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新疆有個消失了的樓蘭古國,殊不知,在甘肅也有這樣一個古國消失了,它就是黑水國。自從俄羅斯那個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并發掘后,黑水國遺址轟動了全世界。在甘州,圍繞著黑水國的傳說很多,莫衷一是。事情就是這樣滑稽,失去的東西才是美好的;熟視無睹的東西,卻往往有許多抱怨。
在張掖到臨澤縣的路上,也就是離開張掖十五公里處,有一個的古國遺址。據當地人講,老甘州在若干年前也在這個地方。由于歷史的原因,或者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風沙越來越大,水越來越少,一個文明就消失了。這不能不讓人徒生悲哀。從大量出土的陶壺、罐、鼎、倉、屋、井、灶和五株錢來看,它的建造應該早在西周,消失應晚于西漢。因為五株錢只有漢代才有,是漢代的流通貨幣。
我們部隊搞營房建設,我去那里拉過沙子。當地的老百姓告訴我說,烏江及大灣一帶是甘州古文化的發源地,從黑水國古城到平原堡,再到黑河灣一帶,自古就是先民繁衍生存的福祉 。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黑河古稱“弱水”發源于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還有一說是,從非洲遷徙來的黑奴,在這里建國。但史書里沒有記載。這只不過是一種傳說而已。
我認為因黑水河命名說法比較可靠。歷史上的黑水河是一條水量很大的河。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有史料載,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后來逐漸干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遺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分為前后兩個城郭。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至于黑水國消失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綠洲。元末明初,明朝大將馮勝率軍在河西走廊圍攻守衛黑水城的元軍,將城邊的弱水河筑壩截流,導致城內水井干涸,守軍被迫棄城突圍,官兵或戰死或向明軍投降。而筑壩導致弱水改道北流,致使古居延海干涸。由于當地降水量僅為37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706毫米,在如此干旱的條件下,綠洲由于缺水而消失,沙漠蔓延,居民被迫外遷。
后來,我們連隊三排有一年時間在平原堡燒磚,我經常來送信,來回都要經過此地。故對黑水國遺址有過多次考察,深知文明與人一樣,是很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黑水國消失的主要原因,我曾在這里做過一個試驗,將一個生雞蛋埋在沙堆里,有二十分鐘就能熟。干旱、少雨,空氣蒸發量大,不適合于人居住。黑水國很可能就是這樣消失的。戰爭破壞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破壞了還可以重建的。沒去過的人可能不知道,那里的沙塵暴是非常厲害的,一場沙塵暴摧毀一個小城市,不足為奇。1976年,我們部隊正在施工搞營建,沙塵暴突然間來了,霎時黑了天,伸手不見五指。我們以為要下暴雨,其實一點云彩也沒有,全是沙塵,遮空蔽日,狂風大作。我們的軍帽被刮走了,行走時站不住腳。就是那一年,民樂縣有七十多個小孩子被刮走,不見蹤影。后來發現出去幾十里路,有的被刮到水渠里,有的被刮到山腳下,還有的被掛在樹上。至于牛羊刮死的更多。狂風過后,你即便躲在被子里,臉上也要蒙一層細沙。所以,張掖人傳說的一個老人吆喝:“賣棗,賣梨!”隋朝的韓將軍悟出是要“早離開”,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此來看,一個城池或小國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生滅滅,建里了毀,毀了建。有生就有滅,原本是這樣容易。當然,有些生態災難是人無能為力的,大自然要摧毀一個城市,誰都擋不住,唐山大地震不就是嗎?但有些城市的毀壞,是人為的,是人自掘墳墓,比如,破壞了環境,缺水,污染等,都可以摧毀一個城市。因此,每次來這里,都有一番感慨,也不免有些憂傷
黑水國,一個遙遠的夢;
黑水國,一個被大漠吞噬的文明古國;
黑水國,一個憂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