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尤其我國人口數量龐大,為了讓大家首先有飯吃,自古就以農立國。當今更不例外,國家以農業為基礎,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不斷調整完善農業政策,出臺各種支農惠農措施。改革開放、脫貧摘帽,人們體會最深、記得最牢的最大變化,莫過于可以吃飽肚子并逐步吃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飽穿暖才好干事創業。
然而,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種莊稼生產糧食也一樣。沒有人能想到,新世紀之交直到今天,生發育成籽粒也即糧食的農作物營養體,完成神圣使命后退變成的秸稈,如何處置卻成了社會性問題。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分離,農家生活用能的多樣化,減少了秸稈的傳統利用;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的前提,是作物營養體的相應增加。這一增一減,使糧食生產進入了利害得失兼而有之的新階段,秸稈的不當處置,似乎成了種田者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難堪事。
種植業是植物生命活體的再生產,農時從屬于自然節律,譬如春種秋收。收獲季節糧食歸倉,伴隨著秸稈也得下地,好空出地來耕耘播種下一季作物。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后,大量秸稈集中產出,全國年產糧食6.5億噸,秸稈說什么也得比糧食多,有資料顯示為9億多噸。糧食是全國人民天天在消費,副食品加工業、養殖業、工業產品天天在轉化,不怕多,只怕生產不出來。而秸稈,都留給了種田者和長出它的土地。
種田者自己能掌握,也是國家提倡最多的秸稈處理途徑,便是還田,哪里來還回到哪里去。從物質循環利用、發展生態經濟看,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培肥地力的傳統做法。但要秸稈進入土壤生態系統成為營養物質,首先得把自己充分腐爛了,沒有高溫高濕和足夠的時間腐爛不了,反倒會禍害土壤,妨礙作物正常出苗、扎根和生長。同時,就算具備適宜條件充分腐爛進入土壤系統了,也還有個和土壤本底的平衡問題。學術上和工作推進中說,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促進微生物活力等,好處很多,這都沒有錯。
可是,莊稼是種在土地上,不管黑土地、黃土地、紅土地,土是基礎,說測土配方,沒有說測秸稈或有機質配方的。那么,莊稼年年要種,秸稈季季還田,加上機械化收割的高留茬,表土積累起厚厚的腐爛半腐爛秸稈層,使土壤基質發生變化,如太疏松了,會不會也影響到作物的正常扎根生長呢。再者,雖然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但沒有人把作物直接種在糞堆上,閑置未用的農家肥糞堆上很少長植物,比起農家肥來秸稈層更缺少土壤成分,可能更長不好了。正如有關部門指出的,還需要通過長期監測來評估大規模秸稈還田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科學評價秸稈還田的生態效應,規避秸稈還田潛在的生態風險等。這就影響到一些地方的秸稈還田率,是要形式上的充分還田,還是因地制宜適當還田保持土壤的可耕作性,農民必須作出選擇。
至于秸稈的其他綜合利用途徑,還有待于科技進步和各地區各行業的支援,秸稈持有人是被動的。當然支援也會有,還田一部分,自己盡可能留用一部分,實在處理不了的沒有辦法可想時,就有可能燒掉,以應農時。其實,燒秸稈也是傳統農業和農村生活的一部分,都知道燒過的秸稈灰燼是農田一般普遍缺乏的鉀肥,常有撒草木灰給田間作物追肥的,低溫霜凍時夜晚燃燒秸稈形成煙霧滿地跑,可以保護未成熟作物。但是,現在外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保衛藍天、控制增溫、節約資源的需要,不允許燒秸稈了。再燒,便是前文所說“秸稈的不當處置”,于是就有了不分南北、夏秋繁重的秸稈禁燒工作。一方不燒掉多余的秸稈種不了地,一方不讓燒,少不了矛盾沖突。
可喜的是,經過各方面的持續努力,全國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已達到88%的歷史高位,很多省份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秸稈離田利用占可收集量的33.4%,利用途徑包括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這就使有可能不當處置的秸稈大為減少,燒與禁燒間沖突可能性大為降低。但是問題并未完全解決,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有報道就分析指出,一方面秸稈年年都產生,持續保持高位利用壓力很大;另一方面百分之十幾尚沒有利用的秸稈,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實現秸稈高值化利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位利用壓力大”,說明一些處置途徑還受到技術和市場的限制,難啃的“硬骨頭”,應該是利用不了的怎么辦。
