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希臘人住在克里特山島上,食野果,飲山泉,與彌猴為鄰,和糜鹿為友,過著天然原始的生活。一日,森林發生火災,部落人們扶老攜幼向山下奔逃,越過沙漠,穿過戈壁,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看到汪洋大海橫亙面前,海岸上鳥語花香,樹木蔥蘢,部落首領立刻率眾匍匐在地,感謝偉大的主賜予了子民生息的神土。自此,希臘人定居在愛琴海北岸,締造了人類史上最早的文明之光。
人類啟蒙時期,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與水為鄰,逐水草而居,在河畔、湖濱、綠洲開辟草萊,刀耕火種,建造最初的家園。擇水而居,也是現代人安居質量的重要標志,大凡優美的城市安居小區,在設計上總要考慮到水景公園,讓人們休閑時光得以放松心情。
我們的祖先曾形象地把這個過渡帶稱為“河之洲”。《詩經·關雎》起興之句就從濕地說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這應該是兩千年前人們生存環境的寫照吧?
翻開古代文獻,還可以看到不少“河之洲”的別名:汀、泊、濱、汕、汊、澤、潯、浦、淀、涯、沚、滸、泓、洼、潭、澗、渚、淖、湟、灘、潴、陂、隰、潟、塘、藪、河漫、沼澤、沮澤、沮洳等等。古人對這些詞匯的構造別有意思,僅僅從文字結構的角度看,每個詞仿佛都是一片獨特的風景,形象地闡釋著“河之洲”的諸多形態。同是描述水中或水邊平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爾雅·釋水》)水邊平地稱為“汀”,停船靠岸的地方為“泊”,時而被水淹沒、時而露出水面的地方叫“灘”,靠近水邊的地方為“濱”或“滸”,還有兩個書面詞“漵”和“潯”,用來描述江河之濱;在描述水沼方面,聚水的洼地為“澤”,水淺處曰“淀”,水深處曰“潭”,水面廣闊處稱為“沮澤”,水面不廣闊處為“洼”……這些字眼的創造和應用,可以看出古人對水域生態的觀察多么細致精心!科學分類更加精細的今天,人們賦予它們一個統一的學名:濕地。
濕地的研究最早起步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最初的研究只是關注狹義的濕地,即沼澤、湖泊。后來,濕地牽涉到生態、地理、環境、水文等眾多學科,地理學家、土壤學家、水文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及經濟學家都對濕地產生濃厚興趣,濕地成為一門新興學科。
精確地給濕地下個定義的確是困難的。全球環境南北有別,地理分布東西迥異,各類濕地地貌、氣候、生成條件和水文條件不盡相同,濕地類型的多樣性使得生態學家很難對濕地作出統一的定義。地球上除了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濕地分布。據世界監測中心稱,全球大面積濕地有57處,面積六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總面積的6%,其中列入全球重要濕地名錄的就有1177塊。據統計,世界各國對濕地的定義多達50多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世界上最早給濕地定義是美國魚類與野生生物保護組織,1954年該組織注意到濕地喪失后對魚類和野生動物的影響,專門發起一次對美國濕地的調查,在考察報告中把濕地的定義為:“濕地是指被淺水、暫時性或間歇性積水所覆蓋的低地,它常常是被大眾提及的下面名稱:草本沼澤、木本沼澤、泥炭沼澤、濕草地、池沼、淤泥沼澤、以及河漫灘、長有挺水植物淺水湖泊或池塘,但是不包括河流、水庫和深水湖。”1979年,這個組織在經過對本國濕地的二十多年調查之后,重新給濕地作出定義:提出濕地應具備的三個特征:一是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優勢種;二是底層土主要是濕土;三是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加拿大、英國等國家濕地保護機構也分別對濕地作過界大致內容與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相似。
濕地研究工作者比較認同的濕地定義是《濕地公約》中的詮釋。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爾召開一個國際會議,專門研究濕地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作用。這次會議上,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瑞典、芬蘭等36國簽署通過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或《拉姆薩爾公約》),公約中對濕地的定義是:“統常指不論其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這個定義中濕地的范圍既包括沼澤、泥碳地、鹽澤、紅樹林,也包括湖泊、河流和水深6米以內的濱海水域,還包括水稻田、魚池、鹽田、鹽堿地、水庫和運河等人工濕地。這一定義范圍比較寬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已經被濕地科學工作者、各國政府管理者和決策者所認可。
如果通俗地描述濕地,那就是:完整的濕地系統是由積水、潮濕土壤、水生動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組成的獨特自然景觀。這四個要素是濕地最關鍵的特征。這本書里將要提到的湖泊、沼澤、海濱、沙洲、運河、三角洲、水稻田、鹽沼、紅樹林等,都可以看作是濕地的具體形態。
至2002年,全球已有131個國家和地區正式加入了《濕地公約》。中國于1992年正式成為濕地公約締約國。我國境內濕地分布十分廣泛,國際濕地公約列出的27類自然濕地和8類人工濕地,在國內均有分布,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頃,占全球濕地面積的10%。從東部沿海到西北廣漠,從東北到西南,分別有不同類型的濕地呈現。東部沿海的雙臺子河口、鹽城灘涂,東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西北的塔里木河、黑河、內蒙古毛烏素沙漠湖泊,青藏高原的眾多湖泊、沼澤和三江源口,云貴高原的滇池、草海,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湖、微山湖、洪澤湖、巢湖、升金湖等,都是風光旖旎、環境獨特的典型濕地。已經建成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有260多處,其中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有21處。
《濕地公約》履約三十多年來,濕地科學作為地理、環境、水文、生態和資源等多學科交叉形成的邊緣學科,已經得到全球共識,特別是特大洪水的發生、動植物品種瀕臨滅絕的許多的事實,以及人類違背自然規律改造自然中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使更多的人們看到了濕地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的意義。濕地既是一個較獨立的系統,有其自身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規律;但又不完全獨立,它在許多方面依賴于相鄰的地面景觀,與它們發生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影響鄰近系統的活動。因而,它的興衰關系到地球全系統的興衰,它的痛疼牽連著地球各個部位的痛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