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向海,山杏林隨處可見。但最大的一片山杏林卻在向海的西南部包拉溫都蒙古鄉境內。這里有一條東西長二十余公里連綿起伏的沙丘,生長著面積一萬余畝、百余萬株的蒙古山杏。那可是一道獨一無二、不可復制、不能克隆的十分亮麗的風景線。那景觀、實在不可多得,那神韻,令你回味無窮。若真到此走一走,看一看,保你不虛此行,不枉此生。這很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最后一片面積最大的天然次生林——蒙古山杏林。
如果你真的來觀賞這片山杏林,必須由我得指點你,首先觀賞山杏花。那花雖不及菊花情重,榴花濃妝、牡丹國色,但卻也淡雅情深。每到仲春時節,“五.一”左右,山杏花競相怒放,姹紫嫣紅,滿坡雪海,恰如初夜里繁星,閃著亮,眨著眼,燦若星河,伸展到無限的遠方。那指甲般大小的花朵,邊緣是白色的,接著是粉白色的,再接著是粉色,往里是鵝黃色的花蕊,底部是紫紅色的紅蒂。那顏色自然過度,分不出層次,渾然一體,簡直達到了盡善盡美的極至。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把這小花雕琢得如此精美,堪稱一絕。然而,更令人叫絕的是,老天不只把功夫下在一朵花上,而是兩朵、三朵,滿枝滿樹,織成一片粉白色的云霞。如果在林中淌徉,一棵棵山杏樹擁擁擠擠,像一個個少女披著彩衣,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含情脈脈,逗起一陣陣漣漪。偶爾有幾許花瓣兒落在手上,飄到臉上,鉆到脖子里,輕柔柔、軟綿綿、癢酥酥的,還散發著一縷淡淡的清香,足以使你心醉。
待到初夏,杏花早已榭落,繼之而來的是鈕扣大小的青杏,密密匝匝,隱藏在紫枝綠葉中間。你把它摘下來,放到嘴里咬,苦澀澀的鮮嫩,涎水馬上從嘴角流出來。吃吧!這是大自然饋贈給你的最高獎賞,也只有步履艱辛、迢迢百里到這里觀賞自然景觀的人才能嘗到它。七八月間,這里是杏核成熟的季節,也是采摘的良機。姑娘們的歌聲在林間流淌,小伙子們的笑語在林間飄蕩,孩子們嬉戲的身影在林間閃現。那山崗上就像沸騰的工地,人歡馬躍,你呼他喊,互不相讓。每年這里都向國家交售幾萬斤杏核。人們既飽嘗了杏核的甘美,又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過不多久,高梁便舉起火把,稻谷翻著金浪,豆棵搖著鈴兒……這一切告訴我們秋天的大駕已經光臨。然而,對于山杏來說只能籌備下一個豐收了。不過這不要緊,春有春的特點,秋有秋的獨到之處,你還可以飽覽山杏林的秋景嗎。楓葉流丹秋山上,在杏林里賞秋,照樣是一大快事。那山杏林越是到了老秋,朝陽的一面被晨霜一染,赤色如丹,更使人心曠神怡。如若你是心細的人須仔細看,秋天的杏葉與春天的杏葉絕然不同,有的象香山紅葉,燃起火把、舉起火炬,燒得你心驚肉跳,壯懷激烈、大志萌生;有的象楓桐流翠,秋實累累,讓你心中有種沉甸甸的成熟之感;有的象墨墨游云,深綠深綠的,泛著光澤,像綠紗片片涂抹著高天闊地,綠得叫人心醉。綠色覆蓋著神秘,使這片杏林更加顯得異常的珍貴。杏林間蟲鳴幽幽,蜂飛蝶舞,百鳥歡歌。此時,聽聽秋聲是愜意的,看看秋色是溫馨的,品品秋韻是暢快的。仿佛秋天是從山杏林中冒出來的,穿過一棵棵杏樹,繞過一簇簇花草,在綠葉間涌動飄浮。此刻,你便會感到山杏林中的秋天是粗獷的,同時也是細膩的;是豪放的,同時也是極富柔情的;是激越的,同時也是舒緩的。此情此景,你怎能不去光顧,不去賞秋、不去銷魂。但勸你千萬不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多走走、多訪訪、多看看,不要白白浪費這良辰美景!