事實也是如此,綜合分析一些可以相互印證的報道,形勢似乎還有些嚴峻。有一篇報道的標題是“秋收秸稈禁燒不再'一刀切',是真的嗎?答案已出,農民要注意”,其前半部分反映農民希望合理焚燒秸稈的心聲,后半部分傳達政策規定,正文中說不僅繼續一律禁燒,查處也更有力度,如衛星照片監測、無人機觀測的引入,對違反者批評教育、處以罰款等。從字眼和要求看,一些地方部署禁燒工作力度也很大,如堅決扛起禁燒秸稈的政治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措施實現秸稈禁燒管理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處煙”,工作不力、失職失責的要嚴肅追責問責等。
一方面秸稈全面變廢為寶仍任重道遠,一方面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那么,還田和離地資源化“五化”后剩下的秸稈怎么辦,況且秸稈綜合利用市場也是變化的,導致剩余的秸稈時多時少,少了當然好,多了呢?從大局出發糧食不能不種,還要依節氣農時和作物習性對土地的要求種好,多途徑資源化處置后剩余的秸稈又不能燒掉,騰挪不出地來或勉強還田橫七豎八滿地都是秸稈,這地又怎么種?沒有人要的秸稈燒也燒不得,留也留不得,無疑把種田人推到矛盾的漩渦,土里刨食的辛苦中又有了許多焦慮和無助,潛伏著引火燒身和隨之而來的訓斥、罰款等。
只要糧食不要秸稈違反物理常識。秸稈的前身是營養體,盡管選種育種都希望籽實體在作物中占比更高,但先有營養體而后才有籽實體,其長勢決定著產量高低,再怎么選育良種,營養體也必須有,她是母親,豐滿健康的身體決定著子女的體質。人民公社大鍋飯時期,打不下糧食,農作物秸稈也少,那時候不但缺糧食,秸稈也不富裕,差不多能利用的都利用了,不存在燒秸稈騰地的問題。所以,秸稈多標志著糧食也多,多產糧是種植業的價值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秸稈很多甚至處理不了,是好事而絕非壞事。思想上明確這一點,充分認識秸稈在糧食生產中的本原性價值地位,看問題可能就不一樣了,如肯定糧食之利的同時,也不把秸稈看得那么可惡。
具體說來,秸稈除了就地還田和離地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綜合利用外,如果還有剩余且占地影響再生產時,種田人自主選擇就地燒掉,是不是也可以看作秸稈資源化的一種方式,具有充分合理性、正當性,而不再是各級政府部署力量予以管控禁止的問題呢。結合種植業特點和當前各方面情況,在系統外秸稈市場飽和、系統內滿負荷消化而仍有秸稈需要處置的時候,把燒掉占地秸稈作為種田人不受外部掣肘因而最可實施的兜底措施,是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的。
首先是近幾十年來大張旗鼓的秸稈禁燒和持續的資源化推進工作,增強了人們對燒秸稈浪費資源、有害環境的認識,建立了一套可以不斷完善和開拓新途徑的秸稈綜合利用體系,使燒秸稈的意愿大為降低,可供燒掉的秸稈數量顯著減少。如果說過去收獲季節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燒秸稈,烽火連天的煙霧污染空氣、影響景觀,現在不會了,前面說過只有百分之十幾的秸稈尚未納入利用,也不可能都燒了。有關部門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根據天氣變化、秸稈數量、燒點位置等給予科學指導,分時段、分區域燒,盡可能控制瞬時規模和影響。
其次,燒秸稈不說肥田沃土、控制病蟲草害,就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作為污染源計算的話,排放量和有毒有害物質在總量中也應該是占比最少,污染貢獻最小的。糧食符合食用標準,長出糧食的秸稈當然也無毒無害,否則小麥、水稻、玉米等秸稈不會從古到今都是牛羊的上好飼料。燃燒過程會產生新的物質,不過其毒性比起化學物質來高下立判,秸稈煙霧嗆人但很少中毒死人。況且夏秋兩季燒秸稈也就各有那么幾天,拖長時間錯過農時了,不像工廠排污一年四季不間斷。再看產生排放的基礎物質量,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52.4億噸標準煤,除排放大戶火電減排外,新能源哪個沒有排放,最少得生產出建造水電站、光伏電站、風電場的設施設備和基建材料,是生產就有排放。全國煉油產能9億多噸,少不了長明燈排放,其他眾多化工企業,不僅排放強度大,也多為有毒有害物質。
說這些并不是要燒秸稈向高排放看齊,也不是說燒秸稈排放有理,在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實現雙碳目標的艱巨任務中,任何有助于減排的措施都要肯定鼓勵,而非放縱排放,秸稈的處置也不例外。同時,我們也完全有必要考慮種植業產生秸稈的不可避免性和全面資源化的局限性,實事求是給可能的燒秸稈正名,將其看作種植業的一部分、資源化的一種形式,不要單純和污染、霧霾掛鉤一棍子打死。在巨大復雜的污染物排放市場中,給燒秸稈留有一席之地,作為不得已處置剩余秸稈,以便順利進入再生產的兜底措施,也把“燒”和“禁燒”雙方從不必要的矛盾沖突中解脫出來,增進社會和諧。
農業是歷史最悠久的產業,知識經驗、技術體系都很豐富,在絕大部分秸稈通過其他途徑消納解決,只有十分之一約1億噸有可能通過燒掉騰出地來的背景下,給種田人多一份自主選擇,多一些靈活性,相信他們一定會有更好的處理。隨著資源化進一步發展,秸稈成了緊俏商品,屆時想燒可能也沒有人愿意燒了。那么,在此之前為了不影響再生產,種田人不得不燒掉一些占地秸稈,即使給大家帶來什么短暫的不快,我們是不是也要愉快地承受下來。取糧食之利捎帶些秸稈之害,想來也是可以且無大礙的。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