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滇池違建 生態環境部網站
三、嚴格管控涉及自然區域的開發建設活動
生態破壞容易恢復難, 但預防也不比恢復容易,困難在于直面經濟利益,環境正義和經濟正義短兵相接。人類有史以來都是向自然不斷擴張獲取更大發展利益,這一思維定勢即是在我國大部分國土空間特別是好山好水好地方,早就演變成典型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為改善人與自然緊張關系而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也沒有多大改變。習慣成自然,只要還有自然留存,不論實際需要與否、有無其他替代方案,一事當前總想著向自然索取再索取,自然地域似乎無邊無際無窮大,自然要素被當做聚寶盆因應不斷膨脹的各種需求隨時資源化,以至于向自然進軍再進軍總是支持者眾、反對者寡。許多地方以解決緊迫的發展問題為由,未能有效預防新的生態破壞蔓延,而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后卻能迅速糾正,或中央領導反復批示上升到政治問題后最終都能退出開發恢復生態,而未曾影響經濟發展。反映此類外延擴張式開發建設所需條件和目標預期,通過改換跑道走內涵挖潛之路完全能夠解決,或者本身就是重復建設、過剩供給,類似公共悲地能占就占多多益善,犧牲自然生態不心疼,不能占也無關緊要,沒有什么損失。
秦嶺北麓上千棟違建別墅曝光之初,許多別墅無人認領,顯見是多余之物;2019年修訂《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核心保護區面積占比由0.77%提至13.92%,也沒有說會影響發展,表明提升保護的空間原本很大。2019年5月9日云南省政府研究立行立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問題,要求全面清理蠶食滇池長腰山近92%土地空間的房地產項目,違建必停必拆,并未提及因此出現的住房缺口怎么辦,顯然也不是民生剛性所需。甘肅、青海兩省停止祁連山開發項目后,都沒有說對經濟發展有影響,反倒為恢復生態花費不小,一大批人受處分,真正的“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說明嚴格管控涉及自然區域的新開發建設活動,促進內涵挖潛解決發展所需有著廣闊前景。良好的自然生態是我們從后代人手中借來的,理應以更加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通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發展,實現對新生態占用時空和量的最大化控制,完好的傳承下去。
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重要位置,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開展中央環保督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黨、全國、全民、全域、全要素大環保格局正在形成,為嚴格管控涉及自然區域的開發建設活動預防新的生態破壞,提供了強大的政治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了經濟社會條件,順勢而為向前一步正當其時。涉及較大面積占用自然生態空間、加重威脅自然生態系統的開發建設活動,除非經濟合理、生態可承受的線性穿越項目或局地分布國家又緊缺急需的特種資源點狀開發,其他的立項論證審批都應該以更加保守而非更加積極的指導思想從嚴管控,一慢二看三或不通過,可上可不上的以緩上、不上為常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虧不了誰。
從一些項目啟動造勢中振振有詞說開發建設是發展的必須不可更改,到后來因故未能如愿卻從未聽說影響發展的事例看,這方面預防生態破壞的潛力非常大,優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益也很顯著。如當年的大連實德石化項目因故化為泡影后,不僅雙島灣濕地免于開發,也減少了過剩產能。長江航道項目中,江蘇和暢洲新開航道計劃未能通過環評審批,并不影響長江水運量年年創歷史新高;云南說要依托水富港走向世界,因提升航道等級需炸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礁石等原因,至今沒有整治提升也未影響云南走向世界。江蘇沿海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標志之一是270萬畝的海涂圍墾開發,為此從鹽城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大體量調出自然性最好的濱海濕地,一期工程后反而暫停圍墾,申報原圍墾計劃中最大片區百萬畝條子泥濕地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長江經濟帶清理小水電,共退出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沖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電站3500多座,完成整改2萬多座,消除減脫水河段9萬余公里,(《人民日報》,2021.3.25)雖然3500多座在長江經濟帶2.5萬多座小水電站中占比小,但總是退出一批不發電了,風電場也有不少退出,然而國家供用電仍很充足。
事實表明,這些涉及占用自然或加重干擾自然而生態代價巨大的開發建設,不同的利益相關方雖然都強調各自項目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替代,不上馬天就要塌下來,但從全社會看并非全是事實和必須,不排除利益誘導下各自跑馬圈地圈水搞重復建設、過剩產能、過剩供給。就此而論,在自然生態一片頹勢而向自然進軍慣性仍舊很大的今天,因應人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形勢不斷變化,對新的涉自然生態項目改人類有史以來一貫的積極支持為保守以對,是預防新的生態破壞的必須,也是新發展理念應有之義。同時,適應生態占用干擾型項目建設和生態破壞同步發生、不破壞就無法施工的特點,建立不同于工業污染排放項目事中事后監管不合要求可以隨時糾正的事前預防性監管機制,避免生米做成熟飯再來收拾殘局。科學認識“生態產業化”概念,防止誤用濫用閑置生態破壞預防機制,人工生態是產業化的產物,尚未產業化的是自然生態,但只能限于特定地點、特定形式而不能普遍產業化,否則無異于普遍開發利用,要注意這個區別。
