬到梁頂,找一棵大樹避避雨。急促的呼吸氣息、霧氣、汗水、雨水交合在一起,我們需要一顆大樹,為我們遮風避雨,讓我們在樹下得到休息,梁頂終于到了,可是沒有我們希望的大樹,只有幾顆二十多厘米的巴山冷杉,我們就在這些樹下,將就著避雨,風景還是要看一看的,這是我們的習慣,經過一些艱辛困苦,走到了這個高度,不看一看實在可惜,在雨中,霧里的群山、山峰有幾分神秘,綠色滿目、竹海無邊無際,森林在人的干擾退出后,又恢復了它的自然生命力,幾頭羚牛從森林里匆匆竄出來,發現了我們,掉頭溜走了,他們是不是也在想法避雨。
在兩千多米的秦嶺山梁上避雨,讓我想到了潘文石等人著的一本書的書名,《大熊貓的庇護所》,秦嶺,又何嘗不是秦嶺居民的最后庇護所,它為居民提供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它為居民提供的,是較為全面的衣食住行所需,特別還有人的精神需要,它沒有收取過人的一點回報,無私地奉獻著一切,特別是在居民、國家處于極其艱難的時候。秦嶺是秦嶺居民的最后庇護所,秦嶺是秦嶺居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