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一種比較小的鷗。
第一次見到是在七里海的魚塘,那是07年帶著綠色營的小隊伍穿越七里海的時候,一個
很早的早晨,大家4點半起來穿過高高的蘆葦沿途看鳥。在魚塘的水面上空斜掠并且發出
沙啞的叫聲的,就是這種鷗
它們的尾也開叉,不過不是象普通燕鷗那樣明顯;夏羽也是黑色的腦袋,屬于紳士鳥之
一
須浮鷗 Whiskered Tern
鸛形目 > 鷗科 > 浮鷗屬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Chlidonias hybrida
描述:體型略小(25厘米)的淺色燕鷗。腹部深色(夏季),尾淺開叉。繁殖期:額黑,胸
腹灰色。非繁殖期:額白,頭頂具細紋,頂后及頸背黑色,下體白,翼、頸背、背及尾
上覆羽灰色。幼鳥似成鳥但具褐色雜斑,與非繁殖期白翅浮鷗區別在頭頂黑,腰灰色,
無黑色頰紋。
虹膜-深褐;嘴-紅色(繁殖期)或黑色;腳-紅色。
習性:結小群活動,偶成大群,常至離海20千米左右的內陸,在漫水地和稻田上空覓
這段時間以來,雖然由于到上海的三天暫停了《專輯》的錄制,但一直在堅持寫。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關注的人并不是很多;這一方面有我的原因,寫的東西有點枯燥;
有的時候就是為了出專輯新的一集而出專輯,因此不是很能吸引人;另一方面,我想也
是觀眾的反應影響了我的發揮——終于再一次深刻理解了馬克思爺爺的理論……
我喜歡對自己做過的事情有一個小結,所以不管將來怎樣,還是先小結一下之前的
一些專輯吧。
從雞形目、雁形目之后,
由于沒有機會得以一睹三趾鶉目的真面目,這一目被跳過了;
而到了形目,借著地緣優勢,我大張旗鼓的推出了《回頭率日記》專輯,跟蹤報道我
結實的兩對啄木鳥的情況,分別是灰頭綠啄木鳥和大斑啄木鳥;
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介紹的重點已經轉移到戴勝目戴勝科的戴勝、佛法僧目的翠鳥
和魚狗科;
再到鵑形目的杜鵑科和鴉鵑科,由于這兩科都較小,也沒有停留太多時間;
同樣的雨燕目只有雨燕科、鸮形目也只有可憐的一兩種入賬;
夜鷹目同樣還只是空白,沒有介紹;
鴿形目鳩鴿科中介紹了常見的幾種鳩鴿;
等到到了鶴形目,首先有一種入賬的就是著名的一保鳥類大鴇;鶴科和秧雞科的雖然不
是很多,可都是讓人很興奮的物種;而進入鸛形目,則是我很頭疼的丘鷸科、鸻科和鷗
科了:這三大科都很多的鳥種,而且十分不好區分,糾結,而且現在還在糾結中……
下面簡單介紹幾個目的一些特征吧:(百度百科的,感覺每個字都是箴言,所以幾乎沒
有刪減)
形目:
中型攀禽。嘴強如鑿,適于鑿木。翅有第5枚次級飛羽。尾為平尾或楔尾,羽軸堅硬而富
有彈性,在攀樹時起支架作用。腳短而強,呈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
后。雌雄相似。善攀樹干。舌長而能伸縮自如,舌尖具逆鉤,用以鉤取樹干中的蠹蟲為
食。此目可分為鹟亞目和亞目。鹟亞目包括鹟科、噴科、須科、響密科
、鵎鵼科等5個科;亞目只有啄木鳥科。此目約有400種;除大洋洲及南極外,分布于
全世界。中國只有須科8種和啄木鳥科29種。在自己鑿成的樹洞中營巢。
鵑形目:
為中小型攀禽。嘴形稍粗厚,微向下曲,但不具鉤。翅有第5枚次級飛羽。尾8~10枚。
腳小而弱,足呈對趾型,即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後。雛鳥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
。羽無副羽。雌雄大都相似。大多不自營巢,營卵寄生(或稱巢寄生)繁殖,在其他鳥
類巢中產卵。
鸮形目:
為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 ,尾羽
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
銳。雛鳥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于夜間分辨
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于樹洞或巖隙中。
鴿形目:
嘴爪平直或稍彎曲,嘴基部柔軟,被以蠟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質(沙雞除外);頸和腳均
較短,脛全被羽。
鶴形目:
除少數種類外,概為涉禽。眼先被羽或裸出;翅大都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 2枚短;尾
短,有12枚尾羽。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腳趾一般細長,后趾不發達或完全退化,
存在時位置亦較高;趾間無蹼,有時具瓣蹼。不具真正的嗉囊,盲腸較發達。鳴管由氣管