冬季,已是紅消香殘,山杏樹也不光是花兒落了,連葉子也榭去了。紫紅色的樹干裸露著,光禿禿,晶瑩閃亮,滿世界里都是紫色。難怪這里的蒙古人稱其為“包拉溫都”,原來“包拉溫都”是蒙語之意(紫色山崗)。看來“包拉溫都”就因這片杏林而得名了。冬季游山杏林需仔細,否則會白來一趟。山杏樹的枝條上掛著疏密有致的黑色骨朵,那便是胚芽。就是這小東西孕育著杏花、杏仁和果實。稍不留意便會放過這小小景致,那就可惜了。因為這小小的胚芽就是生命,它要通過搏擊嚴寒、抗擊風雪,頑強拼爭、付出剛毅才能走向春天,走向成熟,走向輝煌,走向勝利。你只有觀察仔細才能深得其底蘊,理解人生的真諦。
更有意思的是觀賞山杏林的雪景。一場大雪過后,把林子洗禮得更純潔無瑕了。在白雪皚皚、銀雕玉碾、冰封雪裹的世界里,山杏樹更紫更亮了。許多平時看不到的動物也會來湊熱鬧。不時能看到慌忙逃躥的野兔,攜兒帶女的山雞,成群結隊的斑翅山鶉,間或也可以看到狐貍和狼什么的,給山杏林增添了秀色。難怪冬天里人們也會慕名而來,原來都是沖這些野味用勁。雙休日你再看,每天都有一大幫人到這里踅摸,說是觀光,其實就是想弄點嘎碼。每逢時此,人們就會給你講述一個山杏林的傳說:
有野史云“貞觀之治”,盛唐初開,天下太平,人心向善。唐僧西天取經,路過荊棘嶺。這一日,天色將晚,一輪“金烏”西墜,滿盤“玉兔”東升,望前方荊棘滿地,密密匝匝初發葉,相擁相鬧正芬芳,遙望天邊紫云蓋,近觀大漠郁蒼茫,松柏纏藤修竹雨,多梅多杏多麻桑。師徒四眾正行間,一座古廟橫在當前,這便是當初的“福興寺”,后來的“香海寺”,召集的“香海廟”。唐僧正要下馬朝拜,突然一陣風起,被“十八公”攝去,與其“盤道”。“十八公”乃樹仙也。杏花仙子見唐僧貌美,動了凡心要與唐僧喜結“秦晉”之好,唐僧不肯,一直纏到天明。唐僧脫險后與眾徒弟細說之,八戒一怒之下將“十八公”筑了一頓釘鈀。可憐“十八公”鮮血淋漓,奄奄一息。說來也巧,這日觀音靜座南海,只見凈瓶中柳枝一動,便知是“十八公”有難,急駕祥云來到荊棘嶺搭救。“十八公”里最數杏花仙子身體柔弱,不堪重擊,傷勢嚴重,岌岌可危,觀音忙將杏花仙子攝入凈瓶,欲帶回南海重塑金身,再度凡體。也合該杏花仙子有此一劫,當走到向海西南科爾沁草原深處的一座沙丘時,杏花仙子氣絕身亡,化作一枚杏核。觀音見無力回天,只好把杏核埋在沙丘上,用楊柳枝撣幾滴“凈水”,便一步三回首轉回南海。
奇跡終于出現了。第二年春天,在連綿起伏的沙丘上長出了一大片山杏林!,一株株、一簇簇,你挨他擠,密密匝匝,阿娜多姿,開著粉白色的花朵,結出一顆顆綠寶石一樣的果實,人稱山杏。那山杏經細雨一點,春風一拂,翩翩起舞,甚是壯觀。這片山杏林是不是原始無法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有了大自然的形成就有這片山杏林。后來金太祖努爾哈赤統一了北方,入主中原時途徑此地,把這一片寬闊的領土封給了蒙古親王,連山杏也一并受到皇封,從此,這里的人就把山杏稱為“蒙古山杏”。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是真是假信不信由你。
山杏能治病是人們親眼所見。遠的不說,就說近代,東北王張作霖降清被奉天總督派到通遼府駐防。那通遼距包拉溫都只有百十公里,張作霖經常率領親兵行圍采獵。有時把馬一縱就到包拉溫都玩幾天。有一次,他又來包拉溫都打獵,突然從柳條溝里沖出兩只確白確白的白狐貍。蒙古人有講究,打圍時看見狐貍都不打,視為仙物。張作霖不是蒙古人,他也就不管那一套,照打不誤。只見他雙手握槍、左右開弓,那子彈就在狐貍身上飛,可就是咋也打不上。據當地的老人說,張作霖的槍法賊準,能在幾十米外打香火頭。有一回他在半拉格森屯表演,讓親兵把野雞放飛,大約飛到20多米高時,他瞅都不瞅,把槍一舉說:“打嘴”!槍響處野雞來個倒栽蔥,親兵拿起一看,果真野雞的嘴沒了。張作霖說:“野雞就嘴不能吃,別打瞎了。”這話可能有點吹,不過張作霖槍法準是人所共知的。那槍法是他從當胡子時練出來的。可這回打狐貍咋就沒準了呢?眼瞅著子彈打到狐貍身上了,就看那狐貍一個勁的在地上打滾,啥事沒有,照樣跑它的,一直跑到杏樹林里就沒影了。當天晚上,張作霖就發病了,渾身哆嗦,喘不上氣。親兵們嚇壞了,慌忙把張作霖抬回通遼。大夫怎么看也弄不清得的什么病,吃啥藥也不見效,而且越來越嚴重。這事叫張作霖原來的馬拉子巴音梅林知道了,就來到張作霖的行營說:“我給他配點藥吧,保準能好使。”他就把杏核砸碎,取出杏仁,放點杏樹葉子在藥壺里熬。張作霖喝了一付,晚上通身是汗,第二天這見輕,連喝三付,唉,好了!用現在醫生的話說,張作霖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外感加傷寒。
