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夏 時 節
一大早,剛睜開惺忪的雙眼,鼻子里就飄進一絲糕餅的清香。哦,又到“立夏”了。雖然我已到而立之年,可是老爸每到立夏,還是會在我的枕邊放上煮雞蛋和立夏餅。看著這些,不禁莞爾,兒時的趣事又浮現眼前。
在西溪當地,一直有著注夏的習俗。所謂注夏,就是在立夏這一天,小孩子不在家里進食(確切地說是不在屋里進食)。傳說這樣可以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夏天的疲乏困頓之癥,孩子們可以健康快樂地度過夏天。
每到立夏這一天,我就早早地起床,拿上老爸給我準備的煮雞蛋和立夏餅,和媽媽一起上阿舅家注夏去。一路上,微風習習,和著淡淡的青草味兒,呼吸著清新自然的田園空氣,心兒就象小鳥一樣在歡呼著,雀躍著。經過竹林,順手掐上幾節細嫩的筍頭;走過蠶豆地里,摘幾角肥大的豆莢……這一天,即使東家在,也不會急赤白臉,大不了笑笑,憨厚地道聲“不要把我的莊家踩壞嘍!”。
一路“擄掠”,我把裙擺兜得滿滿了,就開始心馳神往燒立夏飯的情景了:先去撿柴火,村上隨意走一圈就能收掇上一大堆,再去搬磚頭,幾塊磚頭一拼,把小舅家的大鐵鍋搬出來往上一扣,哈哈,這就搭好了灶臺。對了,還得把他家的鍋碗瓢盆全請出來,連那不知哪個阿太手里傳下來的淘籮也得拿出來。再來就是把大舅家屋檐下掛著的醬肉、魚干叉點下來(可不能讓他們知道是我這個小丫頭片子偷走的)……想著想著,自己都忍不住偷著樂了。
一路傻笑到了外婆家,原以為自己是最早的,哪知,那邊哥哥姐姐們早已燒好一鐵鍋的立夏飯,還用那老阿太傳下來的淘籮給我裝了一碗掛在大舅家的屋檐下呢。一時情急,“哇”地一聲哭開了,那我“偷”來的筍和豆怎么辦啊?哥哥姐姐們見狀,一邊哄著我,一邊忙著把我準備的材料,拿去河邊清洗。于是,撿柴火的、淘米的、燒開水的、偷醬肉的……小伙伴們又忙活開了…….
吃著香噴噴的立夏飯,心里別提有多愜意呢!
立夏,在我的家鄉一直有吃立夏餅、燒立夏飯、做烏飯的習俗。吃立夏飯的時候還得站著,規定不能坐,端個碗站在門口一邊說笑著一邊吃。我小時候還要把煮雞蛋撥了殼,在整個臉上“走”一圈才下肚,據說這樣皮膚就會像蛋白一樣嫩滑。如今,這一習俗在我女兒的臉上依然延續著……
做烏飯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聽長輩們說,立夏吃烏飯,一夏不會長痱子,因為烏葉是清涼去火的)。在立夏節快到的那幾天,大媽、嬸嬸們就開始準備做烏飯的材料了。爬上不遠的將軍山,采摘最新鮮的烏葉,再把烏葉洗凈浸泡一個晚上(葉子越多顏色越深,做出來的烏飯也就越顯光澤),到了第二天,用浸泡出來的汁水煮糯米,不一會兒,一鍋色香誘人的烏飯就做好了。烏飯那青紫的色澤在糯米晶亮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潤澤,再撒上些白糖,那個味道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