與支氣管的一部分構成;鶴的氣管 發達,能在胸骨和胸肌間構成復雜的卷曲,有利于發
聲共鳴。
鸛形目:
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于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后趾發
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于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
樹或巖崖上營巢。雛鳥為晚成性。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魚為主
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
51、
07年在七里海的時候,看到過這種東西
它們是吃魚的一類猛禽,經常在水邊活動,因此可以歸為濕地鳥類
從這里開始進入猛禽的部分了。所謂猛禽,一般指肉食性(捕食其他小動物)的鳥,常
見的有鷹科和隼科的一些種類。一般觀鳥時候最常見的是在空中盤旋飛行的猛禽,因此
能看到的一般僅是整體的輪廓和飛行方式。依據整體輪廓來判斷屬于哪類猛禽,是一個
很有意思的課題。一般來說,雙翼修長,翼端有手指,尾長直的一類即為鶚。至于其他
的類別,將在后面陸續介紹。
鶚 Osprey
鸛形目 > 鷹科 > 鶚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Pandion haliaetus
描述:中等體型(55厘米)的褐、黑及白色鷹。頭及下體白色,特征為具黑色貫眼紋。上
體多暗褐色,深色的短冠羽可豎立。亞種區別在頭上白色及下體縱紋多少。
虹膜-黃色;嘴-黑色,蠟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腳-灰色。
描述:中等體型(55厘米)的褐、黑及白色鷹。頭及下體白色,特征為具黑色貫眼紋。上
體多暗褐色,深色的短冠羽可豎立。亞種區別在頭上白色及下體縱紋多少。
虹膜-黃色;嘴-黑色,蠟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腳-灰色。
分布狀況:分布廣泛但一般罕見。留鳥分布在中國多數地區,夏候鳥于東北及西北。
習性:捕魚之鷹,從水上懸枝深扎入水捕食獵物,或在水上緩慢盤旋或振羽停在空中然
后扎入水中。
俗名:吃魚鷹 亞巴拉格-額力女 魚雕 魚鴻 魚江鳥 魚鷹
52、
昨天說到了鶚,它和鳶同樣屬于鷹科的。
鳶也是大型的猛禽。我很奇怪為什么古代人們單單選中了鳶作為風箏的代名詞,而且即
使到現在,做得好的風箏都還保留了鳶的特征(真的惟妙惟肖,以至于有一次我誤以為
頭頂上的一只風箏就是某種鳶)。關于鳶的詩句,我想最著名的莫過于“兒童歸來放紙
鳶”了……
和鶚不同,鳶一般不在濕地活動,而是更偏向于村莊和城鎮。它們飛行的時候雙翼展開
較寬,有5-6個手指;尾一般張開為凹的叉尾形,這點比較特殊。
黑耳鳶 Black-eared Kite
鸛形目 > 鷹科 > 鳶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Milvus lineatus
描述:體型略大(6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尾略顯分叉,飛行時初級飛羽基部具明顯的淺
色次端斑紋。似黑鳶但耳羽黑色,體型較大,翼上斑塊較白。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藍灰;腳-灰色。
黑耳鳶 Black-eared Kite
鸛形目 > 鷹科 > 鳶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Milvus lineatus
描述:體型略大(6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尾略顯分叉,飛行時初級飛羽基部具明顯的淺
色次端斑紋。似黑鳶但耳羽黑色,體型較大,翼上斑塊較白。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藍灰;腳-灰色。
叫聲:同黑鳶。
習性:同黑鳶。棲于中國西部城鎮及村莊、東部河流及沿海。
53、
這是另外一種很常見的濕地猛禽,我來天津后第一次觀鳥看到的就是它了。
在七里海和北大港濕地里很常見它們兩夫妻一起活動或者就是其一在飛掠草甸。
顏色淺的是雄鳥,深的是雌鳥,這點好像和一般的規律有點不一樣。
最容易看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樣,尾部有白色的部分。
白尾鷂 Northern Harrier
鸛形目 > 鷹科 > 鷂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Circus cyaneus
