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隆寶自然保護區
青海隆寶自然保護區,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以濕地保護為重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中國珍稀鳥類黑頸鶴理想棲息地和繁殖地而聞名,被我國鳥類專家譽為“黑頸鶴之鄉”。
近年來,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青海省玉樹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領導和省州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扎扎實實推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青海隆寶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
1.科學規劃和認真落實保護區規范化建設
完成辦公設施更新、小型燃料站、監測站庭院維護、專家活動室、觀鳥平臺、會客室、宣教館、黑頸鶴標志大門、黨員活動室、鳥類文化長廊、標志性黑頸鶴雕塑、保護區徽標識和自然科普宣教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保護區運行環境、數據庫建設、綜合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智慧巡護系統、公眾宣教多媒體查詢系統、水鳥全方位視頻監控平臺、物種監測系統等數字化保護區建設,不斷釋放自然保護區發展活力。
2.全省率先建立啟動隆寶濕地管護員制度
從隆寶湖水鳥主要棲息地與自然保護區22個監測樣方所屬草場牧戶中,聘用10名濕地生態管護員,在全省自然保護區率先實施濕地管護員制度,每個管護人員持證上崗。為充分發揮管護人員的作用,還制定落實了濕地生態巡護員管理制度、巡護工作制度、巡護報告制度等。同時,組織參加云南大山包、會澤、貴州草海等黑頸鶴越冬地自然保護區交流學習,提升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管護規范化管理。
3.實施保護區管護確界標識和標牌設置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按照《自然保護區設施標識規范(LY/T1953-2011)》規定,在查清資源的基礎上,設置大型界碑4 座、小型界碑 30 個、保護區界樁100個、功能區標樁150個,完成全國自然保護區范圍界限核準和勘界立標的目標。
4.開展濕地保護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
通過對涉及自然保護區周邊123戶130381畝湖面草原面積,按照每畝12元,牧戶草場面積不足10000元補足1萬的補償受益標準發放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資金342.7472萬元,鄉、村、社三級社區管護補助26.0762萬元。同時,簽訂鄉、村、社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共管協議與牧戶管護協議,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提升工作。
5.建立和健全保護區各項規章及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管理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崗位責任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事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巡護員管理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教育培訓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工作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勤考核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財務管理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報告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管理制度》《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管理方案》《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應急預案》《進入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規定》等管理制度。
6.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監測能力
完成《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監測報告(2014年)》《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社會經濟2015年調查報告》《2017年隆寶水環境監測報告》《2016年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頸鶴衛星跟蹤調查報告》《玉樹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8年植被檢測工作報告》等調查監測工作。通過調研監測,探知了黑頸鶴的遷徙到越冬地的主要停歇地及越冬地,改變了一直以來形成共識的隆寶保護區黑頸鶴遷徙路線為中部遷徙路線的原有認知與論斷。形成水鳥繁殖地周邊82個牧戶的社區調查報告,全區130余平方公里10cmf高分影像圖,植被樣地監測記錄物種到127種,水鳥監測從61種達到111種。
7.建設打造隆寶自然保護監測指揮中心
通過自然保護區主要水鳥棲息地的全覆蓋視頻監控系統平臺,打造建設集觀鳥、視頻監控、會議室為一體的隆寶監測指揮中心,告別35年來高單、雙筒望遠鏡觀鳥的歷史。通過高清晰的大屏幕畫面,可以近距離感受隆寶濕地變化及鳥類活動情況。
8.不斷完善自然生態教育科普宣教基地
全面完成保護區監測大樓一至二層自然生態科普宣教館改造建設,由高度5182的保護區、高原上的生命樂土和隆寶的守護三個展區,以隆寶自然保護區介紹、隆寶灘上的秘境、云端隆寶我與黑頸鶴約定的地方、高原上的綠色“精靈”四個主題,宣傳自然保護區30多年保護恢復、科研和發展歷程,努力打造全省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創新示范基地。
9.搭建自然保護科研監測信息共享平臺
先后與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青海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等,搭建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育、高寒地區野生動物外來疫病監測、濕地氣象相互作用綜合監測系統信息共享平臺,提升自然保護區氣象、水文、疫病及生態監測能力,研究成果將對隆寶高原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發揮重要的作用。
10.建立與其它濕地自然保護區合作關系
先后與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雅江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南會澤、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協作保護機制,攜手并肩,共同提高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水平。
11.加強與有關國際環保組織的合作聯系
進一步加強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合作關系。先后開展蘭芝攜手WWF“傾注水活正能量”隆寶公益之行、WWF“衣衣不舍”4000件愛心捐贈活動、水的旅程與水同行,探尋長江之源公益之行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黑頸鶴共度夏天,與志愿者共享自然”公民科學家體驗營活動,使隆寶自然保護區得到國內認可、國際環保組織關注支持和更多志愿者的參與。
12.配合國家及省有關部門開展調研工作
自然保護區已先后接待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全國臺聯、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國工程院、中央改革辦督查組、中央環保督察組、中國濕地保護協會、清華大學、國家發改委等國家和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及省內有關部門的調研考察,年接待調研考察人員超過20000余人(次)。
青海隆寶自然保護區工作成效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鳥類種群資源數量逐年增加。據統計:鳥類種群數量由14目28科61種增加到目前的16目36科111種;黑頸鶴數量由1984年建區時的22只,增加到現在最多時的216只,平均每年保持在170-180多只;斑頭雁也從原來的幾百只達到1萬余只,黑鸛、赤麻鴨、豆雁和其它鳥類資源數量也都有明顯的增長。同時,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建設持續保持向好,周邊監測到了雪豹、白唇鹿、赤狐、棕熊等各類野生動物,監測白唇鹿最多發現500多只群集壯觀場面。二是形成自然科普教育的天然課堂。通過制作隆寶自然保護區宣傳片、《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主題歌、設計自然保護區區徽、制作宣傳手冊、宣傳折頁、宣傳展板、開展“愛鳥周”、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宣傳月及鳥類濕地知識進校園、環保志愿者行動、愛心鳥巢、讓鳥飛起來等公益活動和開放自然生態科普宣教館等方式,擴大了宣傳影響覆蓋面。有些活動多次被中央衛視、青海衛視、康巴衛視、綠色時空、中國林業網、人民日報、青海日報、中國綠色時報等新聞媒體報道。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通過《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共和國發展巡禮》欄目,直播了隆寶濕地守護黑頸鶴家園的情況。隆寶自然保護區已成為自然科普教育的天然課堂,成為玉樹弘揚生態文明,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三是全力打造“生態+”特色黨建。保護區在吸收的濕地管護員黨員中建立了黨小組和黨支部。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的教育,使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同時,按照“十有”標準建設黨員活動室1處,把黨員活動室真正建成黨員政治學習的中心和思想教育的陣地。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