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4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點星子站水位為8.20米,逼近8米的極枯水位。自10月中旬以來,受持續少雨和長江水位降低的共同影響,江西境內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5大河流及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江河湖泊持續低枯,已對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截至11月4日,江西境內已有102.22萬人飲水受影響。據氣象預報,未來一段時期,江西省仍維持少雨天氣,底枯水位影響范圍將會進一步擴大。面對今年枯水時間提前,以及日趨蔓延的旱情,江西全省正密切關注,加強監測,科學調度,合理調配抗旱力量,進一步加強用水管理,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合理安排農業、工業和生態用水。
11月6日,鄱陽湖鞋山水域一片旱象。在裸露的湖底上,牛羊正在低頭吃草,一輛摩托車急速駛過,卷起一陣灰塵。當地漁民在沙灘上補網,有說有笑,顯然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況。
鄱陽湖水位連續10年走低,枯水季節提前甚至延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相關部門為這個季節性湖泊提前枯水的常態化找到了理由,但年復一年的干旱還是引起了專家們的憂思。如何消除影響鄱陽湖生態的“人為因素”,成為他們關注的話題。
現狀鄱陽湖提前入枯常態化
星子水文站是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已設站80多年,當水位在10米以下時,就意味著鄱陽湖進入枯水期。今年9月19日,該站水位為9.98米,提前一個多月進入枯水期。事實上,近幾年鄱陽湖極枯水位不斷出現。在都昌水文站,現有水尺已測不到水位,每年枯水期都要在湖中心設臨時水尺。
水文資料顯示,新世紀以來,鄱陽湖枯水期呈逐步提前趨勢。監測數據顯示,1956年至2002年,鄱陽湖進入枯水期的時間大致為12月1日前后,2003年至2013年平均枯水期提前到10月27日。最近10年,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兩個汛期超過了20米,其余大多在17米左右徘徊,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時間在不斷延長。即使是在2010年那樣的豐水年,枯水期仍達到165天,一些年份連續低枯水位時間甚至長達254天。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鄱陽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長,正導致沉水植物數量減少,洲灘植被退化,使原有濕生植物群落向偏旱生的群落類型演替,對越冬候鳥、魚類等造成不利影響。
原因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并存
鄱陽湖水位為何持續10年偏低?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省生態學會秘書長戴年華研究員認為,鄱陽湖低枯水位呈現常態化趨勢,有自然條件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作用。
鄱陽湖湖水主要依靠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近年來,由于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偏西,致使我國的降雨帶一直向北推進。北方一旦降水偏多,南方就會干旱。另一方面,由于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導致入湖水量在一個時期內嚴重不足。氣象資料顯示,進入新世紀以來,鄱陽湖流域年平均降雨量比1956年至2000年平均降雨量減少330億立方米,減少幅度為12%。
長江上游大批庫壩對鄱陽湖的“拉空”作用,造成了非自然因素的持續低枯水位。長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庫共有29座,防洪庫容合計530億立方米。這些水庫群在汛后集中蓄水運行,造成鄱陽湖水位降低、水量減少。此外,鄱陽湖區出現的大規模采砂活動造成湖區河道下切,水位下降嚴重。以星子縣入湖水道為例,1999年以來采砂猖獗,過去河道最深處為7米,而去年已達22米。
“湖底到處是深坑,像一個碗上有缺口,肯定存不住水,也不能形成有效水位和湖面。”戴年華說,采砂把原來的湖盆地形破壞了,使局部區域湖盆下降。當鄱陽湖水位高時,這種負面影響還不是很明顯,而在秋冬季水位較低時,這種疊加效應便會顯現。
對策由生態保護走向生態發展
“鄱陽湖的枯水癥結在于根本存不住水。”不少專家認為,目前每年從鄱陽湖流走的水量為1450億立方米,而儲存下來的還不到3億立方米。這幾年長江補給水量越來越少,應盡快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這對抬高鄱陽湖枯水期水位,促進生態系統恢復,改善湖區周邊取水條件,為鄱陽湖區水資源持續利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據了解,目前我省有關部門正在調研鄱陽湖低枯水位對城市供水的影響,并準備通過采取上游水庫調節、沿湖取水管線延伸和加強采砂管理等應對措施,確保城市供水安全。
“如果說導致鄱陽湖枯水期提前并延長的自然因素短時間難以解決,我們能不能從減少人為因素著手為鄱陽湖做點什么呢?”戴年華認為,當務之急,要加強鄱陽湖生態管理和保護,減少人為干擾。鄱陽湖應由生態保護走向生態發展,要解決鄱陽湖生態保護面臨的問題,不僅需解決當地漁民的生計問題,還需科學規劃,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就需要對湖區生態進行長期定位監測,加強鄱陽湖綜合管理。目前的問題是,農業部門管漁業,水利部門管水量,環保部門管水質,林業部門管鳥類濕地,各自為政,所以應該進行綜合規劃,理順鄱陽湖生態管理和保護的關系。
戴年華說:“生態補償只是輸血,為湖區居民培養造血功能才是長久之計,建議在不破壞鄱陽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生物資源,嚴格控制捕撈總量,分期分批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我們還應該爭取國家相關政策、爭取項目,讓漁民能夠安心上岸,為漁民謀出路。”(徐黎明 呂承華 供稿 聯系電話:13879231961 )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