四、打心眼里愛惜自然
人與自然關系的初始和本質是和諧的,因為人也是地球生命共同體成員,自然是人發生的依據、發展的條件,不和諧就不可能有人的出現及其漫長演變歷史。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充滿矛盾的,并非天然美好,除洪水、干旱、瘴氣、瘟疫、猛獸等自然事物不適宜人的生存發展,人要與之斗爭外,人通過自我擴張排除自然物質占有更多生態空間,變更多自然要素為經濟資源,打破自然模式重新安排河山,大量人工化自然生態系統等,無疑站在了自然發展的對立面,自然不好惹也惹不起,面對來自人的爭斗、破壞,又不斷派生新的生態環境問題令人應接不暇甚至無以應對。這使人雖然以自然為家園,早就感知到自然的恩賜和美好,及至闡明自然生態服務關乎人類發展的方方面面,對自然母親的須臾不可或缺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但人們向來看好的還是對自然的急功近利,寧可因小失大也不放棄“小”,把人與自然關系總是向著不和諧方向運作。今天,即便自然日漸式微,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成為時代最強音,也還是熱衷于對自然的占領、控制、改造,不戰勝自然誓不罷休,對自然的人文關懷、真心愛惜似乎少了許多。
這是生態環保要求宏觀上肯定微觀上卻常遭遇否定,普遍存在“原則上講保護,一具體就把保護丟在一邊”,和“嘴上講保護,一干活就不管保護”(阮成發,2021.1)等現象的根本原因,改變的支點就在大家內心真心愛惜自然上。恩格斯指出:“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作為保護對象的自然,權衡開發的利弊得失。自然生態不只是自然物質的存在,也是經濟、人文等多面向的存在,是生態服務的源泉和載體,不只是現時的自然世界,也是歷史的自然、未來的自然,那些經由先輩們仁愛之心一代代精心呵護傳承至今的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存在價值更不可估量,保護自然本身完好性就是自然資產、發展資源的最大保值增值,就是以人不可創造也不可缺少的自然之物惠益于人類社會,刻意開發建設雖可收獲一地一業一時之利益,但自然之痛并由此導致人類長遠利益無可挽回的損失,孰輕孰重理當辨別。
如祁連山不僅生態地位重要,基于充盈生態服務的經濟地位本來也已經很重要了,再搞不必要的開發變現必然是以小失大、弄巧成拙。僅以水資源論,沒有發源涵養于祁連山的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源源不斷輸送生命之水,就沒有河西走廊綠洲、額濟納綠洲和武威、張掖、酒泉遼闊大地的燦爛歷史與當代各方面的發展,還決定著居延海的生與死,影響著羅布泊的興與衰。甘肅早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停止祁連山森林采伐,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定有關管理條例,看重的就是祁連山水源涵養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秦嶺橫亙在我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線上,文化源遠流長,被稱為中華文明的龍脈,有文章稱中國China中的“Chin”即是“秦”,代表中國,秦嶺即是中國嶺、中華嶺;大秦嶺連接著“萬山之祖”昆侖山,向西連接著波斯高原,直至阿爾卑斯山,是歐亞大陸脊梁的東方之首等。(光明網,2017.11.11)秦嶺森林覆蓋率94%以上,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30000以上而成為商品,“來自秦嶺的瓶裝空氣18元一罐,有一種森林的味道。”(華商網,2017.1.18)繼承數千年保護秦嶺的優良傳統,陜西在新世紀之初就提出要建立秦嶺“中國人的中央公園”。“高原明珠”滇池,昆明大觀樓長聯妙趣橫生的描述和贊美,讀來令人有如身臨其境而久久不能忘懷,今天滇池雖然污染了、變小了、人的活動多了,但在自然文化價值上仍然獨具一格,“滇池:山水相依別樣美”是滇池管理局網站首推。“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自然,原本我們愛都愛不夠,豈容繼續無謂開發破壞。
良好自然生態是自然價值所在,更是關系民生福祉和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綱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并到2030年要基本實現。優美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優美自然生態最為珍貴,亦是經濟的基礎而最難呵護。中國美麗不美麗,關鍵在能否有效預防新的生態破壞守護好歷史以降留存下來的自然之美,同時在人類活動收縮區域給自然合乎規律的留出空間和時間恢復更多自然之美。過去,我們急于擺脫貧困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對自然的索取幾近有水快流,也沒有多少閑心雅致靜觀自然之變、欣賞自然之美,嚴重遮蔽了愛惜自然的情懷。今天,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護自然生態對人民有益,受群眾歡迎,有條件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了。哲人有言:你所愛的自然,必將因你的呵護而更加美好。2021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呵護自然、人人有責”的主題在感召催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指引前進方向,只要我們愛惜自然之情足夠濃烈,理性堅持保護反對無謂開發,“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伴隨“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并“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等祖國大地自然人文之美,就一定會迎來偉大新生!
滇池風光 網絡圖片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