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往 “天 國” 的 路
―――――――七月三十憶事
又到農(nóng)歷七月三十,又想起了奶奶……
小時候,每年的七月三十都是令人企盼的日子。因?yàn)樵谶@一天,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玩火”。
在我的家鄉(xiāng),中秋是淡化的,但是每年的七月三十,卻是盛大隆重的。每年的七月三十,女兒、女婿都會帶上月餅等禮品上丈母娘家拜節(jié),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禮品就是香燭。聽奶奶說,在七月三十晚點(diǎn)香燭,一路送到廟里,那可以保佑長輩死后,去陰間的路上光明而溫暖。所以,每年的七月三十都要點(diǎn)地蠟燭。奶奶是個慈祥和藹的小老太,與人為善,從不與人口角,從不說三道四,在我的老家一直為左鄰右舍稱道。
我們家族在村上算是個大家庭,奶奶共養(yǎng)育了三兒兩女,加上奶奶是個長壽的人,四世同堂。因此,奶奶每年收到的香燭也格外多,出嫁的姑姑姐姐們送來的香燭,可以堆砌成一座小山包。那也正是我們小孩子求之不得的快樂源泉。
這天一大早,爸爸就去周邊的竹林里砍上幾個最漂亮的“竹頂”(竹子的上半節(jié)),準(zhǔn)備好塑料泡沫和一大堆的竹簽。吃過午飯,我和弟弟就開始做準(zhǔn)備工作了:先把“竹頂” 剪的剪,刪的刪,留下部分新鮮漂亮的葉子,然后在上面插上小蠟燭,裝扮成圣誕樹的樣子。接著就把泡沫刻成各種形狀,有花瓣型的,有船型的,還有一些說不上具體形狀隨性而做的,并在各種形狀的泡沫上插上蠟燭和香。最后,把所有剩余的蠟燭都裝上竹簽,以便晚上點(diǎn)插之用。
終于熬到了天黑,顧不上晚飯,我們就開始點(diǎn)地蠟燭的“浩蕩工程”了。首先,把“圣誕樹”立于門前小花園中央(其實(shí)也只不過是一塊廢棄的土地上種了些不值錢的小花,那就是屬于我們的小花園了),自上而下把蠟燭層層點(diǎn)亮。當(dāng)把兩棵蠟燭樹全部點(diǎn)亮的那一瞬間,眼前展現(xiàn)出火樹銀花的壯麗場景:金色的火苗,紅色的燭身,在綠色竹葉的映襯下顯得分外妖嬈。每當(dāng)這時,大人們的童心似乎也被燃著了,興高采烈地加入我們點(diǎn)地蠟燭的行列,姑姑姐姐們,點(diǎn)蠟燭的,插香的,放泡沫船的,歡聲笑語不斷,小花園的周邊插滿了香燭。叔伯們,選出最大對的蠟燭點(diǎn)到自家的灶君面前祈福,爸爸吆喝著開始放炮仗…...整個小村子也沸騰開了。
匆匆扒上兩口飯,天也黑盡了,河面上已漂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船,燭火竄動著,借著水面微波,星星點(diǎn)點(diǎn)的,看起來旖旎又神秘。路上點(diǎn)地蠟燭的人開始多起來了,大的小的,老的少的,提著籃子的,拎著袋子的,拿著蠟燭的,點(diǎn)著香的,隔兩步插一根蠟燭點(diǎn)一支香,兩個一群,三步一蹲,笑聲撒了一路。終于,把蠟燭點(diǎn)到了“增福廟”(地方建的小廟宇),回首來時的路,已淹沒在那蜿蜒的“火龍”下。
好一條通往“天國”的路!
續(xù):
我們這些頑皮的孩子,在順道回來的路上,收集蠟燭油放在空了的籃子里,回到家又可以繼續(xù)“玩火”(這一天玩火,大人們也不會斥責(zé)我們的)。我們把收回來的蠟燭油放在廢棄的臉盆里,讓它們熊熊燃燒,然后,找來各式各樣的工具(只要能模仿出觀音手里的柳枝那樣撒水就可以用),把水撒到燃燒的火堆里,霎時,騰起丈高的火苗,極其壯觀。每撒一次,就引來一陣的雀躍歡呼之聲。
童年真好,回想童年,很美!