描述:雄鳥:體型略大(50厘米)的灰色或褐色鷂。具顯眼的白色腰部及黑色翼尖。體型
比烏灰鷂大,比草原鷂也大且色彩較深。缺少烏灰鷂次級飛羽上的黑色橫斑,黑色翼尖
比草原鷂長。
雌鳥:褐色,與烏灰鷂的區別在領環色淺,頭部色彩平淡且翼下覆羽無赤褐色橫
斑。與草原鷂的區別在深色的后翼緣延伸至翼尖,次級飛羽色淺,上胸具縱紋。幼鳥與
草原鷂及烏灰鷂幼鳥的區別在兩翼較短而寬,翼尖較圓鈍。
虹膜-淺褐色;嘴-灰色;腳-黃色。
分布狀況:甚常見的季候鳥。
習性:喜開闊原野、草地及農耕地。飛行比草原鷂或烏灰鷂更顯緩慢而沉重。
俗名:白尾巴根子 白抓 灰鷂 灰鷹 雞鵟
54、
其實在鳥市上看到的更多。
鳥市上的猛禽,人們為了不被傷害,同時也為了限制鳥兒的行動自由不使羽毛受損,往
往在鳥兒的頭上和爪子上戴上皮套。第一次看到松雀鷹就是在河東區的黑鳥市上。那只
松雀鷹老老實實的站在一根橫桿上,因為它只有這樣才能好受一點點——一如囚徒。
跟松雀鷹的見面似乎總是充滿著悲劇色彩。第二次是在團泊洼的放生儀式上。齊碩小朋
友帶來的三只松雀鷹都是他從黑鳥市上花錢買來的。可是有一只在放生前就已經死去
了,等不到它的自由;另外兩只放生后其實也生死未卜,它們或多或少的受了傷害,而
且體力嚴重不足……
捕鳥、籠養鳥是一個問題;而鳥類的科學救助和放生,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松雀鷹 Besra
鸛形目 > 鷹科 > 鷹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ccipiter virgatus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深色鷹。似鳳頭鷹但體型較小并缺少冠羽。成年雄鳥:上體
深灰色,尾具粗橫斑,下體白,兩脅棕色且具褐色橫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線,有黑色
髭紋。雌鳥及亞成鳥:兩脅棕色少,下體多具紅褐色橫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橫紋。
亞成鳥胸部具縱紋。
虹膜-黃色;嘴-黑色,蠟膜灰色;腿及腳-黃色。
叫聲:雛鳥饑餓時發出反復哭叫聲shew-shew-shew。
分布狀況:廣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見。
習性:在林間靜立伺機找尋爬行類或鳥類獵物。
俗名:擺胸 雀鷂 雀鷹 雀賊 松兒 松子鷹
55、
濕地和林地交界處容易出現
最初是在七里海里看到,一度以為是像鶚一樣的濕地鳥種,后來也在林子里看到它們飛
翔停歇,原來是都有。
早幾天在莫莫格也看到了一只體型碩大的普通鵟,很帥!
普通鵟 Common Buzzard
鸛形目 > 鷹科 > 鵟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eo buteo
描述:體型略大(55厘米)的紅褐色鵟。上體深紅褐色;臉側皮黃具近紅色細紋,栗色的
髭紋顯著;下體偏白上具棕色縱紋,兩脅及大腿沾棕色。飛行時兩翼寬而圓,初級飛羽
基部具特征性白色塊斑。尾近端處常具黑色橫紋。在高空翱翔時兩翼略呈"V"形。
虹膜-黃色至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黃色;腳-黃色。
分布狀況:亞種japonicus繁殖于東北各省的針葉林;冬季南遷至北緯32°以南包括西藏
東南部、海南島及臺灣。Vulpinus越冬于新疆西部天山、喀什地區及四川。甚常見,高
可至海拔3000米。
習性:喜開闊原野且在空中熱氣流上高高翱翔,在裸露樹枝上歇息。飛行時常停在空中
振羽。
俗名:雞母鷂 土豹
56、
最常見的小猛禽了,總喜歡在村莊附近活動,喜歡停在樹樁和電線桿上面。
紅隼 Common Kestrel
鸛形目 > 隼科 > 隼屬
CICONIIFORMES > Falconidae > Falco tinnunculus
描述:體小(33厘米)的赤褐色隼。雄鳥頭頂及頸背灰色,尾藍灰無橫斑,上體赤褐略具
黑色橫斑,下體皮黃而具黑色縱紋。雌鳥體型略大:上體全褐,比雄鳥少赤褐色而多粗
橫斑。亞成鳥:似雌鳥,但縱紋較重。與黃爪隼區別在尾呈圓形,體型較大,具髭紋,
雄鳥背上具點斑,下體縱紋較多,臉頰色淺。
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蠟膜黃色;腳-黃色。
分布狀況:甚常見留鳥及季候鳥,指名亞種繁殖于中國東北及西北;interstinctus為留
鳥,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北方鳥冬季南遷至中國南方、海南島及臺灣越冬。
習性:在空中特別優雅-捕食時懶懶地盤旋或紋絲不動地停在空中。猛撲獵物,常從地
面捕捉獵物。停棲在柱子或枯樹上。喜開闊原野。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