山杏全身都是寶,山杏肉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營養佳品,山杏仁更為珍貴,可制酒、高級潤滑油,活性炭和罐頭。山杏仁屬苦杏仁,脂肪油含量較高,并含杏仁苷和苦杏仁酶。苦杏仁苷經酶的作用,水解后生成苯甲醛和劇毒的氫氰酸等,用來制取杏仁油(脂肪油)和揮發性杏仁油(苯甲醛)原料。李時真《本草綱目》記載:“杏仁性溫、味辛、苦甘、有小毒,功能宣肺降氣,主治外感咳嗽、氣喘、喉痹等癥。”由于山杏仁能產生氫氰酸,故食用時不得過量,得脫毒后再用。如今人們美食吃膩了,吃山杏仁成了時髦。更叫人不可思議的是山杏根還派上了用場,山杏樹的根是根雕材料中的上品,比起紅木來過之而無不及。做成工藝品都能留洋國外,說是什么山杏根雕。真的是天然長成,鬼斧神功,遠看像“三黃繞日”,近看似“仙鶴騰空”,門神醉臥,霸王揮鞭,更有活靈活現的“二龍出海”、“金猴巡空”。出口不僅能換外匯,更是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山杏林不僅是風景林、經濟林、而且是防風固沙林,他保護了這里的植被和生靈,無私地為人類和大自然做著奉獻。每當這里一遇旱的年份,都能偏幾場雨,老百姓神秘地說,這是觀音又來給“杏花仙子”撣“凈水”來了,咱也跟著借光啦!其實,就是這里的植被保護的完好,沒受到破壞的原因。
曾有專家考證,山杏可以治癌。我的家鄉居于山杏林的腹地,是直接受益者。這里的人們春喝杏花,就是把杏花采下來曬干,與紅茶摻在一起,用開水沏泡,味道清香爽口,敢與“龍井”比美。夏吃杏肉,初夏時節把杏采下來,去掉杏仁把杏肉和白糖放到一起浸泡,幾分鐘后便可食用,真是棒極了。秋冬吃自己腌制的山杏仁,在采杏時把杏肉去掉,留下杏仁,用開水煮約十幾分鐘后脫毒,用冷水加適當的鹽放在容器里,半個月后即可食用,可下酒,可佐飯,其樂融融。我們村從清朝初建址以來,這里從未發現一例癌癥患者。由此觀之,山杏仁治癌一說實屬是真,不能不信。
愛護山杏林,保護山杏林,發展山杏林,這是家鄉人的愿望和企盼。說起保護山杏林,這里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叫王海的老共產黨員,已經90多歲了,如今還健在。70年代末,當時的法律也不健全,有很多的老百姓都把山杏樹砍回家當燒柴,還有的砍下杏樹當耕地。更有甚者,有人想要把這片山杏林人為的砍筏掉,說是要更新,栽植經濟林。王海看了就苦口婆心的勸,但就是沒人聽,王海急眼了,一人到縣里上訪。當時包拉溫都到縣城要三天的路。人稱“包拉溫都賽北京”。意思是說從縣城到包拉溫都比到北京的時間還要長。他要見縣長。可當時的縣長是那么好見的嗎?見不到他就在政府大門前等,終于他見到了縣長。縣長聽了他的陳述,當場決定,停止砍筏,留下了這片珍貴的山杏林。當時看雖然沒有什么經濟價值,但如今卻顯現出它珍貴的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一方財富。現在他們根據專家的意見,計劃在山杏樹上嫁接仁用杏,改良樹種,在三五年內營造二萬公頃仁用杏,建一處年吞吐杏仁五千噸的系列美容霜。一旦投入生產,肯定是女士們的搶手貨。目前正在積極引進資金,引進客戶,并制定了聯合開發山杏和仁用杏的優惠政策,使其逐步成為全縣的一項支柱產業,前景令人樂觀。
山杏林你裝點著家鄉的廣闊遠景,把根基牢扎在沙丘之上,飽享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固鎖黃沙。死死守護著這里的一片凈土。老一代的枯朽了,新一代又挺立于山崗之上,世世代代,子子孫孫,默默無聞,造福人類!
蒙古山杏,你那紫外紅色的枝桿不下是蒙古人似鐵的身軀,那顆顆杏核不就是蒙古人赤誠的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